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第一次来到北京

作品:《七零随军怀孕就跑首长追妻火葬场

    孙洋洋领着林婉清走进那扇著名的西校门。


    “咱们到了。”


    林婉清被带到一栋朴素的五层宿舍楼前,孙洋洋指着三楼的一个房间说。


    “交流生都安排住在这里,四人一间,条件还不错。”


    推开门,宿舍里已经有两个人了。


    一个短发,看起来很干练的女孩正在擦桌子。另一个戴着眼镜,文静秀气的女孩坐在床边看书。


    “我来介绍一下。”


    孙洋洋笑着拍了拍手。


    “这位是林婉清,山东大学来的代表。”


    她又指着短发女孩。


    “这是赵敏,来自吉林大学。”


    最后指向看书的女孩。


    “那是王静,辽宁大学的。以后几天,加上我,咱们四个就是室友啦。”


    赵敏停下手中的活,爽朗地一笑。


    “欢迎欢迎,我刚到一会儿,路上可把我颠坏了。”


    王静也放下书,腼腆地推了推眼镜,冲林婉清笑了笑。


    “你好。”


    林婉清把行李放下,微笑着回应。


    “你们好,路上辛苦了。”


    宿舍不大,但很干净。四张上下铺的铁床,中间一张长条桌,窗明几净。


    简单的寒暄过后,四个来自天南海北的女孩很快就熟悉起来。


    傍晚时分,孙洋洋提议。


    “走,我带你们尝尝地道的北京铜锅涮肉去,给你们接风洗尘。”


    赵敏立刻欢呼起来。


    “好啊好啊,早就听说北京的涮羊肉最正宗。”


    王静也有些期待地看着孙洋洋。


    孙洋洋带着她们,七拐八拐地进了一条胡同。


    胡同深处,一家不起眼的小店门口挂着“东来顺”的招牌,里面却人声鼎沸,热气腾腾。


    店里摆着十几张方桌,每张桌上都立着紫铜火锅,锅里的炭火烧得通红。


    浓郁的羊肉鲜香与麻酱的香气混合在一起,勾得人食指大动。


    “就这儿了,老字号,味道最地道。”


    孙洋洋熟门熟路地找了个空位坐下。


    很快,切得薄如蝉翼的羊肉片、翠绿的白菜、冻豆腐、粉丝,还有调好的麻酱小料就端了上来。


    孙洋洋给她们做示范,夹起一片羊肉在滚开的清汤里七上八下地一涮,肉色一变,就蘸上麻酱送入口中。


    “快尝尝。”


    林婉清学着她的样子,夹了一片羊肉。


    鲜嫩的羊肉带着汤底的清香,裹上浓郁醇厚的麻酱,瞬间在口中化开。


    那种极致的鲜美,让她不由得眯起了眼睛。


    “好吃。”


    她由衷地赞叹道。


    赵敏和王静也吃得不亦乐乎。


    四个女孩围着热气腾腾的火锅,聊着各自的学校和家乡,气氛很快变得热烈起来。


    一顿饭吃下来,林婉清感觉自己的胃被塞得满满当当,连走路都有些费劲。


    她摸了摸自己滚圆的肚子,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我真是吃撑了。”


    孙洋洋哈哈大笑。


    “这才哪到哪儿啊,北京的好吃的还多着呢。”


    第二天一早,全国部分高校大学生英语交流会的开幕式,在北京大学的大礼堂隆重举行。


    礼堂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古朴而典雅。


    林婉清和室友们提前半小时到达时,里面已经坐了不少人。


    礼堂内,主席台正上方悬挂着巨大的红色横幅,上面用中英文写着“热烈欢迎全国高校优秀学生代表”。


    两侧墙壁上,也挂着“学习先进科学技术,为四个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之类的标语。


    空气中弥漫着庄重而严肃的气氛。


    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代表们,都穿着自己最好的衣服。


    男生大多是蓝色的确良或卡其布中山装,女生们则穿着各式布拉吉或素色的衬衫,头发梳得一丝不苟。


    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自豪与激动,眼神里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


    他们是这个时代真正的天之骄子。


    林婉清坐在山东大学的席位牌后面,看着这幅景象,心中百感交集。


    她能感受到周围同学身上那种纯粹的、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


    这是八十年代初独有的时代烙印。


    开幕式准时开始。


    先是北京大学的校领导上台致辞,言语中充满了对青年学子的殷切期望。


    接着,教育部的一位领导也发表了讲话,强调了外语学习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中的重要性。


    他的讲话慷慨激昂,不时被台下热烈的掌声打断。


    甚至还有两位金发碧眼的外国专家,作为特邀嘉宾坐在前排,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骚动。


    学生们都好奇地伸长了脖子,小声议论着。


    林婉清静静地坐着,她的目光扫过主席台上意气风发的领导,扫过身边朝气蓬勃的同龄人。


    她知道,自己正身处伟大变革的序幕之中。


    她不再是那个困在清河县小院里,为柴米油盐和冰冷婚姻耗尽心力的绝望主妇。


    她是林婉清,是山东大学的学生代表,是这个新时代的参与者。


    一种前所未有的归属感和使命感,在她心中油然而生。


    她挺直了脊背,目光变得无比坚定。


    交流会为期一周,活动安排得满满当当。


    第一天是开幕式和破冰活动,让大家互相熟悉。


    第二天和第三天,是密集的主题研讨。


    其中一场关于“英语在科技文献翻译中的应用”的研讨会,让林婉清印象深刻。


    主讲人是一位从英国回来的老教授,他用流利地道的英语,


    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专业术语的翻译技巧,还分享了许多国外最新的科技动态。


    台下的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拼命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


    林婉清也全神贯注,她甚至在提问环节,用英语就一个翻译的精准性问题,与老教授进行了简短的交流。


    她清晰的吐字和地道的发音,引来了不少赞许的目光。


    第四天,主办方组织了一场英语辩论赛。


    辩题是“城市发展应优先保护历史风貌还是进行现代化改造”。


    赵敏代表东北赛区上场,她言辞犀利,逻辑清晰,展现了东北姑娘的飒爽。


    林婉清坐在台下,为朋友的精彩表现用力鼓掌。


    转眼到了第五天。


    按照日程安排,这一天是自由活动时间,让大家好好感受一下北京。


    赵敏早就拉着王静,要去逛王府井百货大楼。


    孙洋洋作为东道主,自然要陪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