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集权的机会

作品:《废太子培训班

    “小田君,你听说了吗?”


    京都城内,一位梳着经典月代头的男人,正在与面前的另一个人交谈着。


    此人,是现任幕府中的侍所警备成员,来自山名氏的山名下树。


    “下树君,您是说,南边的战事?”


    同为侍所治安队的一色小田,此时皱起了眉头。


    最近这两天,来自南边九州岛的消息,接连不断的开始汇总到京都府。


    室町幕府才建立没有几年时间,南北之乱的影响甚至都还没有过去。


    京都府这边,足利氏的将军之位,还没有彻底的稳固下来。


    “听说是大明的军队打过来了。如魔一样……”


    山名下树只是山名氏的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


    平日里,就是挎个武士刀,在街上巡逻。


    所谓侍所,其实就是相当于警察的职能。


    侍所最重要的军事部门,都是山名、一色、赤松和京极这四家核心成员掌控。


    一色小田同样也是一色家的外围成员。


    他们两人,是老相识了。


    虽然来自不同家族,可是因为地位身份的相似,两人很早就认识了。


    “居然连神风都没有能够拦住他们吗?”


    一色小田有些奇怪。


    在倭国的传说中,本岛一直都有着神明的眷顾。


    长达千年的历史中,还从未有过外敌的入侵。


    嗯,至少在明面上的记录中,倭国一直都是安全的。


    比较出名的一次,就是那次元朝的远征。


    最后的结果也都十分清楚,元朝选择了错误的时间跨海远征。


    被所谓的神风所击溃。


    而后又有一次远征,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凶残的蒙古人折戟沉沙,现在大明的远征,却选在了九州岛。


    本来倭国这些年内部问题就极大。


    权力的交锋,打了好几场内战。


    刚结束南北分割,现在大明却来了。


    九州岛传来的消息,几乎是清一色的失败。


    “幕府将军大人那边,有决定了吗?”


    一色小田看了一眼四周,然后小声地询问。


    “这我哪知道啊,家族里面的声音都很尖锐。”


    山名下树一脸无奈的摇了摇头。


    大明的速度太快,同时幕府的结构,注定了其反应速度极其缓慢。


    室町幕府才建立没多久,说句不好听的,攘外哪有安内重要。


    至少在足利家的人看来,大明不是具体的敌人。


    可是其他家族,确实就是眼前的敌人!


    不得不说,这个时间节点上,大明是真的占尽了便宜。


    幕府的讨论没完没了。


    离着九州岛最近的大内氏,现在可是急得团团转。


    没办法,因为九州岛内的少贰氏与大友氏,已经被大明的远征军攻击。


    岛津氏甚至已经被大明一战而屠灭。


    隔着海岸的大内氏要是不慌,那才见鬼了。


    偏偏,就算大内氏想要派兵前往九州岛支援都不可能。


    因为……


    在海上,大明的舰队就横在那里。


    没错,常升在迅速推进九州岛攻略的时候,专门让大明的舰队,沿着九州岛海岸线,抵达了濑户内海。


    直接拦腰,将关门海峡给切断。


    并且控制了丰后水道,让本州岛、四国岛和九州岛彻底被划开。


    一连串的动作下来,加上倭国自身反应速度太慢,使得九州岛彻底被孤立。


    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孤岛。


    大明可以十分从容的,扫清九州岛上所有的反抗势力。


    远征军的战报,也在不断的往大明本土送着。


    金陵城内,老朱坐在皇宫内,手里面看着的,就是常升送过来的之前的战报。


    与战报一并送来的,还有倭国的内部详细资料。


    老朱仔仔细细的研究了这份资料,脑海中慢慢构建出了一个大概的倭国框架。


    皇室、幕府、守护大名。


    这种框架,其实并不难理解。


    “哼,死不足惜。”


    情报中,有着关于岛津氏和大明本土一些势力的勾当。


    那些江南案牵扯进来的士绅豪族,在老朱眼里面,是死的一点都不冤枉。


    倭寇来袭,从元代开始就一直没有消停过。


    在大明初期,十起倭寇,可能只有一两起是真的倭寇。


    剩下来的,都是那些披着倭寇皮的地主豪强的打手。


    老朱心里十分不爽。


    主要是他之前,还真没想到,走私的利润会如此巨大。


    那些富得流油的豪商豪强,一个个极尽所能的夸大海上威胁,让老朱做出了错误的判断,最终导致了朱元璋加大了海禁力度。


    如今,老朱通过一系列的认知,终于明白过来了。


    朱标带来的不仅仅是金融思维的巨大变化,同时也让老朱明白了,所谓商业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


    华夏自古以来就重农抑商。


    算得上,是老祖宗的规矩。


    现代人对商业的理解,和古人对商业的理解,截然不同。


    首先要明确一点,华夏抑制商人,或者说控制商业,是十分复杂的事情。


    农业时代的商业,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的厉害。


    关键是,作为大一统王朝的统治者,抑制商贸,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防止出现财富分配差距过大。


    老朱就是很典型的,对商业商人了解片面的人之一。


    你不能说他重农抑商是错误的,因为这是农业时代的必然。


    说笼统一些,就是人都跑去玩商业了,谁来种地?


    农业时代可不是工业时代。


    人力资源是非常重要的。


    宋朝的发达,是因为生产力进步,开发两湖地区,得到了巨大的农业产量。


    并且发达的商贸,让宋朝陷入了一个诡异的情况。


    那便是,富了首都,也只富了首都。


    不管是开封,还是后来的临安,除此之外的其他地区,完全就是两种情况。


    财富的不均衡,也导致后来宋朝失去了对首都以外地区的控制。


    朱标要搞海上贸易,本质上其实是对外的吸血。


    用外部的资源来强壮自身。


    这种吸血模式,等于是在不断创造新的财富。


    老朱在了解这些过后,意识到了自己之前的看法太过于固执,自然也就不在谈所谓的海禁。


    朱标不在的时候,老朱也继续执行那些新政策。


    海洋贸易那边的情况,老朱没插手。


    老朱选择的,是新建立的税务部门。


    因为他看到了,税务体系建立起来后,会极大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力度。


    当皇帝的,或者说封建王朝中枢机构,最烦也是最怕的,就是权力不下乡。


    所谓山高皇帝远这几个字,完完全全就是写实派的描述。


    而税务体系的建立,让老朱看到了一个简单粗暴的,绕开几千年来的官吏体系。


    直接一步到位,将集权模式拉到顶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