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各有所动
作品:《异世邪儒》 “够了!”
萧御天猛地一拍龙椅扶手,声音如同九天惊雷,蕴含着无上帝威,瞬间压过了广场上所有的喧嚣。
那股磅礴的威压让所有人心中一凛,沸腾的声浪戛然而止。
他缓缓站起身,目光如电,扫过全场,最后停留在北庭使团和王博文身上,眼神冰冷如万载寒冰。
“北庭暴行,朕,已知晓!怀远、雁门之殇,朕之将士、朕之子民所受之苦楚,朕,铭刻于心!”
萧御天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沉痛,更带着独属于帝王的威严。
“此乃血海深仇,我大乾绝不会忘。北庭皇朝,也必须为此付出代价!”
这番表态,让大乾一方众人精神一振,目光灼灼地看着他们的帝王。
然而,萧御天却是将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沉凝而富有一股压迫感。
“然!今日乃儒道盛会,乃天下文道交流之盛事。各方使团齐聚,为的是切磋学问,砥砺思想,而非战场!”
“北庭使团若有申辩,可依盛会之规,于文道之上,堂堂正正,一论是非曲直。”
若再有无礼咆哮,污蔑构陷之举……
萧御天目光森然地扫过北庭使团,“休怪朕,按律处置,驱逐出境。”
最后看向群情激愤的大乾众人,尤其是领头的陆明年。“至于讨还血债,申冤雪恨……此乃国事,关乎社稷安危,黎民福祉,需从长计议,谋定后动,非一时意气可决。”
“朕自有主张!诸卿拳拳爱国之心,朕已知晓。眼下,盛会继续。莫要让蛮夷之行,扰了天下的文道清流!”
萧御天的一番话,既强硬地压制了北庭使团,又安抚了激愤的大乾民心,表明了他不会忘记仇恨的态度。
在其身旁的文华公也适时开口,声音温润却带着一股抚慰人心般的力量。
陛下圣明!国仇家恨,非一日可雪。
盛会主旨,在于明理修身,交流共进。老朽恳请在场诸位,平心静气,回归文道本源。
“盛会,继续!”
广场上的气氛,在帝王的威压和文华公的安抚下,虽然依旧暗流汹涌,但表面的剑拔弩张终是被强行按了下去。
一道道复杂地目光,皆是投向圣言台上的那道玄衣身影。他们心知这场由他一人掀起的风暴,远未平息。
秦无邪站在那里,如同风暴中心最坚硬的礁石,等待着下一轮惊涛骇浪的冲击。
就在这时,大商国子监副主李墨阳,也缓缓从高台上站起身。他面容儒雅,眼神却深邃如海,带着一种从容不迫的儒道气度。
“秦将军的辩才确实无双,气魄惊人,李某深感佩服。”他对着站在圣言上的秦无邪微微拱手,姿态无可挑剔。
“然,将军方才论及社稷苍生,言及君权非独断,此论发人深省。”李某不才,想以文会友,与将军切磋一二。
“不知将军可敢接否?”
不等秦无邪作出回应,他便带着满脸的笑意继续开口。“素闻将军得旬圣认可,想必于诗词之道亦有惊世之才。”
今日盛会,总不能一直辩论杀伐、忠奸对错。需回归儒道盛会本质,岂能无诗?
不如,便以此情此景,请将军即兴赋诗或词一首,以彰显大乾儒道昌盛如何?
“李某也愿抛砖引玉,先作一首。请将军品评、接续、可否?”
他的话音落下,众人也相继反应了过来。
李墨阳身为大商国子监副主,诗词造诣必是深不可测。
他主动作诗在前,既展示出大商文华,更是设下一个极高门槛,从而逼迫秦无邪接续。
若秦无邪接不上,或接得平庸,之前所有锋芒都将黯然失色。这是最“文雅”,却也是最能将他踩下圣言台的高招。
在场的大乾文臣目光阴沉,大多带着幸灾乐祸的期待。紫霄大儒在稷下塔楼内,嘴角勾起一丝冰冷的弧度。
而萧御天则是眼神深邃,他在想着这秦无邪到底是不是那苏皓白,或许就要显形了。
在唐家的席位中,大长老唐天阳同样拭目以待,只要秦无邪的诗词能够引动浩然正气凝聚,那他绝对就是苏皓白。
“紫霄大儒在给他们唐家的情报中,就提到要辨认秦无邪是不是那苏皓白,最好办法就是这浩然正气。”
就在他们几人各怀鬼胎之时,在圣言台上的秦无邪已经开口。
李大人盛情相邀,那秦某便献丑了。他平静地目光落在李墨阳身上!
“请李大人先作。”
李墨阳含笑点头,略作沉吟!
文渊高台聚群英,才气纵横冲斗牛。
圣言碑前论今古,百家争鸣显风流。
笔走龙蛇书大道,舌绽莲花解玄幽。
他日若遂凌云志,敢教文光耀九州!
此诗一出,文渊广场的上空顷刻间才气涌动。汇聚出浓郁的紫色光晕争相环绕,随后形成一道紫色光束灌输进李墨阳体内。
秦无邪所站立的圣言台也迸发出数道金色光芒,朝着李墨阳身前激射而去,在其额头停留片刻后,一闪而逝。
在场的所有大儒,对那圣言台上迸发出的数道金光无不感到羡慕不已。
而李墨阳在那数道金光消失后,可以感受到他的儒道境界似乎明显增长了一些。
这一幕看得秦无邪眉宇微皱,方才那数道金光从他身旁掠过时,他感觉到了一股非比寻常的气息。
待到李墨阳吸收完那几道金色光芒,诸多大儒也收起羡慕的眼神,相继评论起他所作出的诗词。
李墨阳诗中既点明盛会场景,又暗含着儒道“百家争鸣”的期许。
更以“凌云志”、“耀九州”收尾,气魄宏大,文采斐然,尽显大商儒道底蕴,引得满场喝彩。
“好诗!”
“李大儒高才!”
“此诗珠玉在前,秦将军怕是难了…”
压力,如山般压向秦无邪。
秦无邪也收起思绪,在外人眼中,他负手而立,目光掠过圣言碑,扫过肃立的禁卫军甲胄,望向广场之外隐约可见的京都城墙。
“作为文抄公的他,实则是在脑海中快速搜索着、希望能找出一首合适的诗词、来应对当下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