第440章 康熙的转变01
作品:《咸鱼十福晋懂得有点多》 苏策丽:“卷子上面的题目大多晦涩难懂,你记得让人翻译成百姓看得懂的大白话。”
试题上的内容经常是一大段话仅用几个字概括,没点文化的人是真看不懂。
胤?:“干脆来年的题出成大白话好了,省了翻译的事。”
苏策丽:“皇阿玛要是同意,你自然可以这样做。”
康熙平时说话,不会一段话用几个字概括,偏偏到了写文时便写得晦涩难懂了。
下面的人有样学样,要写点什么东西,皆会写成了晦涩难懂的话。
似乎这样做,能显得他们更有文化一般。
太子下令,一日之间,京城的几大告示处皆贴了会试及殿试的试题。
一小部分的人在抱怨以后要学的东西变多了时,大部分人皆在夸赞康熙乃圣人天子,体察民意,宽以待民,仁厚礼贤等等。
康熙上位五十多年,夸他的人多了去,只是多数是官员夸。
第一次收到百姓直观的反应,最重视名声的他心中难免起了些波澜。
康熙将胤?叫过去:“你怎么会想到将题目贴出去?”
其实用不着他们贴,自然会有有生意头脑的人将试题拿出卖,往年的试题是各大书行的畅销之物。
胤?:“能买得起试题的人在少数,我们主动贴出去给大家看,能让更多人知道朝廷的风向,加深百姓对朝廷的认知。”
哪怕是用过的会试及殿试的题目,在外面亦是几两银子起步,大部分人都买不起。
买了试题的考生又怕别人知道考试方向了,会考得好,影响自己的名次,将题目藏得死死的。
导致真正看到试题的人数极少。
康熙眼神复杂的看向胤?,儿子有时很蠢,蠢到他恨不得踢他几脚。有时又很实诚,全心全意为百姓考虑,为大清考虑。
比如此次将试题公布出去一事,所有的题目皆涉及到民生,能让百姓们直接感受到朝廷对他们的重视,收拢百姓的心。
他上位以来,没少发行对百姓有利的政策,只是没有像胤?一样直接译成大白话公诸于众,让百姓亲自感受。
他的政策多由官员执行,有些好好的政策,到了下面便变了副模样,真正落实到百姓身上的实惠与他想象中的有天差地别。
哪怕是贴了告示,用了那些文绉绉的话,本就识字少的大清人更没几人看得懂。
让官员有了欺上瞒下的空间。
亲自感受到了好处,康熙一通百通:“以后下发文书给百姓时,禁止用百姓看不懂的晦涩之言。“
胤?:“这样不太够,在龙城时,我们一有想法要下发给百姓时,不但发了告示,还会让官差敲锣打鼓游街宣告,确保每个百姓都能知道我们想做什么。”
每个县都有衙役,完全可以让他们在每次有告示时做这些事通知百姓。
康熙的手有一下没一下地敲打着桌面,眼睛细细打量着印象中蠢蠢的儿子。
不得不说,蠢儿子已经成长到了他以前从未想象过的高度,比他亲自培养出来的太子优秀太多。
可他对蠢儿子虽有忌惮,却没有当初的胤褆胤礽多。
康熙:“想法不错,既然做了,便从本次的试题开始吧,将试题贴满大清的每个衙门。”
“新税法及新路引一起贴出去。务必让百姓们知道我们做的事情。”
胤?:“皇阿玛英明。”
康熙愣了下:“你何时也会说这些话了?”
胤?摸摸后脑勺,嘿嘿笑道:“就是突然觉得这句话特别适合刚才的皇阿玛。”
刚才的康熙,不再是以前一心求‘仁’名的帝王,而是一位实实在在为百姓考虑的领导者,几个字下意识就秃噜出去了。
看着又重新回到蠢儿子状态的胤?,康熙眉眼含笑道:“去做事吧。”
有个至纯又有魄力的继承人,是他最大的幸事。
一个念头从康熙脑海里一闪而过,只是他很快便放下了。
胤?觉得现在的康熙有点怪,多瞄了两眼,又没发现哪里怪。
想不通的他决定回去问苏策丽。
胤?嬉皮笑脸道:“皇阿玛,这些主意是苏策丽想的,您觉得好,是不是能给苏策丽点赏赐?要不让儿臣去您的私库挑几样东西给她?”
康熙准备做事的手一顿,果然不该对蠢儿子抱有太大的希望,刚夸他一句,他又来扫他的兴了。
抬头看到胤?亮晶晶的眼睛,里面的欢喜一显无疑,拒绝的话不知怎的就是说不出口。
康熙:“不准多挑,只准挑两件。”
胤?欢喜的应了一声:“好咧,皇阿玛太好了,儿臣替苏策丽谢谢您。”
梁九功心道‘皇上,您怎能让太子殿下去您的私库,就算您说了只能挑两件,到了太子殿下这里,就不会是两件了。’
心里想了一堆,梁九功还是老老实实的带着胤?去了康熙的私库。
胤?一进去,看到里面满满当当的珍品,乐得跟进了粮库的老鼠一样转来转去。
就知道皇阿玛的私库里好多东西多着,他这次一定要给苏策丽多挑几样。
心里想着,他的手一一点过去:“这条红宝石珠链的颜色又红又纯,适合苏策丽,来宝,拿走。”
来宝上前端了红宝石珠链,胤?又看上了一套玛瑙珍珠头面,来宝跟着收东西。
见他挑了两件,梁九功躬了躬身:“殿下挑好了,我们就走吧,奴才还要回去伺候皇上呢。”
胤?挥了挥手:“你要忙,你就先回去吧,孤在这里好好挑挑。”
梁九功心想,我要是真回去了,留你在这里挑,等你离开时,私库还能留下东西么?
梁九功谄笑道:“皇上说让您挑两件,这不是挑了两件了吗?”
胤?的眼睛依然在库房里搜索着,嘴上应道:“皇阿玛是说挑两件,只是首饰当然是一套算一件了,来宝,将这些、这些、这些,通通收起来。”
梁九功顺着他的手看过去,簪子、步摇、手链、玉佩……,拉扒在一块,有十几件了。
梁九功忙上前阻拦:“殿下,殿下,您挑得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