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汉服发展史,抗倭鸳鸯阵

作品:《神豪毕业季:从睁眼看世界开始

    话音未落,右侧幕布亮起,换上一位穿曲裾深衣的女生。


    玄色绢地上织着暗红云纹,衣裾绕身数周,末端用朱红丝带束紧。


    “到了西汉,为了适应跪坐礼仪,曲裾逐渐流行。”女生转身展示后背蜿蜒的衣裾,丝带在腰间结成吉祥结,“这种深衣将上衣下裳连为一体,象征‘天地人合一’的理念。”


    安澜身体前倾,铠甲发出细碎响声,他凑近艾米丽娅耳边,低声说道:“所以汉服不是随便穿的,每根带子都有讲究。”


    艾米丽娅抿嘴轻笑,指尖轻轻摩挲着袖口绣的并蒂莲。


    灯光再次变换,这次上台的是位穿襦裙的女生。


    浅粉上衣配鹅黄齐胸裙,外罩半臂,发间插着珍珠步摇。


    “魏晋南北朝受胡风影响,服饰开始追求飘逸感。”女生提起裙摆转了个圈,宽大的袖口如蝶翼般展开,“看这大袖衫的垂坠感,还有半臂的短款设计,都是为了方便骑马。”


    “接下来是重点——唐代!”叶令仪举起图册,台下响起一片惊叹。


    一位穿绯红齐胸襦裙的女生款步上台,裙腰系得极高,几乎到胸乳位置,外罩轻薄纱衫,隐约可见内层织金襦裙的宝相花纹。


    “这是典型的盛唐样式,受波斯联珠纹影响,裙摆宽大到需要三层衬裙支撑。”


    女生轻轻提起纱衫,露出内层绣着牡丹的裙面。


    叶令仪继续说道:“注意看披帛的长度,几乎及地,行走时如流云缭绕。”


    安澜坐直身体:“这裙子够飘啊,转起来肯定像仙女。”


    艾米丽娅轻戳他的胳膊肘:“专心听。”


    讲解几分钟后,灯光转冷。


    一位穿天水碧褙子的女生上台,内搭白色抹胸,下着百褶裙。


    “宋代崇尚简约,褙子的对襟设计取代了复杂的深衣,裙装也更日常。”女生拿起桌上的团扇轻掩面庞,“看这窄袖与及踝裙摆,更适合文人雅士的审美。”


    最后一位上台的女生穿着织金缠枝莲纹的曳地霞帔,头戴凤冠,步履端庄。


    “明代恢复华夏衣冠,立领斜襟的袄裙成为主流,霞帔则是命妇礼服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讲人说话间,模特走到台前,手指轻抚领口的云纹滚边:“注意看衣襟的纽扣,这是明代特有的子母扣,比之前的系带更便于穿脱。”


    介绍完明代汉服之后,叶令仪轻轻抬手:“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动态展示,看看汉服在不同场合的搭配。”


    幕布后走出三位女生,分别穿着婚服、祭服与常服。


    大红织金嫁衣上的翟鸟纹在灯光下熠熠生辉,祭服的十二章纹庄重肃穆,常服的竹叶纹则透着闲适。


    台下相机快门声此起彼伏。


    “接下来,我们要换个主题。”主讲人话音刚落,台下灯光骤暗,一束冷白光打在舞台中央。


    沉重的金属碰撞声由远及近,十二名身着札甲的男生列队上台,最前方那位手持令旗,铠甲上的鳞片在灯光下泛着冷光。


    “诸位,刚才展示了汉服的柔美,现在让我们感受冷兵器时代的智慧。”叶令仪退到一侧,指向台上的方阵,“这位是军事史社的社长,他将为我们讲解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创造的鸳鸯阵。”


    持令旗的男生向前一步,铠甲胸前的护心镜映出舞台灯光。


    “鸳鸯阵由十一人组成,核心是狼筅手与长枪手的配合。”


    他话音未落,身后十一名男生迅速变阵。


    最前方两名盾牌手半蹲,手持长方形藤牌,牌面绘着狰狞虎头。


    紧随其后是四名狼筅手,每人握着一丈三尺长的毛竹狼筅,前端绑着铁尖,枝杈如荆棘般向外伸展。


    “盾牌手负责格挡倭刀,狼筅手利用竹枝的复杂性限制敌人行动。”社长走到盾牌手侧后方,指着两名长枪手,“这两位的长枪负责在狼筅制造的空隙中刺杀,而短刀手则贴身解决漏网之鱼。”


    他指向最后排的两名队员,他们手持雁翎刀,腰间还挂着腰刀。


    艾米丽娅睁大眼睛:“这些兵器都是复刻的?”


    “肯定,”安澜凑近低语:“看那狼筅的竹节,他们甚至连虫蛀的痕迹都还原了。”


    果然,阳光透过礼堂天窗洒在狼筅上,能清晰看见竹节上的纹理与人为做旧的斑驳。


    社长挥动令旗,方阵突然变换。


    盾牌手左右分开,狼筅手呈八字形展开,长枪手跟进形成交叉火力。


    “遇到狭窄地形时,我们会变为三才阵。”十一人迅速收缩,两名盾牌手在前,中间三名队员持长短兵器护卫,后六人呈防御队形,“这种阵型适合山林追击或巷战。”


    随着台上的变阵,台下传来阵阵惊呼声。


    艾米丽娅指着最后排的旗手:“那个举令旗的,动作好标准,像是从古画里走出来的。”


    安澜眯眼细看:“他腰间的鞶带样式,和我以前在博物馆见过的明代武将画像一模一样。”


    主讲人微微颔首,目光扫过台下期待的人群:“接下来,便是最为精彩的环节——表演鸳鸯阵对抗倭寇的细节。”


    话音落下,原本安静的礼堂瞬间多了几分紧张的气氛。


    古风背景音乐适时响起,鼓点如密集的雨点,弦乐似呼啸的风声,十二名身着札甲的明军迅速站定。


    按照之前讲解的鸳鸯阵,两名盾牌手率先半蹲,手中的藤牌稳稳护住前方,四名狼筅手紧跟其后,高高举起丈三尺长的毛竹狼筅,铁尖寒光闪烁,枝杈张牙舞爪。


    两名长枪手与两名短刀手也各就各位,眼神坚定地注视着前方。


    这时,二十个倭寇扮演者呐喊着冲了上来,他们手持仿制的倭刀,脚步杂乱却又透着一股凶狠劲儿。


    盾牌手沉稳地格挡着倭刀的劈砍,狼筅手巧妙地挥舞着狼筅,让倭寇的行动受到极大限制。


    那些竹枝叉住了倭刀,让倭寇难以近身。


    长枪手看准时机,在狼筅制造的空隙中猛地刺出,精准地刺向倭寇。


    短刀手则灵活地穿梭,贴身解决那些试图突破防线的漏网之鱼。


    战斗过程中,双方你来我往,动作刚劲有力,每一次碰撞都伴随着古风音乐的节奏,仿佛奏响了一曲壮烈的英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