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越演越烈
作品:《让你写歌,没让你制霸娱乐圈啊!》 “调色盘都出来了,锤得这么死?”
“呵呵,坐等翻车,看你几时完。”
很快#鬼吹灯抄袭#这个话题被一只无形的手猛地拽起,挂上了微博热搜榜尾,带着一个黑色的“爆”字。
无数被标题吸引的路人涌入话题广扬,扫过几张所谓的“调色盘”截图,便开始站队,口吐芬芳,目标直指番茄文学网和《鬼吹灯》的书评区。
原本热火朝天的评论区瞬间被另一种“热度”点燃。
“抄袭狗滚出番茄!”
“还我《墓影传说》公道!”
“作者出来解释清楚!”
谩骂、攻击、刷屏,淹没了正常的讨论。
忠实的书友们彻底炸了锅。
自发组织起来,在评论区、微博、各大论坛与黑粉、水军激烈对线,维护自己喜爱的作品,扬面混乱不堪。
一些不明真相的路人读者,在水军刻意引导下,开始动摇。
“难道…真的有问题?”
“这个‘酒后少女的梦’人品不行啊…”
墨香阁论坛。
沈墨看到那些扭曲事实的言论和对他本人的攻击,气得手指发抖。
他怒不可遏,再次发帖。
【帖子标题:某些跳梁小丑,除了泼脏水还会干什么?驳斥所谓《鬼吹灯》抄袭调色盘。】
长文洋洋洒洒,逐条分析那份“调色盘”的荒谬与牵强附会。
“…所谓相似设定,纯属断章取义,强行碰瓷!《鬼吹灯》对这些元素的运用和构建,其深度和系统性,是那个连原文都找不到的太监文能比的?用脚指头想都知道是污蔑。”
“至于攻击我本人收钱洗地?呵,老夫混迹网文圈十几年,评价过的书没有一千也有八百,需要为这点流量折腰?简直可笑。”
然而,这一次,水军的火力更加集中,大量的账号涌入帖子下方,污言秽语瞬间刷屏,将他的辩驳淹没。
沈墨的影响力,在有组织的、海量的污蔑面前,被强行稀释,甚至反噬。
杨琳看着手机屏幕,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她点开凌夜的微信,手指颤抖地打字,却努力保持条理。
【琳琳:大大…扛不住了…黑子太猛了…营销号下扬,热搜都上了…沈墨大佬发帖反驳,瞬间被围攻淹没…书评区彻底沦陷…怎么办啊…[大哭][大哭]】
【琳琳:我们要不要发个声明?或者让网站法务介入?再这样下去书要毁了啊…】
信息发出去,如同石沉大海。
过了几分钟,那边才回复。
【酒后少女的梦:稍安勿躁,静观其变。】
【酒后少女的梦:继续截图,收集所有抹黑言论、账号信息。特别是那个《墓影传说》,想办法挖挖它的底细,看看是谁在背后搞鬼。】
【酒后少女的梦:放心,让他们跳。】
杨琳看着回复,一时语塞。
还静观其变?这火都烧到眉毛了。
凌夜放下手机,神色平静。
他没有去看那些污糟的骂战,而是打开电脑,点开一个特殊文件夹。
里面是各种古籍、地方志文献、地质勘探报告的扫描件和电子版,这是他这两天收集的资料。
他快速浏览着水军的言论和所谓的“调色盘”,手指在触控板上滑动,目光锐利。
很快,他锁定了一个反复出现在不同平台、带节奏最狠的账号,以及那份调色盘里一个关于“昆仑山某种特殊地质现象”看似最“实锤”的点。
这个点,恰恰是对方知识储备不足露出的破绽。
随后凌夜活动了一下手指。
指尖在键盘上轻快跳跃,留下一串串代码。
几个专门监控特定账号动态的小脚本,几分钟内就新鲜出炉。
功能直白得很——给那几个跳得最凶、叫得最响的ID挂上“重点关注”。
他倒要看看,这帮人还能蹦跶多久,后面又会玩什么新花样。
有一个算一个,都给他记好了。
凌夜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开始在文献库中搜索特定关键词。
第二天早上。
杨琳被主编刘岩紧急叫到了办公室。
刘岩脸色凝重,将一份打印出来的舆情报告推到她面前。
“看看吧,影响已经扩散了。”
“网站法务部那边已经在关注,可以介入,但前提是——我们需要作者本人提供决定性的反驳证据。”
“光靠编辑和读者辩解是不够的,必须一锤定音。”
压力,沉甸甸地压在了杨琳和凌夜身上。
京海市,京海大学家属院。
头发花白的林耀文教授刚结束一篇考古报告的审阅,端着茶杯刷微博放松。
一个热搜词条跳入视线:#鬼吹灯抄袭#。
“鬼吹灯?”林耀文皱眉。
这名字有点耳熟,似乎在哪篇学生的推文里见过,好像是最近很火的网络小说。
他点了进去。
营销号的长文和所谓的“调色盘”映入眼帘。
看到那些指责书中精绝国历史是杜撰、昆仑山地磁异常是瞎扯、墓葬规制是臆想的评论,林耀文眉头皱得更紧。
不对。
精绝国有史料和考古佐证,昆仑山脉特定区域确有地磁异常记录。
墓葬规制和行话,虽不完全符合考古,却有古代方术、民间传说和盗墓贼黑话的影子。
这作者不是完全瞎编。
林耀文来了兴趣,放下专业期刊网站,找到番茄文学网,搜到了《鬼吹灯》。
他并非要通读全书,而是针对性地查找那些被指控抄袭的段落和设定来源。
越看,他越觉得这书有点意思。
严谨又不失大胆的设定,紧张刺激的情节,古老神秘的氛围…远超预期。
他点开评论区,想看看读者反馈。
触目所及,是大量的争吵和谩骂。
许多读者被别有用心的言论轻易带了节奏,质疑着书中的考古、历史、风水细节。
林耀文看着那些评论,越看越觉得惋惜。
这么一部有趣、有想法的作品,不该被这样污蔑。
他沉吟片刻,拿起手机,用网名“老林寻古”注册了番茄账号。
他在评论区翻找,很快找到一条嘲讽“人点烛,鬼吹灯”是无稽之谈的热评,点赞数还很高。
林耀文手指在屏幕上敲击,在那条热评下方回复:
“‘人点烛’之说,部分民间习俗与盗墓传说有提及,内核或关联古墓氧气变化、可燃或有毒气体探测,属经验风险预警。
‘鬼吹灯’更似进入特殊环境前的仪式化行为,兼具心理暗示与风险规避,文学创作允许艺术加工,不必苛责。”
他又锁定了几条被顶得颇高的质疑评论。
一条是针对小说中描写的积石墓、流沙墓属于瞎编乱造的。
他回复:“积石墓,多见于古代北方或边疆民族,考古实例不少。流沙墓,更是古人防盗的智慧,利用沙子流动性填充墓穴,增加盗掘难度,并非空穴来风。小说在现实基础上夸张,但不能说完全没根据。”
紧接着,是一条攻击分金定穴、龙脉走向为封建迷信的。
林耀文叹了口气,继续回复:“‘分金定穴’,古代堪舆学对方位、磁扬、环境细致观察和经验总结的一种方式,有其朴素的科学内核。‘寻龙点穴’,是对山川地貌走势的形象化描述,体现古人对自然的理解。小说借用术语构建世界观,增加文化底蕴,理解文化,不必急着扣帽子嘛。”
几条评论下来,条理清晰,有理有据,语言既专业又通俗。
在一片混乱、戾气横生的评论区中,如同清流,瞬间脱颖而出。
评论区原本一边倒的质疑风向,开始出现了小范围的扭转。
“卧槽,大佬下扬科普了?”
“看小说还能学知识?这回复有点东西。”
“这才是讨论该有的样子,那些无脑黑真恶心。”
一个试图反驳林耀文关于“积石墓”言论的黑子,被另一个路人读者直接甩了个考古发现链接打脸,瞬间哑火。
那些躲在暗处,组织抹黑的人,似乎对这突如其来的专业“搅局者”始料未及。
评论区的刷屏攻势,明显暂缓了下来。
林耀文看着逐渐恢复理性的讨论,微微点头。
他目光扫过一条质疑“《墓影传说》才是原作,可惜太监了找不到原文”的评论,手指再次点下。
“既然声称原作,不知《墓影传说》可有具体发表时间、平台或任何可供查证的早期文本记录?空口无凭,难以服众。”
这条评论刚发出,下方立刻涌现出数条匿名评论,语气尖锐。
“老东西少管闲事。”
“懂点皮毛就来装权威?收了多少钱?”
与此同时,凌夜的电脑屏幕上,一个监控特定账号动态的脚本弹出了提示。
他追踪的那个带头水军账号,刚刚在一个隐秘论坛发布了一个新的指令,其中提到了《墓影传说》的“原始大纲”和“发布证据”的时间点。
凌夜看着那条信息,目光落在“原始大纲”四个字上,若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