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 章 辞职跟我读研吧!

作品:《九零:被瞧不起?呵呵我成功上岸

    李小南适时插嘴,“要不我们先点菜?边吃边聊。”


    “行,”周青柏应下,直接喊来服务员点菜。


    李小南则拿出早就准备好的材料,没有寒暄,直奔主题,“谢教授,您先看看。”


    “好。”谢东知接过,一页页认真翻看。


    来之前,李小南跟他通过电话,他也通过自己的人脉,侧面了解过这件事。


    谢东知扶了扶眼镜,“小南,你们秦城很有勇气呀!


    从经济角度看,承接华国理工大学,是高风险高回报的选择。”


    李小南正襟危坐,“还请谢教授明示。”


    虽说她心里有想法,但也想听听专业人士的意见。


    “你从产业匹配度的角度着手,思路完全正确。”


    说到这,谢东知眼中闪过欣赏,“你们秦城现有的百度研发中心,和华国理工王牌专业计算机高度契合,这种产学研协同效应,放在全国都实属罕见呐。”


    谢教授一边说,李小南一边飞速记录着。


    “我们目前问题出在财政上。”李小南放下笔,“我看过财报,华国理工年运营经费最少得40亿元,其中,财政拨款就高达10亿。


    秦城市去年一半公共预算收入大概240亿,教育支出占比18%。再增加10亿,压力巨大。


    就算能挤出10亿,也怕其他城市持续加码。”


    谢教授笑着摇头,“没人会为一个临时性的项目投入太多,这也是华国理工迄今为止,没动的原因。”


    包间内一阵沉默,李小南看向周青柏,后者轻轻点头,“谢教授同门师兄,在华国理工大学任职。”


    谢东知诧异的抬头,看向两人。


    本以为周青柏过来,是同学作陪,如今瞧着,怎的如此亲近?


    不过他也没在意,只当是年轻人投缘。


    “其实你们要考虑的,是人才留存率的问题。”谢教授喝了口茶,继续道:“来之前,我让助手查过资料,类似外迁高校的毕业生,留在当地的比例不足30%,除非……”


    “除非、有完整的产业链和优厚的人才政策。”李小南接话,这也是未来抢人大战中的经典做法。


    谢教授点头,“没办法,秦城对标东江,没有优势,除非人才政策更完善。”


    李小南颔首,思维发散的更远。


    “谢教授,如果我们秦城进行产业绑定呢!”


    “哦?”谢教授来了兴趣,“详细说说。”


    “如果百度承诺,优先录取华国理工的毕业生。同时,秦城税收优惠跟上,只给与本地企业合作的研究项目。


    这样一来,产学研金四位一体,是不是就能留住人了?”


    “嗯。”谢东知琢磨了一番,“你说的这点可行,但这都基于华国理工不迁回原址的基础上,高校一旦回迁,损失也是巨大的。”


    李小南叹气,“这也是市里一直犹豫不决的原因所在,谢教授,您对高校回迁怎么看?”


    “嗯?”谢东知挑眉,“消息既然传了出来,你还有其他的想法?”


    李小南拿出早就准备好的东江市地图,“谢教授,不瞒您说,我确实有点想法,您看这里,华国理工所在的区域,位于东江市副中心区域,说是寸土寸金,毫不为过。


    您认为,在东江市领导眼中,这片区域干什么最合适?”


    谢东知摩挲着下巴,“如果是我,金融商贸区吧!”


    李小南眸光大亮,放下笔,“我也是这么想的,土地性质一旦变更将不可逆,那么,华国理工想回去,可没那么容易。”


    说到这,她将地图整体铺开,“按城市承载力来说,东江市作为经济中心,已经到达极限,腾不出多余的地方给华国理工。”


    最重要的一点,李小南没说,就是类似华国理工这样的985建设高校,他们秦城当成宝贝,东江市可不一定。


    唉……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说的好。”谢教授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小南,你在经济建设方面,眼光独到。”


    余光扫见默不作声的周青柏,心里突然来了主意:“小南,不如、你也学周青柏,辞职跟我读研吧!你这样的眼光,未来的成就,不会比我低。”


    周青柏:……


    李小南:……


    “谢教授,明年您的研究生名额很多吗?”周青柏抬眸,用略带质问的语气道。


    谢东知摇了摇头,“没有啊!我明年科研项目多,只计划收一个研究生,完成常规任务即可。”


    “哦?”周青柏了然,“您不打算要我了呗,看来我只能联系东大的林教授了。”


    谢东知:……


    在学术界,谁不知道,海大和东大同为老牌985,是出了名的竞争对手。


    他和东大的林修,又都是深耕经济领域的专家,如果被人知道,海州大学的优秀毕业生,放着海大的研究生不读,反而转去东大,他这张老脸,岂不是被按在地上摩擦。


    “胡说八道,谁说不要你?我就不能增加计划数?”


    周青柏冷哼,“老师,增加计划数,您有时间带吗?”


    一声‘老师’,也算是给了谢东知台阶。


    他确实没时间,如果不是学校卡他经费,一个也不想带。


    谢东知满脸惋惜的看向李小南,嘱咐道:“在职研究生,你一定要报名,就算走仕途,学历也很重要,知道吗?”


    “嗯,老师,我知道了。”李小南顺坡下驴。


    谢东知欣慰的看着她,越看越满意。


    李小南趁热打铁,“老师,秦城这边,需要您出一份详细的可行性报告,由秦城市委秘书长,与您的团队对接。”


    谢教授点头,突然又加了一句,“虽说你是我的未来学生,但亲是亲、财是财,该收的钱,可一分不会少。”


    他想了想,又觉得这样说,显得他这个老师很抠。


    又解释了一句,“可行性报告,老师只负责指导,具体工作还要你师兄、师姐们干。”


    李小南连连点头,“老师,我明白的,都是公事,走流程即可,就是需要师兄、师姐们辛苦些,加急把报告赶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