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不是借钱,而是融资

作品:《七零随军怀孕就跑首长追妻火葬场

    江楚的目光,不由自主地就落在了那里。


    他一眨不眨地盯着她。


    看着她微蹙的眉头,看着她偶尔因为思索不自觉的小动作。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静止了。


    忽然,林婉清抬起了头。


    她的目光清澈而锐利,正好撞上他来不及收回的视线。


    江楚的心跳,漏了一拍。


    但他脸上依旧是那副温文尔雅的笑容,目光极其自然地移向桌上的青瓷茶壶,伸手提起。


    “茶要凉了。”


    他一边说着,一边给林婉清面前的空杯续上茶水。


    整个动作行云流水,没有丝毫的慌乱和尴尬。


    仿佛刚才那个失神的男人,根本不是他。


    林婉光收回视线,心中却是一片清明。


    她将文件重新放回档案袋。


    “这些资料很有用。”


    “不够的话,我还可以再弄。”


    江楚将茶杯推到她面前,语气里带着几分讨好。


    “这背后,需要非常庞大的信息网络和资金支持。”林婉清一针见血。


    江楚笑了笑,不置可否。


    “一些朋友帮忙而已。”


    林婉清当然不会相信这么轻描淡写的说辞。


    能这么快,并且如此详尽地搞到这些跨国巨头的核心数据,江楚背后的能量,远比她想象的要深。


    但这和她无关。


    她要的,只是一个合作者,能为她提供的助力。


    至于这助力背后是什么,她不想探究,也无需探究。


    她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名字。


    三露厂。


    一个将在1985年出现的厂间。


    上一世,它凭借物美价廉的大宝宣传,迅速火遍大江南北,甚至一度占据了国产护肤品的半壁江山。


    可惜的是,在后来的外资冲击下,这个曾经的国民品牌,


    最终还是被收购、雪藏,彻底消失在了时代的洪流里。


    这一世,她要的,就是三露。


    或者说,是三露的研发专利。


    在它还没有声名鹊起之前,在它还只是一个无人问津的小厂时,将它牢牢地攥在自己手里。


    这才是她真正的底牌。


    是她敢于跟江楚坐在这里,平起平坐地谈论未来市场的底气。


    这件事,她不会告诉任何人。


    包括眼前这个笑意吟吟,看上去无害的男人。


    她不是白痴。


    三露厂,就等同于配方。


    这是她事业版图的基石,是未来化妆品帝国的根本。


    “江先生,谢谢你的资料。”


    林婉清站起身,神色已经恢复了一贯的平静与疏离。


    “我会尽快消化这些内容,然后,我会给你一份更详细的合作计划书。”


    她抱着那摞沉甸甸的文件,没有再多说一句废话,转身便向门口走去。


    江楚看着她的背影,看着她纤细却挺直的脊梁,嘴角的笑意,终于缓缓淡去。


    他发现,自己好像越来越看不透这个女人了。


    她像一个谜,吸引着他,一步步地靠近。


    却又在他以为自己即将触碰到真相的时候,被她毫不留情地推开。


    周日林婉清一周唯一的休息日,穿过北京还未完全苏醒的街道,径直赶往火车站。


    几个小时后,火车那富有节奏的“咣当”声将她送到了石家庄。


    这座工业城市的天空,漂浮着淡淡的煤烟味,与北京截然不同。


    育青厂的大门是那种老式的铁栅栏门,刷着褪色的绿漆,门口站着神情严肃的警卫。


    林婉清将自行车锁好,走到门口。


    警卫的目光带着审视,上下打量着她。


    她没有丝毫的局促,从随身的布包里,从容地取出了自己的工作证。


    红色的封皮上,烫金的“中国人民银行”几个大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同志你好,我是人民银行计划统计科的林婉清。”


    她的声音不大,却清晰有力。


    “想跟你们厂长聊一聊关于国家对国营企业扶持贷款的政策。”


    警卫脸上的戒备瞬间消散,转而是拘谨的神情。


    银行,还是北京来的,这可是稀客。


    他不敢怠慢,立刻转身进了传达室打电话。


    没多久,穿着蓝色工装的中年男人快步走了出来,正是育青厂的厂长。


    武厂长的办公室不大,一张掉漆的办公桌,一个搪瓷缸子,几摞泛黄的文件。


    他热情地给林婉清倒了杯热水。


    “林同志,真是太欢迎你了。”


    武宝信搓着手,脸上是朴实的笑容,但那双精明的眼睛却一直在观察着眼前这个年轻得过分的银行干部。


    “武厂长客气了,响应国家号召,支持有潜力的企业发展,是我们银行的责任。”


    林婉清客套地回应,将话题引入正轨。


    她详细地介绍了几种针对工厂技术革新的低息贷款政策,


    每一条都说得清清楚楚,专业得让武宝信不由得坐直了身体。


    他厂里现在正为了新项目焦头烂额,资金缺口巨大,林婉清的到来无异于雪中送炭。


    他听得极其认真,脸上的喜色也越来越浓。


    林婉清看准时机,话锋轻轻一转。


    “我来之前听说,咱们育青厂最近正在研发很有前景的新项目?”


    武宝信脸上的笑容,在这一瞬间凝固了。


    他眼中的热切迅速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深的警惕。


    “林同志是从哪听说的?”


    他的语气变得生硬起来,身体微微后仰,拉开了与林婉清的距离。


    这项目是他的心血,是厂里最高的机密,怎么会传到北京银行职员的耳朵里。


    林婉清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反而将水杯轻轻放下,发出一声清脆的声响。


    “武厂长,贷款是债务,是要还的,还有利息。”


    “这对本就资金紧张的厂里来说,是压力。”


    她迎着武宝信审视的目光,平静地抛出了全新的概念。


    “您有没有想过,换一种方式?”


    “不是借钱,而是融资。”


    融资?


    武宝信的眉头皱成了一个川字,这个词对他来说,太陌生,也太敏感。


    “林同志,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找合作伙伴。”


    林婉清的语速不快。


    “一个有雄厚资金的伙伴,他出钱,不是借给你,而是投入到这个项目中,成为你们的一部分。”


    “厂子发展好了,他分红。厂子遇到困难,他跟你们一起承担风险。”


    “这不就是引狼入室吗!”


    武宝信的情绪有些激动,声音都大了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