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浊浪与清音

作品:《让你写歌,没让你制霸娱乐圈啊!

    点开王浩转发过来的链接,周铭的《昨日情书》前奏通过耳机流入耳中。


    旋律的走向,和弦的编排,乃至于配器的选择,都与《小半》有着一种刻意的相似。


    他继续听下去。


    主歌,副歌,模仿的痕迹非常明显,像是拿着《小半》的模子,生硬地将另一段旋律填充进去。


    “匠气。”凌夜心里给出两个字的评价。


    情感的铺陈是割裂的,完全没有《小半》那种层层叠叠、渗透骨髓的酸楚与拉扯。


    周铭的演唱技巧是有的,但声音里缺乏内容,像一台没有注入灵魂的机器在精准复刻。


    一曲播完,凌夜取下耳机。 这首歌,学到了《小半》的皮相,却完全丢掉了其内在的魂。


    他随手打开微博,热搜榜单的末尾,果然挂着一个#昨日情书小半#的新词条。


    点进去,评论区已经是一片喧嚣。


    “《昨日情书》这歌不错,周铭前辈实力不减当年!”


    “我感觉《昨日情书》的编曲格局更大,情感也更浓烈,比《小半》听起来要成熟不少。”


    “《小半》还是嫩了点,抓耳是抓耳,但回味不足,还是前辈的作品更有沉淀。”


    大量格式相似的评论占据了热门,字里行间夹杂着对《小半》不着痕迹的贬低。


    凌夜又在关注列表里找到了那个“音乐老炮”更新的文章,标题是【《昨日情书》:一封写给成熟灵魂的慰藉】。


    文章内容极尽赞美之词,称《昨日情书》“情感真挚饱满,制作精良上乘,旋律大气悠扬”。


    而在文章的末尾,笔锋陡然一转:“相较之下,某些刻意营造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作品,就显得斧凿痕迹过重,情感表达流于表面,甚至有东施效颦之嫌了。”


    “颠倒黑白。”凌夜关掉了页面。


    天籁榜的后台数据,《小半》的下载量增长曲线出现了肉眼可见的放缓,甚至有了停滞的趋势。


    原本缓慢爬升的排名,此刻已经被空降的《昨日情书》反超,压在了下面。


    手机屏幕亮起,是林薇薇发来的微信消息。


    “凌老师,你看到网上的那些评论了吗?还有那个乐评人写的……我是不是,真的唱得不好?” 消息的末尾,跟着一个垂头丧气的表情符号。


    凌夜指尖轻点,回复:“乐坛常见手段,不必放在心上。你要相信作品本身的质量,更要相信你自己的演绎。他们跳得越厉害,恰恰说明我们戳到了某些人的痛处。”


    他停顿了一下,又打上一行字:“稳住,这只是个开始。”


    林薇薇的消息很快回了过来:“嗯!我听凌老师的!我不看那些了!”


    凌夜的微信朋友圈里,叶凡又开始了他的刷屏行动。


    “《昨日情书》是个什么玩意儿?明目张胆碰瓷我夜神《小半》?要点脸行不行!”


    “坚决支持原创!力挺《小半》!某些人吃相太难看!” 下面有零星几个共同好友点了赞,评论了几句支持。


    但在天音娱乐明显有组织的水军攻势面前,这些声音显得微不足道,很快便被淹没。


    凌夜重新点开那些负面评论和“音乐老炮”的文章,逐字逐句地看。


    他注意到一个重复出现的模式:对方在极力强调两首歌“相似”的同时,总会有意无意地用词语暗示《小半》的“青涩稚嫩”,《昨日情书》的“成熟老练”。


    甚至已经有水军在各个平台的评论区带节奏,字里行间质疑《小半》的创作完成时间可能晚于《昨日情书》。


    “这是想引导大众,形成《小半》抄袭《昨日情书》的印象?”凌夜的指尖在手机屏幕上轻轻敲击。


    宋文彬和他那位学生的手段,比他预想中更加直接,也更加粗劣。 这种急不可耐,反而暴露了他们的心虚和破绽。


    他唇角勾起一个极浅的弧度,带着一丝冷冽。


    他打开电脑,进入自己加密的创作文件夹。


    《小半》的原始DEMO,带着完整创作时间戳的工程文件,还有那份早就登记在案、谁也赖不掉的版权记录。


    所有的证据链条完整且清晰。


    他又快速搜索了周铭以往发表过的所有歌曲作品。


    其风格多变,摇滚、电子、民谣均有涉猎,甚至不乏一些实验性的编曲。


    但无一例外,都与《小半》或《昨日情书》这种极度考验创作者内心细腻感知和情感层层递进的婉约风格大相径庭,甚至可以说是南辕北辙。


    周铭过往作品中,找不到一丝一毫能孕育出《昨日情书》这种细腻情感表达的土壤。


    这种风格,显然是周铭为了这次‘精准碰瓷’而强行扭转创作习惯,临时抱佛脚模仿出来的,斧凿痕迹自然难以掩盖。


    “借东风,诛宵小。”凌夜的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这六个字。


    既然对方费尽心机想把事情闹大,想用所谓的“相似”来混淆黑白,那就索性让更多的人来好好“鉴赏鉴赏”,到底是谁在模仿谁,谁才是那个不光彩的抄袭者。


    他拿起手机,拨通了王浩的电话。


    “王哥,需要你帮个忙。”


    王浩的声音依旧憋着火:“你说!这帮孙子,气死我了!”


    “你的人脉广,帮我联系几位在圈内风评比较好,以客观公正著称,说话有分量的独立乐评人。不需要太多,三五个就足够,但必须是在乐迷中有真实影响力的那种。”


    王浩立刻问:“你打算做什么?”


    凌夜的语气平静无波:“把《小半》和《昨日情书》的音频文件,连同两首歌的准确发布时间、词曲作者等基础背景资料,用匿名的方式发给他们。其他什么都不用多说,让他们自己去听,自己去判断。”


    王浩在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随即反应过来。


    “我懂了。你是想…让他们主动开口?”


    凌夜的声音不起波澜:“他们想泼脏水,我们就把这潭水搅得更浑,让所有人都凑近了看清楚,水底下的究竟是什么货色。”


    王浩立刻应下:“好!这招高!我马上去办!这帮人,不给他们点颜色看看,真以为星辉没人了!”


    这种釜底抽薪的计策,正合他的胃口。


    傍晚时分,凌夜回到新租住的公寓。


    他喝下少量温水,走进主卧里那间经过专业隔音处理,被他临时改造成的简易练歌房。


    闭上眼,回忆着系统面板中那些基础的发声练习要点,然后尝试着开口。


    “啊——”


    声带依旧传来熟悉的撕裂般的刺痛感,但似乎,比之前几天要减轻了那么一点点。


    更让他心头微动的是,他能感觉到,发出的声音比前些天要通透了些许,不再是那种完全堵塞、沙石摩擦般的嘶哑。


    【嗓音恢复药剂(小)】的效果虽然微弱且缓慢,但它确实在起作用。


    凌夜心中那团几乎快要被现实扑灭的火苗,在这一刻,又一次倔强地、微弱地跳动了起来。


    他强压下心头的波澜,摒除杂念,继续投入到枯燥的基础练习之中。


    深夜十一点整。


    凌夜刚结束了当天的练声,冲了个澡,准备上床休息。


    放在床头柜上的手机屏幕突然亮了起来,是一条微博的特别关注推送通知。


    一个ID名为【乐坛判官】的音乐博主,刚刚更新了一条动态。


    【乐坛判官】是音乐圈内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大V博主,拥有数百万活跃粉丝,以其专业、犀利、不留情面的毒舌乐评著称。


    他从不接受商业推广,也从不畏惧权势,怼过不少正当红的流量歌手和所谓的金牌制作人,在广大乐迷心中拥有极高的公信力和地位。


    他过往的几篇针对业内抄袭事件或劣质作品的深度剖析长文,都曾在乐坛掀起轩然大波,甚至直接影响过某些奖项的归属和一些音乐人的职业生涯,其发言分量可见一斑。


    凌夜心中一动,伸手拿过手机,点开了那条推送。


    那是一篇新鲜出炉的长微博,文章的标题用醒目而巨大的红色加粗字体标出—— 【《昨日情书》:一扬针对《小半》精心策划的“像素级”碰瓷营销?】


    文章开篇第一句便是:“听完两首歌,我只想问周铭先生和其制作人宋文彬先生一句:当乐坛的‘致敬’已经沦落到需要扒谱填词的地步,还要脸吗?”


    凌夜看着那直指核心的标题与开篇,缓缓放下手机,起身走到公寓的落地窗前。


    窗外,城市的霓虹闪烁。


    他勾了勾唇角。


    “好戏,开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