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禁止入内”的门
作品:《我,博士,地下室出道》 于是,他做足了心理建设,整理了一份详细的设备使用申请,甚至还特意换上了一件干净的衬衫,显得自己更“专业”一点。
他没有直接去找李瑞阳,因为他知道自己人微言轻。他的目标,是那台HRTEM的设备管理员——李瑞阳团队的高年级博士生,周凯。
林浩从自己的工位,那个被他戏称为702教研室“边缘地带”的角落里站起身,深吸了一口气。他要做的,是横跨整个教研室,从这个“边缘地带”,走进那个属于李瑞阳团队的、众星捧月的“核心区”。 这短短的几十步路,在他看来,仿佛跨越了一条无形的、名为“圈子”的柏林墙。
702教研室的空间很大,被书架和隔板划分成了不同的区域。李瑞阳团队无疑占据了最好的一块地盘,不仅靠窗,采光好,还配备了最新款的电脑和人体工学椅。每个人都行色匆匆,或是在激烈地讨论问题,或是在专注地敲击着键盘,整个区域充满了高效而又紧张的学术氛围。
相比之下,林浩自己的那个角落,就显得冷清多了。
他很快找到了周凯的座位。周凯正戴着耳机,分析着一张漂亮的电镜照片,眉头紧锁。
“周……周师兄,您好。”林浩小心翼翼地开口。
周凯抬起头,看到是林浩,眼中闪过一丝不耐烦,但还是碍于礼貌,摘下了一只耳机:“有事?”
“是这样,”林浩赶紧递上自己的申请表,脸上堆起了最谦卑的笑容,“我是陈默老师组的林浩,我们最近做出了一个新材料,想……想预约一下咱们组那台HRTEM,做一个低温原位测试。”
周凯接过申请表,草草地扫了一眼,然后像扔一张废纸一样,把它扔回给了林浩。
“没空。”他言简意赅地拒绝了。
“可是……师兄,我看预约系统上,下周三下午好像是空着的……”林浩不死心地说。
“空着?”周凯冷笑一声,指了指自己的电脑,“我这儿还有几百G的数据等着处理,李老师催着要结果,你觉得我有空去帮你一个‘外人’做测试?再说了,那台仪器是李老师项目的核心设备,不是公共测试平台,原则上,不对外开放。”
“可是……我们都是一个大实验室的啊,而且测试费我们自己出……”
“自己出?”周凯像是听到了什么天大的笑话,“你知道那台仪器开机一次的成本是多少吗?光是液氦和各种耗材,就够你一年的博士津贴了。更别说万一操作失误,损坏了样品杆,那维修费你赔得起吗?”
他的声音不大,但足以让周围几个工位的同学都听得清清楚楚。一些人抬起头,向林浩投来了看热闹的目光。
林浩感觉自己的脸颊像被火烧一样,他站在那里,手足无措,像一个被当众揭穿了贫穷和无知的乞丐。
“行了,别在这儿浪费我时间了。”周凯不耐烦地挥了挥手,“有这功夫,还不如回去让你导师想想办法,看能不能申请点经费,自己买一台。”
说完,他便重新戴上耳机,不再理会林浩,把他当成了透明的空气。
林浩狼狈地退出了702教研室,身后仿佛还能感受到那些若有若无的嘲笑声。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即便身在同一个屋檐下,圈子与圈子之间,也隔着一堵看不见的墙。
他垂头丧气地回到地下室,把刚才的遭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陈默。
陈默听完,脸上没有任何意外的表情,似乎这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意料之中。”他说,“李瑞阳不会让我们轻易地使用他的核心资源,去做出可能超越他的成果。”
“那……那怎么办?”林浩感到一阵绝望,“那台HRTEM用不了,我们那个关于‘自修复’的猜想,不就永远没法验证了吗?”
“路不止一条。”陈默走到白板前,擦掉了之前关于HRTEM的计划,然后重新写下了几个字:“低温力学测试。”
“既然微观的路走不通,我们就先把宏观的‘铁证’拿到手。”陈默的眼中,重新燃起了斗志,“只要我们能通过宏观力学实验,证明LM-101在低温下确实存在反常的‘增韧’效应,这本身,就是一个足够重大的发现了。”
“可是,我们连低温力学测试的设备也没有啊。”林浩提醒道。
“我们没有,但学院的公共平台有。”陈默说,“我记得,咱们机械工程学院的材料力学性能测试中心,有一台M-TS的测试机,是可以加装低温环境箱的。”
林浩听到“机械工程学院”,心里微微一动。毕竟,他自己和苏晓月,名义上都属于这个学院。
“对。”陈默点点头,“我跟那边的负责人不熟,以前也没有项目合作。但事在人为,你去打听一下,看看预约和使用的流程。记住,这次,不要以我们‘课题组’的名义去申请,那样目标太大了。”
“那以什么名义?”
“以你‘个人’的名义。”陈默看着他,“就说,是完成你博士开题报告所需要的一点补充数据。姿态放低,目的放小,像一个普通的、只想完成自己学业的学生那样去申请。有时候,示弱,也是一种策略。”
林浩看着陈默,心里一阵感慨。他这位导师,不仅懂科研,似乎还深谙“办公室政治”的生存法则。也不知道他过去,都经历了些什么。
接下来的几天,林浩开始了他的“曲线救国”之路。他先是去了学院的公共设备平台,要到了一份清单和负责人联系方式。
负责那台MTS测试机的,是一位姓王的老师傅,据说脾气有些古怪,但技术极好。
林浩吸取了上次的教训,没有再冒然上门。他想,也许可以先找个熟悉那边情况的人问问。而在整个大团队里,他唯一能说上几句话、并且感觉比较友善的,似乎也只有苏晓月了。
他纠结了一整天,把想说的话在脑子里演练了无数遍。最终,他鼓起勇气,给苏晓月发了一条微信。
“苏同学,你好,我是林浩。上次的事还没来得及好好谢你。想请你喝杯奶茶,另外,还有个关于咱们学院公共设备的问题,想向你请教一下。不知道你明天中午,方便吗?”
发送完毕,他紧张地盯着手机屏幕,感觉比等待XRD出图还要煎熬。
一分钟,两分钟……
就在他以为这条信息会石沉大海时,手机“叮”的一声,亮了。
屏幕上,是苏晓月言简意赅的回复:
“好。明天中午十二点半,北门那家‘一点点’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