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种田!种田!
作品:《废太子培训班》 汉朝的金融体系,本就不完善,甚至可以说极其原始。
在这样的状态下,朱标甩出来的最简单的方法,恰恰是最好的方法。
“原来如此!”
刘据听明白原理后,也非常激动。
同样听得津津有味的,还有扶苏。
汉朝的情况,完全可以作为扶苏未来的框架原型。
笑死,历史上汉朝学着秦朝走路。
现在,苏家小院里面,情况却反过来了……
至于刘彻,现在只感觉眼前的视角,瞬间被提高了一层。
‘大明的太子……’
朱标的简单政策,却让刘彻感受很大。
说实话,汉武帝自己这套敛财剪刀差手段,是他一步步实践出来的。
偶然性极大。
甚至,你让刘彻自己讲解,他也不一定能够说出其中更深的原理。
现如今,朱标浅显易懂的道理说出来,直接让刘彻悟出了更多的道理。
“金融财政这块,只需要做到上述两点就足够了。”
“接下来,就是重点部分,粮食与土地了。”
什么是民生?
说直白点,在古代封建社会,所谓民生,其实就是单指一件事——让老百姓活着。
没错,就这么……低级。
但,那是以后世的眼光来衡量。
古代,没有任何一个朝代,敢说自己能让老百姓不饿死。
真做到了这一点,那已经不是盛世了,而是半步仙朝的水平了。
“粮食这块,这次可以带各种高产作物回去,但说实话,我对此并不抱太多的乐观。”
苏哲说完这句话之后,自己都笑了起来。
多半带着一丝苦笑之色。
是的,网络小说里面盛行的穿越吃饱三神器,那真是糊弄人玩的。
就算是真的三神器,抛开各种育种问题不说,就单一个,你该如何推广,就是超级超级巨大的难题。
在没有科学塑造的古代社会,让老百姓听话去换高产作物,只有愚蠢的人才会相信只要说一句就能立马换。
开玩笑呢,老百姓是愚昧,但绝对不蠢。
换种意味着什么?
那意味着直接抛弃掉现有的粮食基础。
老老实实种原来的粮食,这是老百姓们潜意识中默认的,提前拿到手的财产。
现在你要让他们,将手中的财产放下来,可能吗?
现实历史中,明朝的时候,土豆、红薯包括玉米这类其实就已经流到了华夏境内。
但是,一直到了后世,华夏的主粮依旧是稻谷小麦!
你说官方不支持,那清朝的时候,官方大力推广,算不算?
然而只要稍微去查一下就知道,推广的结果真没想象中那么巨大。
什么网上流行的,都是番薯养活了大清,这种话听听就得了。
为什么清朝的人口爆炸式增长,一方面是占城稻大规模推广,另一方面,清朝作为封建王朝最后一代,也是最巅峰(中央集权)最彻底的时代,真正做到了皇权下到最基层。
这就带来了一个巨大的优势——统计人口。
没错,自古华夏最大的问题,在于户籍制度难以真正的贯彻到底。隐匿人口往往会有着巨大的数量级。
究其原因,在于朝廷的权力触须,达不到最基础的社会底层。
自然,就没有办法统计出真正的人口数量。
加上清朝有一段非常长的相对和平时期,这才有了人口爆发式的增长。
透过表层看实际,高产作物的作用,绝对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那么容易。
朱标就一直很头疼这件事情。
没有好的方法,来改变百姓的认知,只能用其他的方式,来诱导百姓们一点点的尝试。
这样的过程,很显然是不适合刘据那边的。
“其实,汉朝现在的情况,既是劣势,也是优势。”
苏哲斟酌了一下,然后忽然想到了什么。
“哦?先生何出此言?”
刘据和朱标都来了精神。
“现在汉朝的情况,基本上,是相当于刚刚经历了一场乱世,对吧。”
十室九空这种夸张的说法,确实过分。
但反过来,大规模的,连年的徭役,使得汉朝最基层的百姓架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口的下降,带来了一个新的优势。
那便是,荒地。
本来的良田,因为各种原因荒置了下来。
这些本来就是汉朝恢复自身的重要条件之一。
鼓励开耕良田,减免赋税。
但现在,苏哲觉得,可以在这些新田上面做做文章。
既然老百姓都认为,放弃自己现有的粮食作物,等于是在放弃自身的财产。
那为何,不反向鼓励呢?
比如说,开荒两亩地,将其中的一亩地,用来执行新的粮食作物。
用利益,或者说鼓励的方式,远比强制性高压要来的平缓的多。
“此法,可行!”
朱标顿时眼前一亮,他本来就在做新作物尝试,但他的方式,是以官方带头的作用,来创造出能让老百姓眼见为实的效果。
“具体的方法,可以根据具体的地区进行变化,鼓励耕种新的田地,然后将其中一部分,用来推广新式作物,甚至可以用其进行抵消一定的赋税……”
粮食的种植,是一个周期性的工作。
刘据现在要做的,是定下基调,做好计划,从高处进行统筹。
他现在不断的记录着大家商讨出来的东西。
将这些融合进入一整个‘强汉计划’之中去。
正如苏哲所说的那般,汉朝现在看上去崩溃的场面,其实反过来也是一个优势。
这个优势就在于,虽然没有彻底像乱世那样打破所有阶层。
但汉武帝平等剥削所有人造成的情况,也给了在‘废墟’上重建的可能性。
这一点,其实很多后来王朝进行的,变革、变法,都不具备。
“学到了,原来还有这样的方法。”
李承乾也在记录。
他也学到了。
作为最早就拿到了高产作物,并且带着回去的李承乾,也听闻了很多困难。
其中,如何推广就成了最大的难题。
“说到这里,其实不只是汉朝,不只是刘据那边,你们几个也可以走这一步。”
苏哲的发散性思维,在这个时候起到了作用。
他看向了李承乾。
“扶苏就不用说了,所有政策其实他都可以照搬刘据的计划,从强汉计划变成强秦计划。”
“至于李承乾,其实你那边,真不需要一直把目光盯在已有的土地上,我记得大唐时期,两湖地区的开发,还没开始吧?”
是的,两湖地区,在唐朝的时候,可还没有像后世那样,成为新一代的粮食基地。
李世民其实早就盯上了那片肥沃的土地,但奈何仅仅是初步的开发,并不能满足预期。
“唐朝完全可以用高产作物,比如占城稻,对两湖进行半官,半民的方式,开发耕种。”
两湖地区一直到了中晚唐,甚至到了宋朝的时候,才将发展潜力彻底释放出来。
如今,有了高产作物开道,两湖地区或许会更早的成为大唐新的产粮地区。
“对啊!”
李承乾立马明白了过来。
“最后,大明……标哥啊,你为什么只盯着大明境内呢,东南亚那地方一年三熟,他不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