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第五次北伐详解
作品:《大明:五煦之力,你拿什么挡?》 五征漠北,前四次或大胜或重创敌酋,唯独这第五次北伐,最终将成为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心中最深的遗憾:
一次因对手狡诈与自身判断失误而功败垂成的远征,其持续时间之长,耗费国力之巨,而所获战果之微……
足以令这位一生征伐,功勋卓著的帝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抱憾九泉!
时间回溯到永乐二十年。那一年,永乐大帝亲率大军,第四次深入漠北,目标直指屡犯边境的阿鲁台。
明军铁骑如洪流般席卷草原,在阔滦海子(今呼伦湖)附近给予阿鲁台部沉重打击。
史载“斩其名王以下百数十人”,缴获牛羊驼马辎重无数,阿鲁台本人狼狈遁逃。
然而,这扬胜利并未达成永乐帝“犁庭扫穴”的终极目标。
阿鲁台如同草原上最顽强的野草,在明军凯旋的烟尘尚未散尽之时,便已开始舔舐伤口,重整旗鼓……
他利用明军主力撤回关内,边防压力暂时减轻的空隙,迅速收拢溃散的部众,联络散居各处的部落,并以惊人的速度恢复了元气。
更令永乐大帝震怒的是——阿鲁台非但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
永乐二十一年秋,边关烽燧狼烟再起!
阿鲁台亲率精锐骑兵,如鬼魅般南下,悍然进犯明朝的北疆重镇——大同、兴和等地。
铁蹄所至,边民惊恐,村落被掠,守军疲于奔命。
战报如同雪片般飞入京师,每一份都像重锤敲击在永乐大帝的心头。
“阿鲁台!朕必杀汝!”
乾清宫内传出的怒吼仿佛就在昨日。
永乐大帝,这位一生以汉武唐宗为榜样的帝王!
他老人家是绝不会容许任何势力挑战大明的天威,尤其是一个被他数次击败却仍不知死活的对手。
他老人家深知,仅仅依靠长城被动防御,无法根除来自草原的威胁;
唯有继承老父亲朱元璋“肃清沙漠”的遗志,延续自己“以攻代守”的战略传统,御敌于国门之外,甚至彻底摧毁其有生力量,才能换来边境的长久安宁。
而阿鲁台此次的猖狂进犯,无疑是为第五次北征点燃了最后的导火索!
于是就在永乐二十二年正月,新年刚过,一道道盖着皇帝宝玺的诏令便从紫禁城飞向四面八方。
永乐大帝再次决定御驾亲征,以天子之威统御三军,进行第五次北征!
他老人家任命心腹大将、英国公张辅和成国公朱勇为先锋;
随军参谋则安排了以文臣杨荣、金幼孜为首。
诏令首先抵达九边重镇和京畿卫所。精锐的京营三大营自然是主力中的主力;
同时,辽东、宣府、大同、山西等地的边军精锐也被抽调,他们熟悉边情,是远征不可或缺的力量。
最终,一支规模空前庞大的军队开始在北京及周边地区集结,人数约达三十万之众!
三十万大军,人吃马嚼,每日消耗的粮草都是一个天文数字。
后勤保障是远征成败的关键。
诏令同时发往富庶的江南各省和运河沿线。
无数粮船开始从长江、淮河流域启航,沿着京杭大运河昼夜兼程地向北输送。
粮食、草料、盐巴、布匹、药材、军械零件……各种物资堆积如山。
北方的宣府、开平被指定为前线最重要的物资囤积和转运基地。
从南方运来的物资在此集中,再由民夫和辎重部队转运至更北的前线。
沿途州县奉命征发民夫、骡马,确保这条漫长的补给线能够运转。
整个大明朝北方的交通网络,都围绕着这扬即将到来的远征而高速运转起来。
这扬规模浩大的军事集结与后勤准备,从正月一直持续到四月,京师的粮仓被填满又清空,宣府、开平的物资堆积如山。
当四月的春风吹绿了燕山山脉,这支承载着帝国最高意志和皇帝最后心愿的庞大军团,终于完成了最后的整备。
永乐二十二年四月,吉日良辰。
北京德胜门外,三声炮响,声震九霄。永乐大帝朱棣身着金甲,在文武百官和禁卫军的簇拥下,登上高大的战马,目光如炬,扫视着眼前这支百战之师。
随着他老人家手中令旗挥下,号角长鸣,鼓声震天!
三十万明军如同一条苏醒的巨龙,缓缓启动,踏上了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的征程。
而在明军开拔之前……
早在明军在大规模集结的消息传到漠北时,阿鲁台就敏锐地判断出,永乐大帝这次是冲着自己来的,而且来势汹汹,志在必得!
他立刻做出了一个极其果断的决定:放弃察哈尔草原这块肥肉,率领核心部众进行战略转移。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制定并迅速执行了一套堪称经典的“三重避险”策略……
等到同年五月,明军抵达开平并继续北进的时候,阿鲁台制定的 “三重避险策略”早已部署完成:
第一重——阿鲁台亲自率领鞑靼部的贵族核心、最精锐的骑兵部队、主力战兵以及部分精选的牲畜,悄然向西北方向移动,最终藏入了克鲁伦河上游以南、鄂嫩河以北的肯特山脉腹地。
他选择的位置极有可能是在不儿罕山(今蒙古国肯特山主峰一带)附近。
这里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地形极其复杂,是天然的藏兵之所。
茂密的原始森林提供了绝佳的掩护,崎岖的山谷地形使得大规模骑兵部队难以展开和搜索。
更重要的是,不儿罕山在蒙古人心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被视为“地母”的象征,是蒙古民族的圣山和精神图腾;
将主力藏匿于此,不仅能借助地利,更能极大地提振部众的士气,让他们相信有神灵庇佑。
不止如此,阿鲁台还严令各部保持静默,分散隐蔽,不得生火冒烟,彻底消失在茫茫林海之中。
第二重——阿鲁台深知,带着庞大的非战斗人员(老弱妇孺)和大量牲畜进入山区是极其困难且危险的,不仅行动迟缓,目标巨大,也容易在山区造成混乱和损失。
因此,他做出了一个大胆而精明的决定:将族中的老弱妇孺以及绝大部分的牛羊牲畜,分散安置到克鲁伦河下游以东,以呼伦湖、贝尔湖为核心的广袤湖畔沼泽和沙地疏林地带。
这里水网密布,芦苇丛生,沙丘起伏,同样便于隐蔽。
更重要的是,这里远离明军主力可能的西进路线(肯特山在开平的西北方向,而呼伦湖在东北方向)。
明军如果向西、西北搜索主力,就很难兼顾东北方向。
而且,呼伦湖、贝尔湖中星罗棋布的大小岛屿,成为了天然的避难所和牲畜藏匿点;
老弱妇孺们被分散到各个小股,由少量护卫带领,利用复杂的地形和湖中岛屿隐藏起来。
第三重——为了进一步迷惑明军,掩护主力藏匿的真实意图,阿鲁台还派出了数支精干的小股骑兵部队(每队约百人),前往杭爱山脉东侧活动。
他们的任务非常明确:故意暴露行踪,制造声势,甚至主动袭击明军的小股斥候或后勤队伍,留下明显的向西行进的痕迹;
误导明军认为其逃往瓦剌势力范围,引诱明军分兵西追。
……
也正是这“三重避险”的手段,成功误导了带兵行至阿鲁台部春季常驻察哈尔草原(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中东部,此处水草丰美且靠近明边,便于掠边或贸易)却没发现其踪影的永乐大帝。
……
阿鲁台所率领的鞑靼部不在察哈尔草原,这并没出乎于永乐大帝的预料。
他老人家深知阿鲁台狡诈如狐,看到自己亲率三十万大军气势汹汹而来,不跑才怪。
硬碰硬?
那绝不是阿鲁台的风格。
但永乐大帝此行的目的,就是要彻底剿灭阿鲁台及其鞑靼精锐主力,岂能让他轻易溜走?
于是,一扬大规模的搜索行动迅速展开,无数斥候小队像撒网一样被派往四面八方。
同时,朱棣召集张辅、朱勇、杨荣、金幼孜等心腹重臣,在开平的行营大帐中,对着巨大的漠北地图,分析阿鲁台可能的去向。
首先被他们排出的就是东、南两个方向:
东边有奴儿干都司可堵截,且森林地形不利游牧民族生存,不到万不得已阿鲁台是绝对不会带着人往那边撤的;
南边……他永乐大帝就是带着人往南边来的,阿鲁台真要带着人往南逃那双方应该早就撞上了;
就算侥幸没撞上,丫当重兵布防的宣府、开平是吃素的?!
阿鲁台敢带着人往这俩方向逃窜,那无异于是自投罗网,自取灭亡!
所以这逼逃窜的大方向就很清晰明了了,只有两条路:
要么迅速向西北方向转移,进入他阿鲁台的传统根据地——克鲁伦河流域;
要么就穿越戈壁向西挺进,去寻求与瓦剌结盟。
按理说阿鲁台向西北逃窜的可能性怎么看都比向西逃窜的可能性要高,如果永乐大帝沿着西北一路搜寻的话是有很大概率能把阿鲁台这逼给刮出来的。
可为什么最后明军却没有把他刮出来呢?
这就是前文为什么说永乐大帝被阿鲁台布下的“三重避险”手段给误导了的原因!
其一,阿鲁台这次撤的太干净了,老弱妇孺、家禽牲畜什么都没留下,这就很容易让永乐大帝和他的心腹爱将们脑海里里得到一个错误信息——阿鲁台是带着他的所有家当一起溜的!
基于“阿鲁台带着全部家当逃跑”的错误前提,明军最初的搜索重点自然而然地放在了他们认为最适合携带大量人口和牲畜转移的区域——西北方向,沿着胪朐河的河谷和平原地带。
这里地势相对开阔,水草丰美,是游牧民族迁徙的传统通道;
明军主力开始沿着胪朐河河谷谨慎地向北推进,派出大量斥候在河两岸的草扬、树林中反复搜寻。
肯特山脉那连绵起伏、森林覆盖的庞大阴影,在最初并未引起明军足够的重视。
在将领们看来,像不儿罕山那样的深山老林,固然利于藏兵,但绝不可能容纳下阿鲁台庞大的部落人口和成群的牛羊。
带着那么多累赘钻山沟?
这不符合常理!
因此,对肯特山脉腹地的搜索,在初期是相对粗略和次要的。
就在明军沿着胪朐河搜寻多日,一无所获,开始有些焦躁和疑惑之时,阿鲁台预先布置的“第三重保险”启动了!
那些在杭爱山东侧活动的鞑靼小股骑兵,开始更加频繁地出击。
他们袭击明军的运输队,狙杀落单的斥候,故意在杭爱山方向留下大量新鲜的马蹄印和营地痕迹;
其中一两支甚至故意被明军斥候“发现”,然后“惊慌失措”地向西逃窜。
这些精心策划的“表演”效果显著。消息传回明军大营,立刻引起了震动。
朱棣召集众将商议,张辅、朱勇等将领认为,这些活动迹象表明阿鲁台很可能是准备越过杭爱山,向西挺进寻求瓦剌帮助。
老实说,阿鲁台这逼往哪逃都不可能往瓦剌逃,因为阿鲁台和瓦剌是有仇的,而且可以说是世仇!
可问题是……这事情永乐大帝他老人家不知道哇~
而且瓦剌他老人家也不是没揍过,第二次北伐他老人家就是专程去揍瓦剌的(忽兰忽失温之战大败马哈木)。
正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再加上鞑靼和瓦剌的联合可以说是有前科的(虽然没几个月就宣告破灭了)……但不代表这俩不会因为大明的威胁再度联起手来啊~
想到这里的永乐大帝当即拍板决定:分兵!必须分兵!
于是派出去搜寻阿鲁台部踪迹的明军当即兵分两路,一路继续沿着胪朐河方向搜寻,另一路朝杭爱山方向跃进;
这道分兵的命令,正中阿鲁台下怀。
明军兵力被分散,搜索的力度和范围都受到了影响;
更关键的是,当明军终于意识到肯特山脉的复杂地形确实值得仔细搜查,并准备投入力量深入不儿罕山一带时,分兵后兵力不足的顾虑,使得明军在肯特山脉的入口处犹豫了。
正是这一瞬间的迟疑和分兵造成的兵力分散,使得阿鲁台及其隐藏在不儿罕山之中的精锐主力成功地实现了“避险”,完美地避开了明军的搜捕锋芒。
……
这一扬针对阿鲁台部的搜寻一直从五月末持续到六月中,明军始终一无所获;
更糟糕的是,自然环境和后勤压力开始成为明军最大的敌人。
此时正值漠北的雨季。
连绵的阴雨导致胪朐河及其支流水位暴涨,原本就稀疏的道路变得泥泞不堪,车马难行。
明军庞大的队伍在泥水中挣扎前进,速度极其缓慢。
而那条从开平、兴和延伸出来的漫长补给线,在雨水浸泡下更是脆弱不堪。
运输粮草的牛车、马车深陷泥潭,民夫疲惫不堪;
更要命的是,小股蒙古骑兵不断骚扰漫长脆弱的粮道使得运输损耗巨大,运抵前线的粮草严重不足,士兵每日口粮锐减。
大量非战斗减员开始出现,导致明军行军速度减缓,士气低落。
永乐大帝判断在漠北继续搜捕阿鲁台已无希望,且大军状态持续恶化,是时候该结束这扬搜捕了……
但就这么灰溜溜的回去他老人家又不甘心!
于是为了挽回颜面,他老人家决定对曾依附阿鲁台的兀良哈三卫进行惩罚性打击。
六月下旬,明军从胪朐河上游地区全军调头,沿大兴安岭西南方向急速向东南方机动,准备对毫无防备的兀良哈部落发动突袭。
这一动向很快就被阿鲁台布置在沿胪朐河河-土拉河走廊游弋,负责监视明军动向轻骑兵百人队发现,并立即通报主力。
阿鲁台一看顿时就乐了。
tnnd,机会终于来了啊~
明军调转方向之后,这逼立刻带着主力从肯特山移向鄂嫩河上游,开始做两件事:
第一、持续袭扰明军从兴和到开平段补给线;
第二、跟在明军屁股后面尾随,截杀落单的小股部队。
明军一回头他就马上带人跑,等明军继续往大兴安岭方向行军时他又立刻带着人回来继续尾随……
(? ?皿?) 可把永乐大帝他老人家给气的哇~
偏偏彼时的明军拿这逼还真没办法,只能憋起一口气顶着阿鲁台所率领的鞑靼部小股部队的持续骚扰一路行至屈裂儿河,对毫无防备的兀良哈部落发动了突袭。
此战歼灭兀良哈部落数百人(《明史》记载是斩首数百级),掠夺牛羊马匹数以万计,焚毁部分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