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你们的功劳告诉崔知府!

作品:《被逐出侯府,我寒门崛起成状元

    周母见姜淮救灾救的尽心,脸庞脏污,衣衫发丝凌乱,身上到处是黑泥,当即叹了一声,“哎,小三元竟也来了,也真是难为你们这些孩子了。”


    之后她又看向周良平,“行了,我也不说什么了,我知道,你们也是想为明兴县百姓尽绵薄之力,不过你们救灾的同时,也要注意安全,注意身体啊,出事了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周母再次嘱咐。


    “放心吧,娘,我们都知道的。”


    “伯母!我们会注意的!”之后几人也纷纷应道。


    “那好,那你们在这好好干,你们的功劳我都看在眼里,到时我会告诉你爹,还有崔知府,哎,也难为你们这些学子了,都是尽心为民,赤胆忠心的好孩子。”


    周母又语重心长的嘱咐了他们一番,又将自己带来的粮食给他们,就离开了。


    有的时候,还不停的对他们招手,嘱咐他们一定要注意身体。


    之后几人坐在临时安置点,休息了会儿。


    杭永望就道,“还要救几天?”


    “还有几天吧,教谕嘱咐我们,在这待一个月就回去,再坚持坚持!”姜淮道。


    几人刚没歇一会儿,又一个百姓被找到了,那百姓站在一棵大树上,已经很多天没吃东西了,饿的只剩皮包骨头。


    几人连忙去找大夫拿草药,熬药的熬药,喂食的喂食,擦身体的擦身体。


    除了拯救百姓,还得垒沙袋、修堤坝。


    次日,天刚蒙蒙亮,姜淮就和杭永望,还有其他的学子到了堤坝现扬。


    这段时间雨停了,太阳也出来。


    他们拿着铁锹,箩筐快速出发,虽然道路一直泥泞,但雨停了就是好事。


    等他们赶到临河云林决堤那段,就已经看到许多衙役和民夫正在往上面垒泥沙。


    还有一些其他师兄。


    其中一个年长的师兄就看向姜淮他们那行人。


    “你们快过来吧!”


    之后姜淮几人就过去装沙袋,沙是湿的,比他想象的还要沉重的多。


    之后他装好后,扛起一个沙袋往堤坝那边走。


    杭永望,周良平见了,也去装,然后大家一起帮忙把沙袋扛到堤坝边。


    姜淮扛了几袋,肩膀已经被磨得生疼。


    他出生到现在,哪里干过这种活儿,但此情此景,别无他法。


    之后他咬紧牙关,继续朝堤坝走。


    想一想,也算是另一种实干兴邦了。


    泥水很厚,灌进鞋里,脚掌非常难受。


    他没有放弃,继续扛着。


    “快点,再快点,已经开始渗水了。”那边有民夫喊。


    说完,姜淮和那些师兄全都加快脚步继续装沙袋。


    毕竟这会儿,时间就是金钱。


    多犹豫一秒,堤坝再次决堤的风险就再大一分。


    就这么再次往返,来回多次,姜淮都记不清多少次了,直到小腿传来一阵剧痛。


    他这才发现,那里已经被石子儿磨破了。


    但大家这会儿顾不得这些,只看着堤坝一点点加高,众人心里都涌出一股莫大的力量。


    “快,再来黏土,堵一堵。”那边又有衙役喊着。


    之后众人继续嘶吼着,继续加固。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等堤坝安然无恙,水位也下降了。


    众人嘴角都扬起一丝轻松笑意。


    “终于……..成功了....”


    姜淮,杭永望,周良平几人看着对面一同努力的府学学子颤着声音说道。


    他们虽然此刻都满身泥泞,但都带着同样的笑容。


    这一刻,他们才知道,什么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不正是他们读圣贤书的意义嘛?


    知行合一,学至于行而止矣。


    ....……


    时间过的很快,终于到了他们离开灾区现扬那天。


    几人收拾好所有东西,换上干净的衣服,就要坐马车出明兴县。


    这时,几人站在明兴县城墙底下,看着阳光照射在不远处泥泞的堤岸上,树枝在风中摇摆,心里很是快意。


    众人又看了看这个被洪水肆虐过的县城。


    虽现在还有很多事情要善后,但相比他们刚来的一片汪洋,已经好很多,也算不虚此行了。


    几人正要上马车。


    突的听见不远处传来鼓乐声。


    “这是什么声音?”杭永望问。


    之后众人朝后看去,只见不远处的街道,一行百姓朝着他们走来。


    领头的几个汉子敲着锣,许多百姓还提着篮子,担子朝姜淮这边走。


    “是乡亲,是乡亲。”有一个学子喊。


    之后鼓乐声越来越近,一位老者穿着灰蓝的长衫在一旁年轻人的搀扶下,拄着拐杖走到姜淮面前。


    姜淮正看着他们。


    就见那老者突然跪下,“恩公在上!请受我一拜!”


    “您是?”


    那老者当即道,“若不是那日,您的船开到那边,我家的儿媳和孙子可就死无葬身之地了,若不是你们带来的粮食帮我们撑过这段时间,我们这些泥腿子可能早就没命了。”


    姜淮想起就是那日在茅屋顶的妇人的家人。


    "请再受我林老头一拜!”说着那老者再次跪下。


    他一跪,身后的百姓也齐齐跪着。


    还有一些抱着婴儿的妇人,拄着拐杖的老妪,瘸着腿的汉子,大家纷纷全都跪地,俯身下去,额头磕在潮湿的地上。


    “哎,使不得使不得。”姜淮连忙上前将领头的老者扶起,“老人家,您快请起,我们也不过是顺手拉了一把,不是什么大事。”


    “不不不,人命关天的事怎么不是大事?你们的辛苦我们都看在眼里,若不是你们这些学子乘船将我们救了,我们这些人怕是早就没命了。”


    之后那老者又用袖子擦了擦眼睛,“我活了这么多年,没见过这么大的水,如果不是你们这些学生娃娃赶来,不畏艰难,怕是我家老婆子,孙儿全都没命了。”


    姜淮才知道,他救来的人群中,有许多这个老者的家人。


    还有一些其他的老人也跟着附和道,“是啊,多谢恩公,多谢恩公,是你们舍命救下我们,如果不是你们,我们撑不到这个时候。”


    其他人也跟着纷纷附和道。


    之后领头的老者看了看后面。


    然后几个年轻人抬了好些东西到姜淮面前,“这是我们村里的一点心意,不值什么钱,望恩公们收下。”


    姜淮一看,就看到一个箩筐底下,铺着厚厚的稻草,里面是整整齐齐的鸡蛋。


    之后又来了好些人,抬了酒,还有刚蒸好的透着热气的包子,甚至瓜果蔬菜,腊肉,刚纳好的布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