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0章 女子入学院01
作品:《咸鱼十福晋懂得有点多》 胤褆佯装大度道:“这也不能怪你们,我们的人太多,一一通知下去需要时间。”
“打了就打了吧,到手的地皮,总不能还回去,我们一起收了。五弟,你觉得我说的对吗?”
胤祺不用想都知道是胤褆搞的鬼。
胤褆打仗,向来是冲在最前面,他的队伍不会离他太远。
他过来叫住胤褆,等于叫住了他的队伍。
不会存在叫得不及时的情况。
现在队伍已经停了,而且到手的地皮确实不好还给人家。
胤祺:“听大哥的,我们写信回京吧。”
胤褆努力压下往上翘的嘴角,加上刚冲下来的地盘,他拿回来的地盘比老二多一点,他老大的地位稳如泰山,老二休想压在他头上。
京城
战事的进展不停的传来,胤?已经在为后面的事情做准备了。
胤?:“大哥新打下来的地盘我们分为七个州,加上归州,大哥也有八州,地盘跟二哥的差不多大,他们两应该能消停会了。”
苏策丽觉得有点悬:“五哥真能管住大哥吗?”
胤?不是很自信道:“有皇阿玛的密旨在,大哥就算不甘心,应该也不会抗旨不遵吧。”
苏策丽:“希望大哥不会玩什么花样。”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句话希望不要验证在胤褆身上。
胤?:“大哥不靠谱,五哥靠谱,我们还是别想太多了。五哥每天都有写折子回来,一直没说有抓到策妄,或许是让他逃走了。”
苏策丽无所谓道:“逃就逃吧,我们要的是准噶尔安分,没了他这个祸头子,我们派过去的官员能顺利接手准噶尔。”
“等他从外面回来,准噶尔已经遍布大清的官员,他想再拉起一支反抗大清的队伍,已经不容易了。”
胤?:“张行简去的便是准噶尔,他说除了部分管理人员,准噶尔的百姓还是比较安分的。”
苏策丽:“百姓是这样的,不管谁管事,他们都是百姓,影响不大。”
“管理的人就不一样了,我们的人过去接手他们手中的权利,影响到了他们的利益,他们自然会反抗。”
胤?:“每天有战车在那里来来往往,他们再怎么反抗,也改变不了准噶尔的处境。”
苏策丽:“蒙古其他地方配合改制吗?”
胤?:“有些地方配合,有些首领有小情绪,总的来说问题不大。”
苏策丽:“现在最主要的便是准噶尔及大哥即将带回来的七个州了。”
胤?按了按又开始抽抽的额头,每次缺人时,他的头就会发胀。
胤?:“我发现我们这十年一直在愁人手不够,以前在龙城愁,回来愁,一直在愁,没个停歇的时候。”
苏策丽提议道:“不如多办些学院,一个县多加几个,让孩子们可以免费学五年;在此期间通过童生考核,可以免费多学三年;”
“若是在学院取得秀才功名,再免费学三年;至于夫子嘛,可以由秀才及举人担任,朝廷给他们出俸禄。”
“百姓们不用花大把钱来供养一个学子,会有更多的人送孩子过来上学,我们能网罗到更多人才。”
大清现在每个县城都有免费的学院,学制是三年;
主要教认字及一些简单道理。
不包伙食、不包住宿。
学院提供夫子、教室、书本。
学子们需要花钱买笔墨纸砚。
要是舍不得花钱,可以学完后到外面用树技练字。
很多百姓会送孩子去上学。
只是有些乡下地方去县城不容易,因此仍有很多孩子无法享受免费教育。
胤?若有所思:“我们现在不差钱,各地有很多秀才及举人,等于是学院及夫子都不缺,可行。”
苏策丽:“或许可以将录取的人数放宽一些,比如你们出的科举题,是有分制的,可以定一个分数,达到这个分数的人则视为合格,可享受往上晋升的待遇。”
胤?出过一次会试题,里面包括各种各样的内容,方便了阅卷官批卷排名次。
后面的会试均采用了这种试题。
胤?:“放宽录取人数这种事在前两年没什么问题,现在可能有些难。”
“这几年年年开恩科,去年更是连开两次,学识好一点的人都录进来了。余下的学识差了些,需要多些时间沉淀。”
“现在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考生懂的知识越来越全面了,去年底的恩科空出来的地方比前面少了很多。”
要不是情况这么糟糕,他也不用愁成现在这样了。
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恩科开的太勤快,录进来的进士学识一届比一届差,他总不能什么人都收了。
苏策丽:“每次会试的卷子用过后都会贴出去,下面的考生知晓方向,想要取个好名次,少不得在我们需要的地方多努力。”
“至于现在的学子学识青黄不接方面,倒是没办法了,我们总不能一下子将知识全部灌进他们的脑子里。”
“男子这边接不上,是否可以在女子这边想想办法?让女子一下子踏上科举之路不太行,但很多女子在家里有读书,有了些底子。”
“有些有天分的女子或许经过两三年的学习,能踏上科举的路。”
两口子商量的事情翌日下朝便到了康熙面前。
康熙:“你们以前要办免费的三年学院,只覆盖到县城,还算过得去。”
“现在连下面的村子都要覆盖到,等于将来遍地是会做学问的人,学问便不再是珍贵之物了。”
读书人之所以高人一等,就是因为他们的稀少性。
如果人人皆可读书,读书人便失去了其高人一等的地位。
胤?:“皇阿玛,其实让百姓都学这些,对我们有好处。其一自然是我们能有更多得用的人手。”
“其二是让更多的人学习我们想让他们学习的内容,归化他们的思想,让他们不再是愚民,任人摆布,能方便我们管理。”
康熙点点头:“想法是好的,初生牛犊不畏虎是因为它不知道老虎的厉害。如果让百姓知道一些厉害之处,能分辨是非,将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