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忽悠

作品:《千年世家:从三国娶妻大小乔开始

    与此同时。


    陆逊前脚刚刚离开吴王府邸,孙权后脚便遣一名使者前往洛阳向曹魏称臣。


    当然。


    这并不能完全证明孙权怕事,主要是在他眼中看来,陆逊既不是皖侯方逸。


    又非第二任大都督周瑜,同为书生,但跟第三任大都督鲁肃不可同日而语。


    甚至。


    就连第四任大都督吕蒙,他的狠劲,都是第五任大都督陆逊完全不具备的。


    如今刘备打着为关羽报仇雪恨的旗号,统领数万大军来势汹汹,势不可挡。


    你让孙权如何能尽信一个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白面书生陆逊能阻挡刘备?


    就更不要说打败刘备了!


    但如今吕蒙已死,东方致又一病不起,孙权实在无人可用,只能重用陆逊。


    不过,孙权也不敢把希望完全寄托在陆逊一个人身上,他同时向曹魏称臣。


    目的有二。


    其一,以防曹魏趁机落井下石,与蜀汉共同瓜分东吴,故而称臣麻痹曹魏。


    其二,以向曹魏称臣为代价,寄希望于曹魏趁机攻打蜀汉,化解东吴之困。


    孙权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东方致能快快好起来,替他打败来势汹汹的刘备。


    毕竟。


    就算东方致亲自统军从无胜绩,但也从无败绩,且他背后站着的是东方氏。


    -----------------


    魏都洛阳。


    当曹丕收到了孙权称臣表书,传于众臣,满朝文武看完之后立刻分为两派。


    其中一派认为刘备举五万精锐攻伐东吴,益州必定空虚,可趁机攻伐蜀汉。


    还有一派认为东吴既向他们称臣,这就表示东吴内忧外患,正是天赐良机。


    何不趁此机会与蜀汉一起攻伐东吴,瓜分东吴,抢夺东吴这么一块大肥肉。


    由于两派意见都很有道理,曹丕一时之间难以决断,便乘车前往司马府邸。


    司马懿这老狐狸虽占着尚书令一职,但却以守孝不便为由,基本不上朝会。


    曹丕倒也不与他计较,每逢遇到难以抉择之事,就会亲自前往其府邸问询。


    司马府邸。


    司马懿虽离开东方阁已一年有余,但仍保持着良好习惯,每天勤练五禽戏。


    曹丕进入其府邸之时,司马懿正在练着五禽戏,长子司马师立刻便去通报。


    曹丕一看径直一把将他拦了下来,直到司马懿练罢,曹丕这才缓缓走上前。


    司马懿一看整个人不由大吃一惊,连连对着曹丕作揖,表示出了十足恭敬:


    “不知陛下前来,微臣多有怠慢!微臣该死,微臣真该死,还请陛下责罚。”


    曹丕大笑:


    “哈哈!老师,无需多礼。朕今日前来乃因一事不决,还请老师为朕定夺。”


    说着。


    曹丕径直便将孙权的称臣表书,递到司马懿的手中,司马懿接过这份表书。


    看完之后。


    沉吟片刻。


    “陛下,朝中群臣看完这份表书,是否分为两派意见?一派认为当伐蜀汉。


    趁蜀汉举全国之兵攻伐东吴之际,收复汉中,乃至拿下整个益州都有可能。


    一派认为当伐东吴,东吴占据着荆州,江东两块肥沃宝地,趁其内忧外患。


    吾等也出动一支大军,联同蜀汉瓜分掉整个东吴,再图蜀汉,则天下可定。”


    “正是!”


    曹丕一听满脸的惊喜,真不愧是老师,他都还没说了,司马懿便猜了出来。


    “在朕看来,这两派意见都各有道理,敢问老师,此二策之间当作何取舍?”


    司马懿再次沉吟起来,低着头好似在思索,又好似在洞悉,神色十分诡异。


    半晌。


    司马懿这才抬起脑袋:“陛下,若依微臣之见,微臣以为此二策皆不可取。”


    “啊!”


    曹丕懵了。


    他有想过司马懿支持攻伐蜀汉,或攻伐东吴,但没想到他竟一个也不支持。


    “老师,此之为何?”


    司马懿缓缓的笑了笑:“陛下,且听微臣慢慢道来,首先是攻伐蜀汉之策。


    据臣所知。


    刘备虽举五万大军前去攻伐东吴,但却并未带一名大将,包括军师诸葛亮。


    这也就是说,通往汉中,益州的要道仍有诸如赵云,魏延等大将负责把守。


    如若大将军东方宁尚在的话,自然无惧,现今若大举攻伐汉中与益州的话。


    吾等曹魏阵营有哪位将军敢保证完胜赵云等大将,恐将会致我军陷入僵持。


    这样的话,吾等曹魏与蜀汉开始了长时间的厮杀,岂不是白白便宜了东吴?”


    “老师,言之有理!”


    曹丕一听不禁连连点头,司马懿一说,他就明白了,差点上了孙权的老当。


    “这孙权实在可恶!既然如此,老师,吾等何不趁机与蜀汉一起瓜分东吴?”


    “陛下,攻伐东吴,此策亦不可。您再听微臣细细道来,东吴向吾等称臣。


    不管他们出自真心,还是权宜之策,只要吾等接受了,东吴便是吾等臣子。


    如若东吴向吾等称臣。


    您不但不接受,反还要出兵攻伐他们,岂不令其他愿意归附吾等之人生疑?”


    “老师,言之有理!”


    曹丕听完再次重重点头,司马懿一说,他又明白了,攻伐东吴也绝非良策。


    “可是,老师,攻伐蜀汉不可取,攻伐东吴也不行,那吾等该当如何为之?”


    “此事简单!陛下只需接受孙权称臣,既不攻蜀,也不伐吴,坐山观虎斗。


    吴蜀双方经此一役,必定都将元气大伤,等他们打完了,再一一覆灭即可。”


    “哈哈!老师,好一个坐山观虎斗啊。善!朕这就回去宣布接受孙权称臣。


    不过。


    孙权也休想糊弄于朕,朕会让他将世子送来洛阳为质,如若不从便是不诚。”


    说完。


    满脸大喜过望,已经得到满意答案的曹丕,转身就走,司马懿猫着个身子。


    如同做贼般踮起脚尖瞅了一眼,当瞧见曹丕真的走远时,这才松了一口气。


    露出一副无比诡谲的淡淡笑容,身边年仅十四岁的司马师,满脸疑惑不解:


    “阿父,孩儿不是很明白。以孩儿之见,无论攻伐蜀汉或东吴都有利可图。


    皆为良策。


    蜀汉与东吴相争,此乃天赐之良机,抓住这个良机可使曹魏占据绝对主动。


    一统天下。


    指日可待。


    阿父明明已经看到了这个天赐良机,却为何还要忽悠陛下什么都不去做了?”


    忽悠二字源自方逸,司马师小小年纪有如此见地,这也少不了方逸的教诲。


    司马懿一听瞬间回过头来,欣喜若狂,司马师能说出这番话着实令他意外。


    他们司马家同样后继有人,不输东方,同时,司马懿径直对司马师招招手:


    “子元,你能有如此见地,真是令为父欣慰。不过,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为父问你。


    你可知这世间的天命在哪?在他曹魏?在曹丕吗?不!为父告诉你天命在……


    东方一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