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夜召甘露殿

作品:《太上皇李世民竟谋反?幽禁五十载

    十月癸亥,年仅8岁的李承乾被册立为太子。


    是夜。


    东宫,显德殿。


    “殿下,皇后殿下派人送来了一些甜点……”


    李承乾继承了原身的记忆,知道说话的人是李世民派来伺候他的宦官王仁,身穿绿色圆领窄袖袍衫。


    李承乾心中清楚,这王仁是李世民派来监视他的人。


    “放案上吧……”李承乾朝着王仁挥了挥手,而王仁躬身退出了显德殿。


    李承乾站在显德殿玉阶上,双手背负身后,神色间充满了忧愁。


    他始终想不通,自己怎么就成了大唐太子李承乾呢?


    他不过是在离婚之日多贪了几杯,然后,就来到了这唐朝。


    无钱,无权,无稳定工作,为了他好,老婆和他领了离婚证。


    而他,也没有挽留,因为他知道无济于事。


    想着这些,李承乾叹了口气。


    走下玉阶,李承乾又想到自己的身份,不禁为未来感到担忧。


    作为李世民的儿子,在李承乾看来,简直是悲剧。


    要知道,唐太宗名传天下的不仅仅是他的功绩,还有他的名声:对外人比较宽容和优待,而对自己人则是心狠手辣。


    这一刻,李承乾多么想这一切不是真的。


    与李世民相比,他更想成为朱元璋的儿子。


    至少,朱元璋对儿子那可是非常宽容和优待的。


    然而,现实却是他成了李世民的儿子。


    想到以后都要战战兢兢的生活着,甚至将来还可能要面临被废的凄惨生活,此时,李承乾感到了一种危机感和紧迫感。


    不,绝不能让它发生。


    必须做些什么才行。


    这一刻,李承乾做好了心理建设,从此,他就是大唐太子李承乾。


    一想到玄武门之变这件事,李承乾总感觉脑袋上悬着一柄利剑。


    比起皇位,儿子算什么。


    在李世民眼里,至亲亦可杀。


    想着历史上李承乾的命运,若不是顾忌着长孙皇后是他的母亲,和担心史书上对他记录太过骇人,毕竟造反、杀兄、屠弟、囚父这些根本洗不白,或许,李承乾也会死。


    难道因为那所谓的亲情?


    也许,历史上那个被废的太子李承乾曾经期待过、幻想过、失望过。


    然而,他不是那个李承乾,他从一开始就不会期待,没有期待,自然就没有失望。


    可是,我该做些什么,才能改变我历史上的命运呢?


    再来一次玄武门之变?


    这种事情难度太高,可操性基本为零。


    难道任由李世民按照既定的命运进行养蛊,让他和魏王李泰相斗?


    李承乾抬眼,扫了一眼四周。


    东宫,何尝不是一座囚笼?


    身在东宫,注定了许多行动都要受到掣肘。


    若想改变未来,只能在与魏王李泰相斗中壮大自己的势力,为自己争取一线生机。


    若是可以,或许,再来一次玄武门之变也不是不行。


    好在,他还有足够的时间去准备。


    目前来说,他根本对李世民造成不了任何威胁。


    毕竟,年龄小,可在掌控之中。


    或许,可以学一学历史上的晋王李治——又当又立,假仁假义,腹黑……


    至少,他成功地从李世民手中接过皇位了。


    还有,他要尽可能地改变原来历史上长孙皇后病死的命运,因为她,才是李承乾最大的护身符。


    那么,医学人才是不能少的。


    想到此处,李承乾思索着今后该如何当好太子。


    如果当不好太子,只怕,会提前成为废太子。


    翻遍上下千年史书,太子之位,实在难当。


    史书上记载了多少太子被圈被杀之事,可谓数不胜数。


    太子之位,半君半臣,亦君亦臣。


    一名合格的太子,既要做到不失储君的风度,让朝臣认同,还要做到不威胁到皇帝,避免引起他的忌惮。


    认真来说,太子的生活,终日如同架在火上烤,每日如履薄冰。


    太子之位看似风光无限,实则杀机四伏。


    古往今来,恐怕,也就只有太子之位最难当了。


    想清楚自己处境后,李承乾不禁感到头疼不已。


    “罢了,既来之,则安之。”


    李承乾无奈地扫了一眼躬身候在不远处的王仁。


    就在这时。


    显德殿外,一位身穿绯色圆领窄袖袍衫的宦官趋步前进。


    李承乾目光一凝。


    根据记忆,他认出来此人是李世民身边的人。


    此来,所为何事?


    莫非是李世民派人要见他?


    李承乾面色保持平静,看着宦官逐步靠近。


    “奴婢参见太子殿下!”


    李承乾轻点了下头,“公公来孤这里,所为何事、。”


    “回禀殿下,奴婢奉陛下口令‘传太子至甘露殿’。”


    听完后,李承乾面色多了几分严肃。


    甘露殿,是皇帝看书的地方。


    莫非李世民心血来潮要考校我功课?


    “公公可知父皇传孤去往甘露殿所为何事?”李承乾边说着,边看向眼前躬身且目视地面的太监。


    “奴婢不知。”


    李承乾沉默了。


    “既如此,劳烦公公在前引路,切莫让父皇久等。”


    “喏。”


    在太监的带领下,李承乾来到了太极宫所在的甘露殿。


    站立在甘露殿外,太监上前禀报。


    四周守卫森严。


    一队队执戈执甲的兵士,在四周不断巡视着。


    李承乾目不斜视,静待李世民的传唤。


    没过多久。


    太监复返,躬身道:“殿下,陛下唤您进去。”


    李承乾精神一振,迈着步子,向甘露殿台阶走去。


    左右兵士,纷纷放行。


    李承乾怀着紧张的心绪,走进了甘露殿。


    刚进殿门,李承乾便看到一个身材高大且宽厚的男子,方面大耳,身着黄色锦衣,头戴金色盘龙冠冕,全神贯注地看着手中的书。


    依着记忆,眼前之人,便是如今大唐的主人李世民。


    原身对于李世民既亲切,又胆怯。


    如今的李世民,已经不是从前那个秦王了,而是当今的大唐皇帝。


    虽为人子,但按照礼数,要以臣礼见之。


    “儿臣,见过父皇。”李承乾规规矩矩地行礼。


    李世民神情一滞,目光从手中的书卷移开,望着对自己恭敬行礼的李承乾,“高明,你来了,在父皇面前,不用如此拘束。”


    李承乾点点头,但仍然保持着举止恭敬。


    在李承乾看来,皇帝的话,有时候只能听一听,就当耳旁风。


    如果真较真了,那简直不敢想象。


    “父皇,不知深夜召见儿臣所为何事?”李承乾低头问道。


    李世民看着李承乾,眼神出现了一丝柔和,“这些时日,忙于政务,倒是冷落了高明,就想传你过来,见上一见。”


    “多谢父皇挂念。父皇处理国事,还需保重龙体,切莫操劳过度。”李承乾一板一正的回复道。


    李世民瞥了一眼李承乾,皱了皱眉头,“高明,你最近在看什么书?”


    李承乾没有丝毫迟疑,当即回应:“回父皇,儿臣最近在看《论语》。”


    李世民眼睛眯了眯,看向李承乾的目光充满了一丝审视。


    他可是记得下面的人说太子李承乾,最近几日面露愁苦,似有心事,可并未看什么书。


    下面的人,是不敢瞒着他的。


    那么,也就是说太子在撒谎了。


    想到这里,李世民心中闪过一丝不悦。


    “哦……既然读的是《论语》,那父皇便考校你一番。”李世民平静地看向李承乾。


    李承乾心中一个咯噔,暗道:希望不要考校太难。


    看着李承乾默不作声,李世民继续说:“子张问崇德辨惑,孔子是如何回答的?”


    李承乾心中稍稍松了口气。


    这题,他会。


    于是,李承乾快速回道:“子曰:“王忠信,徙义,崇德也。”


    “何解?”李世民继续追问李承乾。


    “孔子说:以忠厚诚实为主,行为总是遵循道义,这就可以提高品德。”李承乾高声回应,面露轻松之色。


    “朕怎么听闻你这几日并未看过《论语》……”李世民的目光冷冷地扫向李承乾。


    李承乾面色一变。


    一时间,甘露殿静寂可闻。


    “下去将《论语》抄写百遍,朕会派人盯着。十五日后,必须抄写完。”李世民挥了挥手,面带不愉。


    李承乾暗道晦气,只得应声道:“儿臣遵旨。”


    于是,李承乾退出了甘露殿,神色平静。


    回到东宫后,李承乾扫了一眼四周的宫人,若有所思。


    看来,东宫的监视,比想象中的还要严重。


    竟然没有一个心腹。


    这个太子当得实在太窝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