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小村姑躺平日常(40)
作品:《咸鱼宿主在年代文中混吃混喝》 “小范啊,我们吃的咋还和知青的席面不一样?”
有大妈忍不住用筷子来回翻看,结果越看越难受。
范文辛没回,一旁的其他知青忍不住插嘴,“我们可是随了五毛钱的礼,你们随多少就要吃一样的饭菜?找孙队长要呗。”
众所周知,孙富贵就是个小抠,想占孙家的便宜无异于白日做梦。
“嚇!五毛钱的礼?这些菜怕不是金子做的吧。”
“太贵了,谁家这么过日子,真败家!”
“就是,这些知青娃娃忒不懂事。”
“……”
知青们又不是耳聋,何况这些大妈婶子说话声音贼大,好像他们随礼给钱哪里不对似的。
抹不开面子的女知青们气到手抖,用筷子夹菜都夹不起来,更有甚者,被说的抹眼泪跑开,一旁的知青想伸手拉都拉不住。
周蓉蓉:……
周蓉蓉赶紧催林清淮快点吃,保不齐吃的晚这些菜都要便宜给村里那些说笑话的大妈婶子,这些人平日就爱干这种事,能占一口便宜都不会错过。
呼噜呼噜
周蓉蓉吃完两碗干巴噎人的糙米饭,随后又拿来一个干净的碗筷加了些有油水的菜偷偷送给刘彩燕。
周家这次过来吃席的多,光是自己人就坐满一个桌子。
刘彩燕没有跟着其他人一起闹,而是就这么埋头苦吃。
周家人糙的很,什么饭菜都能吃,反正也不花钱,两分钱还想咋滴。
“妈,这些都是我从桌上拿来的菜,给大妞他们分分。”
“婶子,我也带了一碗,多的实在拿不出来。”
周蓉蓉和林清淮吃饱喝足不忘偷渡,至于他们刚吃完的那一桌,早被周围饿虎扑食的村民分食一空。
范文辛在饭菜上桌礼钱收好后就带着孙玉珍离开,孙家其他人也没出现在院子,如今这边瞧着乱糟糟,周蓉蓉都怕有些人动手打起来。
“嗐,不能,你和小林先回去,一会儿别忘了上工。”
刘彩燕将碗里的菜一人一勺地分给周家所有人,几个孩子分的更多。
周蓉蓉嗯的一声点点头,转身拉着林清淮往外走。
还没出门,她又瞧见有人过来,看了好半晌才认出来是早就出嫁的孙玉珠。
孙富贵的大闺女?咋回来了?!
“爸,妈,闺女回来看你们了,玉珍结婚这么大的事咋没和我说?你们还当我是孙家的人吗?”
孙玉珠嗷一嗓子出口,差点将周蓉蓉吓了个屁股蹲。
林清淮眼疾手快地将周蓉蓉扶稳,顺便往后退了退,以防被误伤。
孙玉珠哭不是问题,问题是这人不给其他人适应时间。
孙富贵和马来弟没有出现,孙玉梅之前刚和孙玉秀打了一架脸受伤有心无力,至于院里其他人,都是看热闹居多,少有几个想劝劝,被孙玉珠推走。
这人就坐在地上撒泼打滚,哭诉自己嫁人后的不易,娘家靠不住,婆家没地位。
生了好几个孩子,都是女娃不说,还弱唧唧的总生病。
“爸,妈,你们当初把我卖了一百块钱的彩礼,不能不管我啊。
啊啊啊,我的命咋就这么苦,我不活了啊。”
孙玉珠出嫁几年,早没了做姑娘时的圆润温和,生活磨平了她的棱角,也将她折磨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疯子。
她坐在地上打滚时还能看见隆起的小肚子,有经验的婶子赶忙劝她别折腾,不然孩子掉了吃亏的还是自己。
周蓉蓉傻愣愣的站在原地,等到脚麻才和林清淮离开。
“玉珠姐之前不是这样,她读过书,初中毕业在家务农。
当初孙叔非要让玉珠姐嫁人,村里其他人劝了不管用。
最后一百块钱,直接将人卖到了远处一个山沟沟里。”
周蓉蓉还记得刘彩燕和她说话时的无奈与叹息。
毕竟谁家好人的闺女能这么糟蹋,也就是孙富贵夫妻,忒不是人!
林清淮侧头看着周蓉蓉脸蛋,“这不是你的错,”是整个社会问题,乡下太穷了。
周蓉蓉摇了摇头,“就是太无力,没有谁的错,”乡下的女孩子能活着长大已经算幸运。
别看孙玉珍嫁给范文辛不咋样,但对比孙玉珠的遭遇,范文辛就是千里挑一的最佳对象。
孙家的一通闹腾严重影响了周蓉蓉还算不错的心情,哪怕路上及时调整,但还是不怎么愿意开口说话。
两人干脆回了知青点,等时间差不多便去下地上工。
周蓉蓉拎着计分本到处走,见着孙家人都在正常出工却没瞧见哭闹的孙玉珠,估摸是已经被孙富贵赶走了。
“走了,顺便拿了不少东西,这次孙家两口子算大出血,”刘彩燕拍了拍没啥精神的周蓉蓉,“别哭丧着脸,玉珠这孩子婆家男人多,孙富贵也不敢得罪太过。”
当初是当初,眼下是眼下。
“后天就是队里分粮的日子,你告诉小林提前准备准备,到时让你大哥他们帮忙送回去。”
这次分粮得坚持到秋收,好几个月的时间,家家户户都很看重这批粮食。
周蓉蓉点头,“我让林清淮多换粗粮少要细粮。”
一斤细粮换三斤粗粮,一般都是家里有孕妇孩子才会兑上一些用来补充营养,不然普通的乡下汉,谁会吃死老贵死老贵的细粮啊。
说到细粮,周蓉蓉突然想起远在县城的好朋友,眼睛转了转,让亲妈可以的话兑点细粮带去城里卖掉。
刘彩燕:……
“你四嫂怀孕正闹腾呢,这次先不卖留着给她垫嘴。”
刘彩燕简直服气,老四媳妇整天就喜欢搞这些,“我再给你留点当零嘴吃,等秋收的时候再卖吧。”
周蓉蓉哦的一声,表示这些细粮不卖就不卖,不过确实有些日子没去城里找马倩倩说话聊天,朋友关系还是得多处处,不然将来办事抓瞎咋办?
扭头找了个机会凑到林清淮跟前,周蓉蓉说了后天大队分粮食的事,让他提前将袋子什么的准备好,这次分粮要坚持到秋收才有新粮,“不够的话只能花钱去买,咱们六月还得办事,不行就和堂伯说,直接从队里账上买。”
每次大队都有余粮留存,是给那些没能力的村民准备的,当然,知青也算能力不足的那一类,大队都会给予适当的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