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道不同、不相为谋。

作品:《九零:被瞧不起?呵呵我成功上岸

    郑荣嗤笑,“都到这时候了,还不肯跟我说句实话吗?”


    “这就是实话,”李小南语气坚定,“在我这,选人用人就一个原则,能者上、庸者下,虽说让王勇进班子,配置也不合理。


    但起码,这是个有功之臣,还能过得去。”


    话已至此,两人之间的气氛彻底凝固。


    所有试探、伪装与客套都被撕开,只剩下最直白、最尖锐的对立。


    他们之间隔着的,不只是茶几,还有截然不同的立场,以及无法妥协的分歧。


    要是论有错,站在各自的立场上,谁都没错,都在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为广南谋一个的未来。


    说到底,道不同、不相为谋。


    从县长办公室离开,李小南并没有去吴书记那,在她看来,不让郑系做大,是棋盘上的共识。


    休养了几天,事情都堆在一起,有大把的工作,等着她处理。


    大柳乡的泳装自主品牌,通过她制定的营销策略,发展势头强劲,一片向好。


    大柳乡的成功,也让她看见了,广南这片土地的潜力。


    当初郑荣给了她三个选择,大柳乡是综合来说,最差的选择,但考虑到乡政府意愿强烈,以及郑荣的大力支持,她咬咬牙,还是定了大柳乡。


    基础最差的地方,都能干起来,另外两个地方,没有道理,干不起来。


    对于打造华国泳装之城,李小南信心倍增。


    回到办公室,她拨通了内线电话。


    “林妍,给临港街道的于立承打电话,下午两点,我要下去调研。”


    “好的,领导。”林妍果断应下。


    下午一点五十分,临港街道办事处。


    党工委书记于立承早已带着几名班子成员等候在门口。


    他年纪约莫四十出头,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穿着标准的行政夹克,脸上挂着恰到好处的笑容,但眼神深处却藏着谨慎和审视。


    临港街道是原来的临港镇,靠近海滨浴场,算是县城副中心,经济基础好。


    于立承这位党工委书记的腰杆,自然比那些穷乡僻壤的书记主任,硬上几分。


    “李书记,欢迎欢迎!临港街道全体同志,都盼着您能来指导工作。”于立承快步上前,热情地伸出手。


    这句话不假,李小南这位常务副书记,虽说年轻,来的时间也不长,但干的桩桩件件,都是大事,在广南县,名气大得很呐!


    李小南与他握过手后,微笑道:“立承同志客气了,指导谈不上,主要是来学习取经,看看我们临港发展的亮点和难点。”


    寒暄过后,李小南在众人的簇拥下,走进会议室。


    于立承准备的汇报材料,内容翔实,数据漂亮,从固定资产投资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无一不在彰显,临港街道在广南的“龙头”地位。


    但他的通篇汇报,重点都落在商贸流通、餐饮服务和零星的传统制造业上。


    对于李小南最关心的“自主品牌”、“产业集聚”等概念,几乎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


    李小南耐心听着,不时点头,但心中已然明了。


    于立承的施政思路,与时下不少地方官员如出一辙,更看重短期可见的GDP和税收,对于需要长期培育、投入较大的新兴产业,兴趣缺缺。


    汇报结束,李小南合上笔记本,没有领导讲话,而是将目光投向窗外不远处,那片老旧厂房。


    “于主任,汇报得很全面,临港的工作确实扎实。”


    李小南先肯定了一句,随即话锋一转,“我这次来,其实带了一个具体的课题。


    大柳乡的泳装产业能做起来,给了我很大启发。


    我们临港,条件便利,配套成熟,是目前泳装小作坊的集聚地,能不能尝试整合资源,培育出特色产业集群?”


    会议室内,瞬间安静下来。


    于立承脸上的笑容不变,但身体陡然坐直。


    “李书记,您的思路,确实有前瞻性。”


    他斟酌着用词,“不过,我们临港的情况和大柳乡不同,我们的企业多且杂,没有明确的龙头产业方向。


    而且,土地指标非常紧张,现有的企业扩张用地,都难以满足,如果要引入新的产业群,恐怕……”


    又是一套标准的困难陈述,核心就两个字‘难办’。


    李小南静静地看着他,没有打断,直到他说完,才微微一笑。


    “有困难很正常,不然,要我们这些干部做什么?


    大柳乡当初,从无到有,困难只会比你们更多。”


    她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于主任,带我出去走走,就去那边看看。”


    李小南伸手指向窗外那片老旧厂房。


    “我听说,那里有几家,早年做泳装代工的厂子,技术底子还在,只是近几年订单少了,有点半死不活。”


    于立承脸色微变,他没想到,李书记的功课,做得这么细致,目标如此明确。


    只能硬着头皮,应道:“好的,李书记,这边请。”


    走在前往厂区的路上,李小南随口问道:“于书记,你知道临港街道,目前最大的问题什么吗?”


    于立承沉思片刻,“产业布局混乱。”


    他不是不清楚,但大部分是历史遗留问题,一旦要动,相当于动摇了临港街道的基本盘,这也是他不敢轻举妄动的原因所在。


    李小南诧异的看了他一眼,随即点头,“是啊,什么都有,什么都不强,看似繁荣,实则脆弱。”


    她轻叹一声,“问题很多啊!”


    说实话,在李小南看来,临港街道的情况,不比大柳乡乐观,甚至可以说更棘手。


    大柳乡是‘白纸’,虽说底子薄,但乡干部有心气,百姓有干劲。


    县里只要肯给政策、资金,再帮一把、带一带,人心齐,破除万难,很快就站起来了。


    但临港的情况,完全不同,表面有漂亮的经济数据作支撑,隐患都藏于暗处。


    街道班子很是复杂,有人安于现状,怕改革出错,不敢改。


    有人满足于当前成绩,看不到危机,不想改。


    更有人盘根于现有格局,生怕触动自身利益,不愿意改。


    李小南终于明白,为何当初,郑荣不建议她选择这里做‘试点’。


    除私人感情外,临港街道积弊已深,若没有一位权威足、魄力强的党工委书记牵头,一切都是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