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数据的重量

作品:《苍穹之下:无声的守望者

    陈主任一句话,我又多了个“重点盯防对象”,工艺稳定性数据。


    这玩意儿说起来简单,就是一堆试验室里测出来的数字,可落到我手里录入系统、归档、协调各方确认。


    那感觉生怕哪个方块放歪了,整堵墙塌下来砸的是整个项目进度。


    我面前摊开的,是昨天工艺组刚送来的最新一批稳定性验证原始记录表。


    我拿起第一份记录表。项目编号、部件代号、试验日期、操作员签名……嗯,都齐。


    下面是数据区,密密麻麻的数字填在小格子里,都是些性能参数。


    强度、耐热、疲劳次数……我一边默念,一边在键盘上录入着。


    “强度,154.3……耐热,278……疲劳次……等等。”


    原始记录表上,“疲劳次数”那一栏,填的是“1028”。


    但我记得,昨天工艺组的李工在走廊上跟试验组的人争得面红耳赤时,扯着嗓子喊。


    “我们第一批次抽测了五个样件,平均疲劳次数才950不到!你们怎么就敢说稳定性够了?”


    950和 1028,这差得有点多吧?是批次不同?还是……我赶紧翻看试验日期。就是昨天会上争论的那批样件的数据表。


    我揉了揉眼睛,凑近屏幕又看了一遍“1028”,再低头死死盯住表格上那个手写的“1028”。


    难道是李工记错了?或者口头报错了?还是……这表格有问题?


    不行,不能瞎猜。我立刻抓起电话,直接拨给了工艺组负责数据整理的马姐。


    “喂,马姐?我技术支援中心孙琳。跟您核对个数据。”


    “就是昨天送来的那批部件稳定性验证的原始记录表,‘疲劳次数’这栏,样件编号B-007的,表格上写的是1028?”


    电话那头马姐很确定:“是啊,1028,怎么了?录入有问题?”


    “哦,没,就是跟昨天李工在会上提到的平均950好像对不上,我确认下是不是批次不一样。”


    “会上?哦,你说那个啊!”马姐的声音似乎有点无奈。


    “李工说的那是他们小组内部前期摸底测试的估算值,口头提了一下,没正式记录。”


    “我们这份是昨天下午刚做完的正式批次的抽测结果,五个样件都测了,取的平均值就是1028。”


    “原始数据都在我这里备着呢。肯定是李工着急,在会上把非正式的和正式的搞混了呗。”


    “哦!明白了明白了!谢谢马姐!我就是看数字有出入,怕我这边弄错了。那没问题了,我继续录。”


    挂了电话,虚惊一场。


    原来是沟通衔接的小误会。看来陈主任说得对,吵得凶的地方,就是最容易出岔子的地方。


    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平均值1028?马姐刚才说这是五个样件抽测结果的平均值?


    那原始数据呢?原始记录表上只写了个最终的平均数“1028”,五个样件的具体数据呢?


    这不符合流程!


    我们内部有明确规定,对于关键性能验证数据,尤其是这种有争议的,原始记录表必须附上每个样件的原始测试数据。


    或者至少要有详细的计算过程和原始数据存放索引号。


    这份记录表上只有孤零零一个“1028”,昨天会上吵得那么凶,今天送来的数据记录反而这么简略?


    我又拿起电话,这次直接拨给了工艺组组长赵工,这事儿得找他。


    “赵工,我技术支援中心孙琳。抱歉打扰您,有个急事想跟您确认一下。”


    “关于昨天送来的那份XX部件稳定性验证数据表,‘疲劳次数’只填了个平均值1028,没有附每个样件的原始数据或索引号。”


    “这…好像不太符合咱们的数据记录规范吧?尤其昨天会上讨论过这个问题。”


    电话那头沉默了两秒:“哪个表?你拿的是哪一份?”


    “就是昨天下午四点多,你们组小张送过来的,试验日期昨天下午。”


    “那份表……那份表不应该直接送到你那里录入存档。”


    “啊?”我愣住了。


    “那份表是初步整理的计算草稿!完整的数据包,包括五个样件的原始曲线、测试设备记录、计算过程、复核人签字。”


    “应该今天早上才由刘工汇总好,连同电子扫描件一起送过去。”


    “那份只有平均值的表,是我让小张先拿给你们支援中心做个预录入参考的。谁让你们直接按那个录了?”


    预录入参考?小张送来的时候,可一个字都没提啊!


    他就说:“琳姐,工艺组刚出的最新数据,让录入系统。”我哪知道这只是个“草稿”?!


    要不是我多留了个心眼,觉得只有个平均数太奇怪,我可能就直接把那个孤零零的“1028”当成最终结果敲进系统了!


    这要是录进去,后面再发现不对,或者跟完整数据包对不上,那麻烦就大了!


    轻则数据混乱需要修正,重则可能影响项目判断,甚至被质疑数据的真实性和流程的严谨性!


    “赵工,对不起!小张送来的时候,只说是最新数据让录入,没说是草稿!”我赶紧解释,“那我现在…?”


    “立刻停下!那份草稿表作废!刘工那边完整数据包应该已经整理好了,我马上让他亲自送到你手上。”


    “孙琳,记住了,录入系统的,必须是经过完整复核流程、手续齐全的最终版数据!”


    “每一个数字,都关系到后面几百号人的工作方向和决策!容不得半点马虎!你这里是数据进系统的第一道闸口,必须把好关!”


    “是!赵工!我明白了!”我握着话筒,原来“盯紧”,不仅仅是盯着数据本身对不对,更要盯着流程是否规范,来源是否清晰!


    一个看似不起眼的“预录入参考”,差点就成了系统里的“最终定论”。


    挂了赵工的电话,我立刻在系统里找到了那份草稿表的录入记录,标上大大的“作废-草稿勿用”。


    我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指尖下敲进去的每一个字符,承载着项目的进度、决策的依据,甚至是无数同事的心血。


    没过多久,工艺组的刘工果然亲自过来了,手里拿着一个厚厚的文件夹,还有一张存有电子扫描件的加密U盘。


    “孙琳,不好意思啊,上午有点事耽误了。这是完整的XX部件稳定性验证数据包。”


    “一式两份,纸质原始记录、复核签字、电子扫描件索引都在里面了。赵工特意交代,必须亲手交到你手上,确认清楚再录入。”


    我翻开文件夹,里面是五份详细的样件测试记录,曲线图清晰,设备编号、测试时间、操作员、复核员签名一个不少。


    最后才是计算得出的平均值1015。


    旁边还有一行小字备注:样件B-003数据异常偏低(仅872),已排查为测试夹具松动,数据作废,其余四个样件平均值为1015次。


    这才是经过严格流程验证后的真实结果。


    “刘工,确认无误,手续齐全。”我仔细核对完,抬头认真地说,“我马上开始录入最终数据。”


    “好嘞,麻烦你了。”刘工转身离开。


    数据录入完毕,保存,提交。系统提示:录入成功。


    我没有立刻关掉页面。视线停留在那个最终确认的“1015”上,久久没有移开。


    我回想起,“1028”整个数值。


    它像一个路标,指向了另一种可能,如果我没有多问那一句,如果我没有坚持查看原始记录……它会通向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