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姜维

作品:《千年世家:从三国娶妻大小乔开始

    不日之后。


    益州成都。


    朝堂之上。


    因第一次北伐失利,丞相诸葛亮上表自贬三级为右将军,但仍行丞相之职。


    两大先锋赵云,魏延二人皆贬一级,随行大小将领统统甘愿领罚以示公允。


    唯有王平一人,因街亭一战劝谏有功,虽街亭最终失守,但仍受到了提拔。


    诸葛亮赏罚分明,大殿上的阿斗不禁有些坐立不安,幸好老大有两手准备。


    如若让相父得知那封撤军诏书,估计恐怕即便是他,也不得不下封罪己诏。


    “相父,您辛苦了!此战虽无大胜,亦无大败,蜀中百姓正好可休养一番。”


    “多谢陛下!”


    诸葛亮满脸无奈的点点头,蜀中疲敝,短时间内难以再次进行第二次北伐。


    至少也要等到秋收以后,粮草充足,除此之外,他一直还在惦记着一个人。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东方静,诸葛亮仍旧不死心,如若这次有东方静在。


    何至此败?


    诸葛亮再次想起昔日先帝临死,曾经拉着他的手对他说,务必寻回东方静。


    匡扶汉室。


    若想要大业得成非东方静不可,对于先帝,诸葛亮从未怀疑他看人的眼光。


    甚至犹在其之上!


    回到府邸。


    诸葛亮立马做出一个决定,三日之后,他将亲自前往江东皖县相请东方静。


    以待第二次北伐。


    可惜。


    或因第一次北伐的失利,又或因马谡之死,不过两日,诸葛亮竟突然病倒。


    蜀汉是一片哗然。


    诸葛亮闭门谢过一切访客,却唯独见了姜维,姜维整个人满脸的受宠若惊。


    “丞相!”


    姜维跪在其榻前。


    诸葛亮缓缓的坐起身来:“伯约,你既已拜入亮门下,即可称呼亮为先生。”


    “先生!”


    “伯约,你的武艺出众,谋略过人,亮视你为关门弟子,欲传你平生所学。”


    姜维一听再次叩首在地:“先生之恩,无以为报,弟子必将助您达成所愿。


    匡扶汉室。


    矢志不渝!”


    “好!伯约,你有此志,亮心甚慰!眼下却有一桩要紧之事,亮本欲亲去。”


    说着,诸葛亮不禁看向自己的病躯,昔日出征南中孟获,他曾火烧藤甲兵。


    当时他就断定此举必损阳寿,如今身体每况愈下,他也知晓自己时日无多。


    所以。


    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为了保证下一次北伐的胜局,他必须要寻回东方静。


    毕竟。


    说句不好听的,就算他现在两腿一蹬,只要有东方静在,诸葛亮后继有人。


    天塌不了。


    至于姜维。


    目前在诸葛亮眼中,他还太年轻了,再加上又是降将,还不足以担当大任。


    “伯约,想必你已有所耳闻,其实在你与马谡之前,亮府内还有一位常客。


    此人便是东方阁二公子东方静,亮与此人亦师亦友,他算是亮的半个弟子。


    先帝临终之前曾言,如若想要匡扶汉室非此人不可,你可愿代亮跑上一趟?


    即刻前往江东皖县,相请你的师兄东方静出山相助,只要仲复能重回大汉。


    来日北伐。


    大业定成。”


    “诺!”


    姜维一听不由重重点了点头:“先生放心,弟子此去必定请师兄重新出山。


    匡扶汉室。”


    诸葛亮同样满意的点了点头,姜维不是马谡,他谦逊有礼想必是没问题的。


    “伯约,你此去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切记不可傲慢无理,快去快回吧!”


    “诺!”


    姜维说完径直便起身而出,他不敢有丝毫怠慢,次日一早便单骑直奔皖县。


    -----------------


    数日之后。


    江东皖县。


    姜维来到皖县后,并未直接前往东方府邸拜访,而是被宛县的民风震惊了。


    他这一路自益州出发,由于身处乱世,多事之秋,所遇百姓无不饥不择食。


    民不聊生。


    然而,当他刚一踏入皖县境内,竟发现这皖县大不相同,老百姓安居乐业。


    丰衣足食。


    恍如……


    世外桃源。


    尤其是在这皖县的乡间田头,一片热闹的景象,各种各样他不认识的农具。


    众人拥护着一个身材高大的汉子,虽穿着普通,且因劳作而显的有些黝黑。


    但姜维仍旧一眼便瞧出来了,此人生的俊朗不凡,气质脱俗,绝非一般人。


    正因如此。


    姜维径直便勒停马头,跳下马来,同时撸起衣袖,快步向着几个老乡走去:


    “老乡,在下从此处路过,见你等忙的不可开跤,且让在下相助一臂之力。”


    老乡回头看了姜维一眼,并未因他是外乡人见外,反而满脸热情的招呼道:


    “感情好呀!公子,一看你的模样便是个有本事的,你是来体验民生的吧?”


    姜维不由尴尬的一笑,老乡明明已经瞧出他的底细,却仍旧对他如此热情。


    可想而知。


    这皖县的民风得有多么淳朴,姜维点了点头,使出吃奶的劲卖力干起活来。


    不过即便他再怎么卖力,也赶不上一个普通庄稼汉,不禁令姜维满脸诧异。


    原来这农活还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尤其皖县的老百姓都用上了新式农具。


    效率更高。


    姜维感觉自己在这些新式农具面前,就如同一个新兵蛋子一样没见过世面。


    干了一会。


    姜维与老乡渐渐熟络,趁休息之际,他这才指着那名众星捧月的大汉问道:


    “老乡,此人看着如此的俊朗不凡,气质卓绝,想必绝不是一个普通人吧?”


    老乡点头:


    “公子,眼光不错呀!这是我们侯爷,皖县今日一切都是拜侯爷父子所赐。”


    “侯爷?”


    姜维不由一下站起身,到此之前,他早已打探清楚了,一代皖侯东方先生。


    早已隐世。


    现如今皖县的第二代皖侯,不是别人,正是先生之高徒,他的师兄东方静。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正当姜维准备冲上去表明自己身份时。


    刚走一半。


    姜维整个人又不禁退了回去,然而,就在这时,东方静同样回头瞥了一眼。


    会心一笑。


    就这样姜维在这乡里田间一干就是整整七天,与老乡同吃同住,任劳任怨。


    昔日马谡也曾寻过东方静,东方静与他打赌,只要他能在这田间坚持七天。


    东方静就会考虑跟他回去,结果,仅仅三天,马谡便忍受不了的逃之夭夭。


    如今姜维已经坚持过七天,东方静虽并不知晓他是谁,但仍对他微微点头。


    颇为欣赏。


    “好了,我虽不知道你是谁,想必一定是先生派来的,有什么话就且说吧。”


    东方静主动拨开人群,走到了姜维的身边,姜维一见整个人不由受宠若惊。


    二话不说。


    姜维立刻便对东方静行了个大礼,与马谡不同的是,经过这几天所见所闻。


    他是真心觉得师兄东方静是了不起的高人,人格魅力甚至不输先生诸葛亮。


    “师兄在上,在下姓姜名维,表字伯约,今奉先生之命特来相请您出山相助。


    匡扶汉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