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迁都、下西洋与北征

作品:《大明:五煦之力,你拿什么挡?

    只不过由于他取得的成绩太过耀眼,使得人们都选择性的忽略了他存在的过失。


    就比如说,迁都北平虽然开了“天子守国门”之先河,但迁都工程浩大,耗费巨大人力物力财力,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


    同时由于政治中心北移,对南方经济重心地区的控制力相对有所削弱,以及……


    “什么?!你说他朱老四迁都北平的时候能带走的都带走了,就独独把咱、咱妹子还有咱的标儿落下啦?!!”


    朱元璋:(???皿??)??3??!!!


    老父亲红温了,这尼玛迁都迁到把开国皇帝都给扔了……


    (σ;*Д*)σ朱老四!你还说你不想做明成祖?!


    “是啊皇爷爷,老头子迁都那会儿真就把您几位给单独留了下来,之后更是一次都没回应天拜祭过(其实是去过一次的,但也仅仅只去了那么一次,之后朱老四就奔赴他的榆木川去了);


    那之后您几位的扫墓祭祀,都是我家老大代为主持的。”


    朱元璋:(╬◣д◢)!!!


    “哈~好,好哇~”


    朱元璋气急而笑。


    “咱现在就下一道圣旨,你回永乐朝的时候一块儿带着回去。”


    朱高煦:(o''ω''o)什么圣旨?


    “他朱老四刚把他老子我留在应天,那咱就敢下旨等他驾崩之后…把他葬去狼居胥山!


    他朱老四不是唯一一个封狼居胥的大一统皇帝么?


    那这份殊荣他可得守好咯~就埋在狼居胥山里好好守着罢~”


    朱高煦:“……”


    自家爷爷玩的这招有点狠啊~


    应天府再怎么说也是属于大明境内,但狼居胥山……


    看得出来朱元璋是被气炸了,竟然要把朱老四死后的遗体送出国再埋啊~


    朱高煦:(??? )…爷爷您老是在开玩笑吧?


    本来只是想给自家老头子上点眼药,这要真把他整得不能埋在大明朝境内,那……


    朱高煦都不敢想象这后果有多么的严重。


    “除了这个呢?他朱老四在当皇帝期间还犯过什么错,速速给咱细细说来!”


    面对自家爷爷的催促,朱高煦的表情是这样式儿的:( ̄ー ̄)……


    说是肯定要说的,但在说之前他必须要好好的斟酌一番用词;


    可不能再刺激自家爷爷了,免得他朱老四百年之后真的被送到狼居胥山入土……


    ……


    “老头子命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多为政治性的,如寻找建文下落、宣扬国威、建立朝贡秩序等;而非经济扩张。


    这就使得我大明朝白白浪费了许多对外扩张(说白了就是殖民)的机会;


    同时“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模式(赏赐远多于贡品价值)致使国库财富消耗巨大,最终难以为继……”


    说起这个,朱高煦觉得可惜的点在于自家老头子没有利用郑和下西洋的机会进行对外的殖民扩张;


    否则后世的“日不落帝国”哪还有约翰牛什么事儿?!


    而朱元璋感到气愤的地方则在于……


    啪!!!


    “好好好,咱亲自颁下的禁海令,他朱老四带头拿来当废纸撕着玩是吧……


    这当了皇帝的人就是不一样哈,都敢和他老子我唱反调了!”


    摸着良心讲,还真不怪朱元璋如此气愤。


    虽然洪武朝的禁海令早在洪武四年就颁布了,但彼时的禁海令仅仅只是禁止靠海的百姓不得私出海。


    但在洪武十四年,也就是去年这性质就又不一样了,因为朱元璋在之前的基础上又给增加了一项规定——禁止私通海外诸国!


    去年刚下的令,今年就听到朱老四带头违反……朱元璋不气才怪呢!


    (也就是此刻《皇明祖训》这玩意儿没出来,否则朱元璋要是知道写在祖训里的禁海令朱老四都敢不听,那就好玩了。


    其实在后来的《皇明祖训》中,朱元璋是从侧面表明了允许官方朝贡贸易,只禁止民间海外交往的意思的;


    只不过洪武十五年这个时间点太巧了。


    彼时小脚盆南北朝内战导致大量浪人、武士沦为海盗,洪武十三至十四年倭寇频繁入侵大明国土(如山东、浙江遭劫掠);


    加之张士诚、方国珍等的残部逃亡海上,勾结倭寇和东南亚流民,主动充当汉奸给他们带路劫掠大明沿海村镇……


    朱元璋曾数次遣使赴脚盆交涉,但脚盆幕府无力约束海盗,于是朱元璋一气之下就在洪武十四年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而朱老四命郑和下西洋,在朱元璋看来就是主动放开了禁海政策,置沿海百姓的安危于不顾,所以他老人家才会表现得如此愤怒。)


    朱高煦其实已经猜到了自家爷爷愤怒的点在哪儿,但碍于历史的局限性要让他给此刻的朱元璋解释清楚该不该开海这件事的话……


    朱高煦觉得自己不一定解释得来,而自家爷爷也不一定会听……


    所以他当即换了一种简单粗暴的方法消弭了自家爷爷的怒火。


    “皇爷爷,孙儿刚刚给您列出的那些‘宝物’里面,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从海外找到的。”


    朱元璋:(ー_ー)!!


    “比如亩产二三十石的粮食(明朝水稻亩产一至三石,一石约为71.6公斤);


    能同时纺织多根纱线的纺织机(说的是珍妮纺织机,但这会儿应该还没有;


    它是由英国纺织工人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于1764年,十九世纪中叶传入国内,大概是洋务运动那会儿);


    以及足以我大明开采好几百年的金山银山(都知道说的是哪儿吧???~)……


    所以皇爷爷,您老…您老人家怎么了?”


    朱元璋:(° ? °)??吸溜~


    “咱没事儿,你接着说…接着说海外还有啥好东西……”


    朱元璋忽然觉得——十四世纪的航海王,他朱元璋也未尝不可以勉为其难的当上一当。


    朱高煦:(??ω?? ?)呵呵~就知道会这样……


    他都还没发力呢,自家爷爷就已经率先倒戈了。


    估计从今往后,禁海令再也不会成为限制大明朝发展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了……


    ……


    说完迁都和下西洋,接着就该说朱老四这一生中最辉煌,但也是埋下隐患最多的五征漠北了。


    可以说五征漠北确实打击了鞑靼(阿鲁台部)、瓦剌(马哈木部)等蒙古部落的崛起势头,迫使其短期内无法威胁明朝核心区域;


    同时也强化了朱老四迁都北平的合法性,以“天子守国门”姿态加强对北方的控制,影响了明朝后续200余年的国防格局。


    尤其是前三次北征,那可是大大的打出了大明朝的威风:


    第一次北征,斡难河之战歼敌万余,俘虏贵族37人,鞑靼可汗本雅失里西逃被杀,阿鲁台遣使归降(最为深入漠北,常说的朱老四“封狼居胥”就是源于这一次);


    第二次北征,忽兰忽失温之战击溃瓦剌3万骑兵(歼敌数千),缴获驼马数万,马哈木次年遣使谢罪纳贡;


    第三次北征,屈裂儿河追击战,焚毁阿鲁台后勤基地(粮草器械数十万),迫其北遁,收降兀良哈三卫部众3万余人(成效最大,战略影响最深远的一次)。


    但之后的第四次和第五次北征,那完全就是付出远大于收益的典型案例了。


    第四次北征的贺兰山扫荡战,朱老四好歹还捡了个鞑靼小王子做安慰奖(赐封“忠勇王”);


    可到第五次北征,阿鲁台远遁,朱老四只能率领明军和依附鞑靼的兀良哈残部淦了一战,之后便草草焚其聚落而还,自个还在返程途中病逝榆木川。


    纵观朱老四五征漠北,抛开其取得的耀眼成就不提,单看其对大明朝内部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那首当其冲的必然是——在经济层面天文数字般的战争消耗。


    终永乐一朝,五次北伐总耗资约白银1200万两,相当于明朝10年的财政收入总和;


    而北伐后明朝在长城防线的年均军费飙升至300万两(洪武朝仅50万两);


    每次北伐征调民夫20万以上,驴马30余万匹(如第三次北伐运粮驴34万匹),粮草消耗占永乐朝年均税粮的30%-50%。


    据载永乐十九年国库仅存白银不足百万两,而第五次北伐耗银约200万两(据《明实录》),大明境内被迫加征“辽饷”“剿饷”等临时税赋;


    山东、河北等地农民被迫弃耕运粮,“冻饿死者相望于道”;


    手工业、商业资本被强制转向军需生产,民间经济活力窒息……


    永乐后期全国人口较洪武朝减少近15%(约1000万人),北方多地出现“千里无鸡鸣”的荒芜景象。


    其次便是在军事层面对军队战斗力的结构性损伤,埋下了边防隐患。


    前三次北伐中明军减员超10万人(如丘福北伐全军覆没、忽兰忽失温之战伤亡3万余),导致永乐后明军战斗力断崖式下跌。


    为凑北伐兵力,朱老四抽调九边重镇守军,蒙古部落趁机袭扰(如1413年瓦剌攻破兴和所)。


    且每次北伐未能歼灭蒙古主力,反使瓦剌坐收渔利。


    (朱老四扶持瓦剌制衡鞑靼,是导致也先统一蒙古关键因素;


    也先是应该感谢朱老四的,所以作为回报…他在二十五年后把朱祁镇请去留学了(?ω?)~)


    ……


    这第三,就是在政治与社会层面加剧激化了阶级矛盾。


    比如统治集团内部分裂:


    文官集团强烈反对北伐,加剧永乐后期君臣对立;


    太子朱高炽被迫留守南京筹措军费,与自家老头子产生战略分歧,为仁宣朝政策转向埋下伏笔。


    再比如底层民变与统治危机:


    山东唐赛儿起义(1420年)直接导火索即为北伐徭役压迫,波及数省;


    河北、山西等地农民逃亡率超40%,政府被迫允许流民“附籍”垦荒。


    第四、则是在战略层面上透支国运,为日后的边疆崩坏和朝局动荡埋下伏笔。


    朱老四忽视了汉唐“屯田戍边加羁縻统治”的成功经验,纯靠军事打击,导致“打而不治,劳而无功”;


    对比汉武帝时期虽征匈奴耗空文景之财,但设河西四郡实现长效控制;朱棣却未在漠南建立行政机构。


    另由于朱老四晚年强行用个人意志绑架国家利益执意亲征(第五次北伐时已64岁),最终病逝榆木川引发权力交接危机……


    严格来讲,朱老四的五征漠北打到最后,已然演变成了一扬代价远大于收益的战略透支。


    五征漠北本质是一扬政治威望工程,其不良影响远超正面意义,且几乎贯穿了整个大明朝。


    从短期看:五征漠北造成北方民生崩溃,统治合法性受损;


    从中期讨论:五征漠北为明朝中后期军事优势丧失,边防体系崩坏埋下伏笔;


    将目光再放长远些:那这一举措才是真正开启明朝财政与军事恶性循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正如明史学家黄仁宇所言——永乐北伐如同给帝国注入一剂猛药,表面亢奋实则内伤,最终迫使明朝退入长城,在财政困局中走向保守。


    五征漠北所取得的一切辉煌成就都建立在朱老四还活着的前提下,


    他通过五征漠北重创蒙古两大集团主力,获得十年边疆安全期;


    构建以明朝为中心的东亚秩序,确立对蒙古的宗主权;


    达成中原王朝对草原的罕见战略反攻,为“永乐盛世”提供武力注脚。


    可在朱老四去世后……


    鞑靼与瓦剌很快就再次犯边,明朝的北境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正应了《明史》当中的那句话——五出三犁,虏庭荡析,然卒不能扼其吭而断其脊,此实时代之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