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选一个
作品:《吾命为凰》 给母亲回完信,穆烨清也回来了。
“这么晚了,还在看账?小心对眼睛不好。”
他走过去,见宋九思眼皮都在打架,忙将她手中的账本抽出来,将人打横抱起。
“我在等你回来。”
宋九思声音迷迷糊糊的,顺势靠在男人怀里,嗅着他身上独有的味道睡了过去。
骨节分明的手指覆上她的柳叶眉,眸子,秀气的小鼻子,与未上胭脂也红润的唇瓣,手稍稍用力,唇瓣回弹。
穆烨清忍不住喉结滚动,低头吻了上去。
......
相府书房内,宋云生还在写奏折,烛火在微风吹拂下轻轻摇摆。
放下手中的笔,又将写好的奏折放好,宋云生正准备起身,转头瞥见窗台似乎有什么东西。
抬脚走过去,宋云生就见窗台上放着一张纸条。
心中疑惑之下,他拿起纸条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想救你女儿,后山见。”
纸条上的墨迹似乎还未干透,看来人刚走不远,他唤来侍卫:“方才可曾有人来过我的书房?”
“回禀相爷,属下一直在门外守着,未曾见到有人来过。”
疑窦丛生,宋云生将纸条撕碎,丢出窗外:“哼,有人来过都不知道,我相府养你们这些人有什么用?”
侍卫武功不低,可方才窗外来了人,侍卫竟没发现,可见此人武功之高。
回想纸条上的字,宋云生在考虑要不要去见。
若这是敌人的引蛇出洞之计,那他去赴约,岂不是自投罗网,可若真是敌人,那人方才就可以进来对他下手。
想到这,宋云生出了书房,带了几名侍卫,直奔后山而去。
夜色渐黑,乌云密布,天上没有半颗星星。
侍卫们提着灯笼给宋云生开路,走了半个时辰,宋云生停下脚步。
不远处的亭子里,坐着一个黑衣人,戴着斗篷看不清脸。
“是你要见我?”
宋云生没有上前,而是站在原地,提高音量问道。
后山很少有人来,更何况现在是深夜,不怕被人发现。
“宋相,久仰大名,快些请坐。”黑衣人抬了抬手,声音有几分尖细,听着甚是奇怪。
宋云生眯了眯眼,将黑衣人浑身上下都打量了一遍,黑衣人身材单薄,宽大的斗篷盖在身上格格不入。
“我书房窗台上的纸条是你放的?你当真能救我女儿?”
这女儿指的自然是宋锦城。
“正是,宋相不妨坐下,咱们好好聊聊。”
思索了片刻,宋云生带着两名侍卫走了过去。
‘你要怎么救我女儿?’宋云生没有过多的耐心在这耗着,直接开门见山的问道。
明日还要上朝,他可不想落在最后一个到。
“想必宋相也是聪明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你说对不对?”
宋云生眉头一邹,“你的条件是什么?不妨直说吧。”
“果然跟聪明人说话就是省力。”黑衣人哈哈笑了几声,随即道:“如今朝堂之上分为两派,三皇子与五王爷,而宋相则一直保持中立,如今时局不明,保持中立的人也大多暗中找人投靠你,宋相背后没有家族依靠,若是一直保持中立,怕是不妥。”
话到此,再傻的人都知晓他的意思。
“此言差矣,我效忠的是皇上,靠的是皇上对我的信任,我能爬上如今这个位置,全是因为皇上对我的信任。”
心里翻江倒海之下,宋云生暗自猜测着这人究竟是五王爷的人还是三皇子的人。
“宋相可得想清楚了,世事难料,掌权者随便一句话就能杀死一个人,反之,一句话也能救一个人。”
暗示足够明显,可宋云生不敢贸然应下,这关乎他以后的前程,以及全家老小的性命,都在他一念之间。
时间一点一滴过去,亭子里安静地落针可闻,黑衣人很有耐心,等待着宋云生地决定。
“你到底是谁的人?”宋云生终于开了口,探究地眼神不加以掩饰,“你是三皇子的人?”
至于五王爷,可能性不大,即便他是穆烨清的老丈人,有一个宋九思在,穆烨清就不可能派人来与他谈条件。
“宋相若是想知道,答应下来不就好了?以宋相您的身份地位,想见我主子,岂不是一句话的事。”
黑衣人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却也足以证明这人不是五王爷的人。
回府之后,宋云生躺在床榻之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翌日。
早朝之上,宋云生因昨夜没睡好,眼底多了两团乌青。
有大人见了便关心的问道:“宋相,可是昨夜没休息好?精神如此不佳。”
“无碍无碍,昨夜有只夜猫子一直在叫,吵得我睡不着罢了。”
伯爵府被抄家之事已过四日,今日是该定夺了。
“启禀陛下,盛家几等罪行,臣昨日已经查明,件件属实,烦请陛下过目。”
看过奏折之后,容安帝大怒,“岂有此理,这盛家,这些年暗中干的这些龌龊事竟如此之多,当真是令朕大开眼界!”
“陛下息怒。”
文武百官齐齐跪下,唯独穆烨清一人站着,傲立群雄。
“陛下,盛家做下之事足以砍头,但老伯爵为人正直,更是为国捐躯,还请陛下看在老伯爵的面子上,能宽恕一二。”
宋云生顶着巨大的压力开了口,若是盛家全部斩首,那想救宋锦城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是啊陛下,宋相说得有理,老伯爵征战沙场几十年,最后为国捐躯,若是老侯爷在天之灵知晓他的儿子如此不堪,定然也是愧对陛下的。"
“只是,盛老伯爵劳苦公高,还请陛下三思......”
“请陛下三思。”
荣安帝只觉脑袋生疼,方才要斩首的是他们,要他罚轻点也是他们。
“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老伯爵有这么几个混账儿子想必也是闹心,就不将人送去烦他老人家了。”
荣安帝叹了口气,“那便判他们往北流放一千里吧。”
北边环境恶略,常年下雪,游民众多,农作物更存活,能活着到那里都难说。
可流放总比一刀砍了脑袋好,好歹还有一线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