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换鸭苗
作品:《穿书七零,吃瓜看戏嘎嘎乐》 “娘,大哥嫂子没在家吗?”梅花婶子带着云汀进了院子。
一个老人家坐在院里,就是梅花婶子的老娘。
“奶奶,您好,我是云汀。”云汀也是笑着打招呼。
“梅花啊!你们这是?”
“给你送几个鸡蛋补补,我们今儿来,就是要换鸭苗的,嫂子没在家?”
“这会儿估摸着是去隔壁唠嗑去了,也不嫌累得慌,下工了也不休息。”
“狗娃子,你去喊你奶回来。”
小男孩应了声,站起身,咚咚咚就往外跑了。
云汀差点儿没绷住,狗娃子?这名字,真是太具有年代特色了。
“姑姑,你回来了?”一个年轻男同志从屋里出来,后边跟着一个年轻妇人也喊了声姑姑。
不一会儿,梅花婶子的嫂子就跟在狗娃子后面回来了。
自然又是简单介绍一番。
“他姑,我这小鸭子这精神头可以嘞,我带你们去后院看看…” 她小声说,这会儿可不能叫别人知道了去。
家家户户规定按人头数来养的,不然就是割社会主义尾巴,那可是要命的。
只有自家相熟关系好的才知道她这有鸭苗,也是做了准备了,万一有那不长眼的举报,就说刚孵出来的。
不过这么久,也没有人多事。
云汀看着那些小鸭子,觉得可爱极了,在那唧唧的叫,大概有三十几只,数量还是挺多的。
“小云知青,你要几只?”
“婶子,别人托我帮忙换的,说是有的话,要二十只,可以吗?”
梅花婶子她嫂子眼睛一亮,“行啊!这样吧!小云知青,别人都是用粮食换,你这没带,估计是换钱吧?婶子给你算二毛一只,你看成不?”
“行,就这么换吧!总共四块钱,给你。”云汀把钱递过去。
“谢谢婶子了…”
“嗐,该说谢谢的是我。”
“她姑,你要多少?”
“我就五只就行。”
“好嘞…”
她麻利的拿一个编织的竹笼把小鸭子装进去,一起装了二十五只进去。
“婶子,这边还有没有谁家有鸡苗或者鹅啊那些?”云汀小声的凑过去问。
“你这可就问对人了,我一个姐妹家里,有鸡苗和鹅,你要的话,待会儿我带你过去。”
“那可太好了。”云汀开心道。
这一趟,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啊!
梅花婶子的嫂子就带着她们去了,云汀换了十五只小鸡加五只鹅,这鹅苗她就只有十五只,梅花婶子也换了两只鹅。
两人这才满载而归,拒绝了她嫂子的留饭,两人就心情愉悦的走了。
这回,梅花婶子无论如何都不肯再坐她的自行车了。
云汀无奈极了,只能让她把笼子绑车上,推着车陪她一起走路。
“小云知青,你不用陪我走,你先回吧!我走习惯了,快的很。”
“那怎么行?咱们一起来的,要不是你,我可还不知道去哪换呢!哪能让你自己走路回?走走也不错,就当锻炼了。”
“你这丫头…”梅花婶子只能随她了。
俩人说说笑笑,倒也不难熬,这点路程也不是没走过。
“哎,你看,那两人,怕不是傻?有自行车不坐,倒是让畜牲坐了。”
“哎,那不是老赵家的梅花吗?”
不远处有几个妇人小声讨论着,梅花婶子没听到,可云汀耳朵是比较灵敏的,就被她听了去了。
啊…这,她突然想到,在后世时看过一个梗,一对父女牵着一头驴,互相让对方坐,父亲坐了,女儿牵着,就被人说,这父亲真是的,自己坐驴上,让女儿走路,真不像话,父女俩一听,父亲赶紧下来让女儿坐,接着又被说让父亲走路,自己坐驴上,真不像话,再后来,俩人都坐上去,人家又说,俩人坐,都要把驴压坏了,真狠心。
父女俩又下了驴,这回,俩人都不坐了,都牵着驴走路,又有人说他俩傻,有驴不坐。
现在她和梅花婶子就被说成最后这一种了。
“是嘞,是梅花不假,那姑娘是谁?真俊呐!该不会是给她侄子说亲的吧?”
“你想啥呢?她大侄子都成家了,小的也才上初中,给谁说?”
一走近,几人就都噤声了,梅花婶子这会儿也看到她们了,都打了招呼,没有多聊,毕竟,关系不是很好。
其中一个妇人本想打听一下云汀的,可看梅花婶子那不冷不热的态度,倒也歇了心思。
待她们走远,另一个妇人就说,“切…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嫁个大队长吗?看她那神气样。”
“那你倒是也嫁个大队长啊!哈哈…”另一个妇人笑着道。
“梅花婶子,你好像不怎么待见那几个人。”
“我为啥不待见?那几个人都是些长舌妇,喜欢嚼舌根的,我懒得理。”
云汀这就了然了,从刚才听到她们的议论,大概就知道了,也难怪,性子这么好的梅花婶子不愿多说的人,肯定都是有问题的。
回到村口,云汀就说,先送去给她朋友,不然回村里人多眼杂的,梅花婶子也赞同点点头,先回去了。
她当然不是真的要去镇上了,骑出去一段路,找个地方,四处看了下,确定没人,她就连人带车一起进入了空间。
空间里养动物牲畜的地方,都被她整理的井井有条,围了篱笆,都是用树枝来自己弄的,她另外给这些小鸡小鸭小鹅都另外弄了一块地,把它们放出来,立马欢腾到处跑了。
“哈哈…这回不差肉吃了。”
在空间待了一会儿,吃了些水果,又收获一番,才出空间慢慢悠悠的往村里骑。
上次宰的那头野牛,做了不少酱牛肉,她打算找时间做点牛肉干,突然就好想吃了。
时间一天天的过得很快,转眼间就来到了夏天。
前面地里播种的农作物都长高了,一片绿油油的,看的非常喜人,现在上工就是灌溉和拔草了,现在,后来的知青们也都慢慢适应了,虽然干活还是不如村里人,但起码不拖后腿了,大队长这就欣慰不已,只要不惹事,他都觉得要烧高香了。
可这就是不能念叨的,你越是怕什么,就来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