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小村姑躺平日常(65)

作品:《咸鱼宿主在年代文中混吃混喝

    “咳咳,咳咳咳”


    周大海站在大队前面的台子上面,兴高采烈地宣布兴建大队小学的事。


    “位置就在大队旁边的那排屋子,趁农闲大家都是搭把手,将屋顶窗户院墙啥的都修整过来,让整个大队的孩子能有个遮风挡雨的读书地方。”


    周大海的话是好意,甚至还没正式传出去时就已经被村里人知道的七七八八。


    欢呼声,议论声,蛐蛐声,从四面八方挤进周蓉蓉耳朵。


    忍不住往后退了两步,周蓉蓉抬手扒拉扒拉林清淮,两人也在说周大海能提出的老师条件。


    果然,底下的人忍不住问,大队小学建在村里好事归好事,但这个学费和老师的费用……要是太贵可不行嘞。


    “咱们大队孩子在家门口上学,哪能再往里搭钱,不是埋汰人吗?


    今天我周大海就把话放这,不收队里孩子一分钱!”


    话音落地,周围响起此起彼伏的鼓掌和叫好。周蓉蓉下意识地抬手捂住耳朵,整个人连忙往林清淮身后躲。


    “大队长,孩子上学不要钱,那老师咋说?”


    队里要是给老师发钱发票的话,像他们家里有年轻孩子的,咋滴也得送去占一个名额才行。


    村民们的心思朴实无华,毕竟能弄到钱票的机会不多,甚至有些年轻孩子下地干活不比下乡的知青强多少。


    如果真能轻松来钱快肯定要争取,这可是能在说亲婚嫁时的加分项,自家倘若没个合适人选,也有亲戚邻里的推荐,面对这种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别以为乡下人不明白道理,又不是傻子!


    周大海等的就是这话,抬手压了压还闹腾的村民,“肃静!”


    整个广场瞬间变得安静下来,周大海满意点头,“这个老师嘛,肯定没有公社的待遇。”


    村民们:……


    起心思的人霎时退了一半,剩下一半也是摇摆犹豫。


    “咱们大队小学,自负盈亏,老师从大队里选,包括来大队下乡插队的知青都能报名,我们,我们择优录取!”


    “这个择优录取,是请县里和公社的老师们帮忙出题,大家一起参加考试,我们要公平公正,有真材实学的老师,才能把咱们孩子教的更好。”


    “对了,老师们的工资就用地里工分计算。不管是男老师还是女老师,每人每天都有八个工分。


    平日放假,工分减半。像是农忙和长假下地,工分额外再算。”


    周大海怕自己说的村民们不懂,额外又解释几句。


    总之,一切都要像公社小学看齐,哪怕当了老师也免不了下地上工,而且就以老师们的工分,一个人过才能勉强糊口,多一口子都不够日常生活。


    话音落地,剩下的一半人又打起了退堂鼓。


    哎呦,原来才给这点工分啊,哪怕老师这活确实不累,可谁家大小伙子顶梁柱敢往里面送。


    也就孩子少够吃嚼的人家,或者劳力多不愁工分的人家。


    “我家不成,几张嘴都等着米下锅,每天少赚三四个工分咋能够。”


    “嗐呀,我家也是,孩子多大人少,半大小子吃穷老子,都下地赚工分去。”


    “估摸这活最适合那帮子知青,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谁说不是,那些孩子离家远也怪不容易,真当老师肯定比……强。”


    那人说到村里某些人的名字时会自动压低声调,生怕被听到传瞎话影响关系。


    “是是,读了几年都不认得几个字,哪能当老师教孩子读书。”


    不是误人子弟嘛!


    别看村里人大字不识一个,多数能认字全靠扫盲班,但一些简单道理还是懂的,相比过来插队的知青,肯定是自己人更了解自己人啊。


    所以大队小学的老师们在周大海并未刻意安排知青任职的前提下,村民们自发地举荐这些城里人。


    给出来的理由也很有说服力,不能下地干活还有点文化,关键不像村里人脾气暴爱打骂人,请过来教孩子多好啊,谁不希望家里的皮孩子个个乖巧懂事。


    “咋能全选知青,我们家大发也是文化人嘞。”


    “放屁!大发小学毕业,哪能和知青们比?”


    “就是就是,我要是读五年书还不会写自己名字,都得羞得不敢见人,凤娇啊,可不能太惯着你家大发!”


    周围一群人听着话音哈哈大笑,周大发也是村里奇葩,娶个老婆当妈,跟没断奶的娃子似的。


    有了这一个,还有其他个,不过接连被村民怼回去,再加上老师一天工分不多,最后剩下想报名的不剩几个。


    周大海做事麻利就麻利在这点上,当场宣布之后就能报名。


    整个大队包括槽沟子村和李家店,只要有毕业证(不限于小学,初中,高中)就能报名,等到后面参加考试,关于名次得分也会统一贴出来。


    “时间还早,明天我会去槽沟子村和李家店一趟,大家伙儿不用着急,都有机会选上。”


    毕竟周大海的招收学生标准比公社小学要低的多,与其说是大队小学,不如说是托儿所外加学前班以及小学一体化教育。


    这样的好处就是村里大人每天都能清净大半(距离比较远的槽沟子村和李家店可能会控制孩子年纪,太小的肯定不敢送),知青点的大多数知青也能有一个轻松活养活自己。


    就是大队工分拿出来的有点多,但南湾大队这些年收成不错,年年都有不少粮食剩余。


    往年交完公粮,再给村里分粮,最后留够应急粮才会拿出一部分卖给粮站换钱换票分给社员,如今不过是将这部分扣除一些当老师们的工资。


    更何况南湾村也只是负责本村老师的工分,槽沟子村和李家店负责各自村子的老师工分,细算下来,每个村的负担都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周大海如愿办完一桩心事,回到家的时候依旧美滋滋,李红瞧着不忘调侃他这个大队长当的尽职尽责,如今这么一弄,先不说其他人家,光是他们家的几个孩子都能就近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