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老幼妇孺,无一幸免…

作品:《综武:人在七侠镇,侍女黄蓉

    众人听罢,心中五味杂陈,昔日的英雄,竟成了如今众矢之的。


    圣武大天尊本意护世,却不曾想,他所守护的人,竟成了刺向他最锋利的刀。


    所谓人言可畏,纵然修炼至大天尊之境,也无法逃避。


    此时,站在人群前方的袁天罡神情已然呆滞,未曾料到当年的人魔大战背后,竟藏有如此隐情。


    尽管袁天罡认为圣武大天尊并无过错,敌人已踏入家门,难道还该与他们讲和?


    但如此明显的阴谋,竟能将圣武大天尊算计百年之久,其中必有蹊跷。


    至于这蹊跷究竟是什么,他此刻尚不清楚,只能静待天机公子李长安继续讲述。


    他抬头望向已坐在太师椅上,悠然品茗的李长安,微微拱手行礼。


    而此刻,在李长安所居的雅间内,大秦皇帝嬴政凝视着天机楼中群臣议论纷纷的模样,语气淡漠地说道:


    “一群鼠目寸光之辈,竟妄图染指九州共主之位,简直是自寻死路。”


    此刻的嬴政已然动了杀念,而祖氏,正是隶属于大秦皇朝。


    一道密令,从天机楼直传大秦皇宫。


    此时正代父处理朝政的太子扶苏,接到密信后,眉头微皱。


    “云州祖氏,满门抄斩。”


    命令简短,不带多余言辞,却尽显嬴政的霸道作风。


    扶苏对祖氏毫无印象,查阅之后才发现,不过是区区七品世家。


    他不禁低语:“父皇怎会为一个如此微不足道的家族,下达如此重令?”


    若非密令上有嬴政亲封的印记,他几乎不敢相信这是出自那位英明神武的父亲之手。


    而在大明皇朝。


    朱元璋正端详着那把晋升为武王圆满之境的镇国神器——天龙剑。


    他未曾想到,随身佩剑竟获得天地赐福,连带自己体魄也变得轻盈许多,仿佛重回盛年。


    此时,江面上传来一道声音:“回去吧!等我该出手时自会出手,现在我要闭关修行了。”


    紧接着,只见江边垂钓的老者孟胜,轻轻一扬手中的钓竿。


    朱元璋与众随从顷刻间便已回到寒山寺山脚,这般神通令人难以置信。


    随着国运提升,朝廷供奉的强者们修为也有所精进。


    然而,如今大明皇朝尚未有人踏入武皇之境,最有希望突破的便是当朝太子——朱标。


    此时,在大明疆域东南方,突然出现了三片绿洲,灵气充裕,极为罕见。


    其中孕育出的五品灵田,几乎占据了整个皇朝灵田总量的一半。


    太子朱标却对此毫无头绪,一脸茫然,不明所以。


    这突如其来的变化,令他一时之间不知该如何应对。


    很快,他接到父皇朱元璋传来的旨意:


    “如今朝廷已有两位武王巅峰强者,你可安心冲击武皇之境,朝中事务暂由你四弟朱棣处理。”


    “那三座绿洲乃国运昌盛所致,天赐之福,朕自有安排。”


    本是祥瑞之兆,但绿洲如何分配,又成了朝堂之上的一道难题。


    朱标思忖片刻,便开始静候那位常年在外、屡遭挫折的四弟归来,准备闭关突破。


    不多时,两道身影出现在大明皇宫上空,其中一人气息刚猛,似刚踏入陆地神仙圆满之境,手中正拎着一位十七八岁的青年。


    这位青年正是四皇子朱棣,还未踏出皇城一步,便被强行带回。


    再看大唐皇朝这边。


    李世民正在百甲城中,继续搜寻藏身于大唐境内的武王巅峰强者——武起。


    忽而,他脑海中响起一道声音:


    “回去吧!九州大地之事,非你所能插手。”


    李世民缓缓拔出腰间太宗剑,正欲开口,那声音再度响起:


    “别以为你手中神兵真能与武王巅峰强者一战,收起这种天真的想法。”


    “神器终究只是工具,与真正的武王相比,此剑最多护你性命而已。”


    李世民虽心有不甘,但仍迅速将剑归鞘,开口问道:


    “前辈既然不认可大唐,可否告知缘由?”


    话音刚落,那声音再次传来:


    “老夫并非不认大唐,而是不认你李世民。”


    “虽你已创下不世之功,但还远未达到令我认可的地步。”


    “若真想得我认可,那就夺回当年失去的边境十二城。”


    李世民听闻此言,沉默不语,双目却早已泛红,右手紧握太宗剑,指节泛白。


    那十二座城池,是大唐的耻辱;


    是李世民个人的耻辱;


    更是整个大唐百姓心头的血泪。


    当年大唐初立,内有文人乱政,外有侠客横行。


    更糟的是,大青皇朝趁机南侵,夺走边境十二城。


    彼时李世民虽能统帅三军,却无足够武力震慑四方豪强。


    在大青眼中,大唐不过是个蹒跚学步的婴孩。


    而那时,大唐尚无一位陆地神仙圆满的强者坐镇。


    对已经统治九州数百年的青朝而言,大唐不过是个软弱可欺的对象。


    最终,李世民只能忍辱答应大青的要求——不将十二城之失载入史册。


    如今他眼中寒光一闪,仰天大笑,笑声却透着凄凉。


    那笑声中,藏着十八年前那片如炼狱般的边境记忆。


    那时,他与大将军单雄信微服私访,踏入边境十里之地。


    便远远望见一根高杆之上,高高挂着一面旗帜。


    走近一看,那竟是一张张干枯的人皮,泛黄皱缩,上书黑字。


    字迹虽扭曲难辨,可李世民一眼便认出那含义:


    “李狗!”


    那一瞬间,他咬紧牙关,双拳紧握,死死盯着那两个字。


    而一旁的单雄信,声音哽咽地在耳边响起。


    “这里是大唐龙武军第四队列,共有将士三百二十人,平均年纪不过十七……”


    “十八年前,大青皇朝两百万大军,长驱直入,接连攻破边境十二座城池。”


    “大唐守城将士誓死奋战,第四队列哪怕只剩最后一人也未曾后退半步,但终究敌众我寡。”


    “哪怕他们战至最后一息,大青人却仍剥下他们的皮,拼凑缝合,刻上‘李狗’二字,竖立于此地示众。”


    单雄信的声音虽断续哽咽,话语中却透出一股寒意。


    李世民听完后,泪水止不住地滑落。


    两人继续往前缓步走了几步。


    单雄信指向一块石碑开口。


    “贞观六年,八月十五,十二城失守,龙武军第九营,原本一千二百人,最终仅剩一百二十六人。


    大青人逼他们下跪,让他们喊‘大唐皇帝是猪狗不如之辈’,可这一百二十六人,无一人低头,宁死不屈。”


    “最后,这一百二十六人被斩断腿骨,弃尸荒野,惨遭折磨。”


    “我不明白,陛下,为何要答应大青这些畜生般的要求。”


    单雄信快步走到另一块石碑前,指向碑前。


    令人震惊的是,这块碑前摆着一口大锅。


    “贞观六年,八月十五,青军入城,对百姓展开血腥屠戮。”


    “有一户人家,天刚亮正在做早饭,毫无察觉之际,大青士兵破门而入,男子被当场斩杀,女子被十余人凌辱。”


    “当青军准备离去时,屋内突然传来婴儿的哭声。”


    说到这儿,单雄信的眼泪再也止不住地滑落。


    因为碑上刻着:“大青士兵将婴儿扔进了滚烫的沸水锅中,那撕心裂肺的哭喊持续了足足半柱香的时间。”


    听着这些话,李世民面容平静,仿佛无波无澜,但内心却早已如刀绞般痛楚。


    他继续向前缓步前行。


    “八月二十清晨,三十四名年幼孩童,年纪尚不足十岁,被青军战马活活踩踏致死,尸骨破碎,鲜血染红了大地。”


    “八月二十中午,十二城沦陷,数万大唐百姓被集中驱赶,三万七千二百四十三人,不论老幼妇孺,无一幸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