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朝廷使臣
作品:《异世邪儒》 林文渊翻身下马,拂开衣摆上的尘土朗声喊道:“在下江南林氏林文渊,携家眷特来拜访镇北将军,还望将军通融一下,放在下等人进城。”
他身后的护卫们纷纷下马,手按刀柄护在马车周围,目光却始终忍不住瞟向城墙下那堆积的尸山。
那些尸体大多缺头少肢,有的半边身子被烧成黑炭。有的胸腔被轰出碗口大的窟窿,即便他们见惯了江湖厮杀的护卫,此刻也忍不住颤抖,握刀的手心渗出冷汗。
“林氏?”
为首的伍长显然没有听过。仔细看了一眼林文渊的穿着打扮,也未下令士卒射杀,只是抬起手中的大刀直指林文渊等人。
“将军有令,战后未清,三百步内任何不得靠近!管你是江南林氏还是塞北王庭,再敢上前一步,休怪我等刀箭无眼!”
城头上的守卒皆是神情肃穆,丝毫没有通融的余地,他们身前城墙上的豁口如同巨兽的獠牙,无声地彰显着战事的残酷。
就在双方僵持之际,一阵整齐的马蹄声自官道尽头传来。只见数十名金吾卫簇拥着一位身着绯红官袍的使臣疾驰而至,使臣手中明黄的圣旨卷轴在风中微微晃动。
为首的使臣勒住马缰,声如洪钟:“圣旨到!怀远三镇守将、参军即刻开城接旨,延误者按通敌论处!”
守城士卒们见状脸色大变,为首的伍长连忙抱拳:“卑职等遵令!立刻禀报刘参军!”
说罢,他便派一名守军飞速跑向城内。
就在亲兵奔回城内的间隙,那位宣旨的使臣忽然注意到了一旁脸色发白的林文渊,眉头微蹙。
“咦?这不是江南林兄吗?缘何在此?”
林文渊闻声望去,见使臣竟是当年在江南有过数面之缘的吴明远。
他当即连忙拱手,“林文渊,拜见大人!”
吴明远翻身下马,亲自上前扶起他!
“林家主!你我之间无需这般客气,当年吴某在江南落魄之时,还得多亏了林家主仗义相助才是。”
“不敢当,吴大人言重了。”林文渊连忙摆手,语气谦逊。
两人客套间,吴明远瞥见林文渊身后的马车,又看了看四周惨烈的战扬,不禁有些疑惑:“林家主此番前来怀远三镇,所为何事?”
林文渊微微叹了口气,低声道:“实不相瞒,我是为小儿文心破碎之事,来此求见镇北将军。还望大人能帮忙通融一下!”
吴明远闻言,眉头一皱。
“文心破碎?”
那林家主你还真是找对人了,当今九公主殿下的文心就是被秦将军所修复。
只是这件事情圣上下过旨意,任何知情之人不得外传,林家主又是如何知道此事的。
吴明远的言语中带起一抹复杂的神色,他在想究竟是何人胆敢违抗圣命,泄露此事?
见惯了官扬方面的林文渊,又岂会听不出他的弦外之音。“大人!我于七日前有幸进宫面见了当今圣上,正是圣上令九公主所言。”
林文渊朝着大乾京都方向躬身作揖,言语中透露出对箫御天(圣上)的感激之意。
“哦…!原来如此!”
“这倒是吴某唐突了,还请林家勿怪!”
吴明远听到是圣上之言,脸上顿时笑容浮现。同时心里不禁对林文渊又高看了几分,毕竟不是那个世家都可以进宫面圣的。
当即,他转身看向城头的伍长。“这位是江南林氏的林家主,与本官乃是故交,今日一同进城!”
伍长虽有犹豫,但见吴明远手持圣旨,又是朝廷命官,便不再多言,挥手示意让士卒准备放下吊桥。
就在此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城内传来,刘元带着几名将领快步走出,他脸上还带着未愈的轻伤,神情显得有些焦急。
见到吴明远,刘元连忙抱拳:“镇北军参将刘元,参见吴大人!”
站在刘元身旁的江清与另外两位将领也皆是抱拳作揖。“参见吴大人!”
吴明远点了点头,左右扫视了一圈。却没看到秦无邪的身影,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刘参军,镇北将军何在?”
为何不见他来接旨?
刘元等人的脸色一黯,声音中带着一丝哽咽:“大人,秦将军他……他重伤昏迷,正在府衙救治,无法前来。”
吴明远闻言,眼底深处飞快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异样。离开京都时圣上那隐晦的暗示犹在耳畔,圣上似乎并不希望秦无邪活着,甚至默许了某些“意外”的发生。
但他脸上依旧维持着得体的关切,语气中带着恰到好处的担忧。“秦将军竟伤得如此严重?快带本官去看看。”
说罢,他便示意刘元引路,沉稳的脚步中带着几分急迫、朝着城内府衙走去。
林文渊见状,连忙招呼着沈氏抱起昏迷的孩童“林修远”与林沐瑶下车,小心翼翼地跟在护送吴明远的金吾卫身后。
一行人穿过弥漫着血腥味的街道,沿途可见士兵们正在清理战扬残骸,空气中虽仍有硝烟余味,却已不见了大战时的惨烈。
到了府衙后,林文渊他们被安排在了一处低矮的院落内。此时想要见到秦无邪,那是不可能的,即便吴明远在也不行。
林文渊、沈氏夫妇二人此刻心急如焚,但也丝毫没有办法,只能在院落内暂时住下。
这一等就是好几天!
两天后,在府衙房间内的司徒渊缓缓地睁开双眼。伴随着他剧烈的咳嗽声,让他胸前的伤口还在隐隐作痛。
他脸色仍旧苍白如纸,气息虽微弱,但也总算是有惊无险的再次活了下来。
听到江清低声禀报朝廷使臣已在两日前抵达怀远时,浑浊的眸子里却闪过一丝了然。
他强撑着从床上坐起身,由亲卫搀扶着披上外衣。“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
他喃喃自语,萧御天那道将他从东境调来北境的圣旨本就暗藏着玄机。
如今北境有镇北军在,大商皇朝也在东境蠢蠢欲动,调他回去的旨意,怕是早已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