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赵家村照例幺蛾子

作品:《重生六六年:赶山致富,把妻女宠上天!

    春耕彻底忙完,已经是四月下旬。


    田里的秧苗绿油油的,像一块块整齐的地毯铺在大地上。


    各村各队的人也终于得了空闲,开始漫山遍野地挖野菜,下河摸鱼抓泥鳅,补贴家用。


    王卫国看准时机,和去年一样,跟孙红山等人商量后。


    以连山大队的名义,开始向各村收购这些山货河鲜,然后统一运到镇上的纺织厂和轧钢厂食堂。


    这既解决了厂里副食品短缺的问题,也让大队村民们多了个增收的渠道,一举两得。


    因为有去年的成功经验,今年的收购进行得格外顺利。


    大家也信得过王卫国,知道他不会克扣,都愿意把东西卖给他。


    然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眼红的人也从来不会少。


    赵家村的赵德财看着连山大队这边搞得红红火火,也带着他们村的人挖了一大堆野菜,抓了不少泥鳅,直接找上了门,要求王卫国也把他们的东西收了。


    王卫国看着赵德财那副理所当然的嘴脸,直接拒绝了。


    “赵队长,不好意思,我们这次收购的量已经够了,而且只跟签了协议的几个大队合作。”


    王卫国语气平淡。


    赵德财一听就火了,唾沫横飞地嚷道。


    “王卫国,你什么意思?看不起我们赵家村?你这是在搞投机倒把!不收我们的,信不信我们去公社告你!”


    院子里来卖东西的其他村社员都停下了手里的活,看着这边。


    王卫国面对赵德财的威胁,脸上没有丝毫波澜,甚至还笑了笑。


    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份盖着轧钢厂和纺织厂公章的文书,在赵德财面前晃了晃。


    “随便,我有采购文书,是受两大厂的委托,帮他们向各村集体进行副食品采购,所有的账目公开透明,我个人没在中间赚一分钱。你们想怎么告,随便你们去告。”


    他的声音不大,但清晰地传到了每一个人的耳朵里。


    赵德财看着那份白纸黑字、红章鲜亮的文书,一下子噎住了,一张脸涨成了猪肝色。


    王卫国确实不怕。


    今时不同往日,他早就算到了这一步。


    所以今年他干脆就没从中间赚差价,纯粹是帮忙,落下个人情。


    现在的他,家里有五千多块的存款,价值一千多的各种票据,还有一箱子没出手的古董。


    这点蝇头小利,他已经看不上了。


    他要做的,是把路走得更宽,更稳,而不是为了一点小钱,给自己留下任何把柄。


    “你……你等着!”


    憋了半天,赵德财只能撂下一句毫无威慑力的狠话,灰溜溜地带着他们村的人走了。


    那一大堆野菜和几桶泥鳅,来的时候有多气势汹汹,走的时候就有多狼狈。


    泥鳅桶被踢得咣当响,撒了一地的水和泥。


    院子里安静了一瞬,随即又恢复了热闹。


    大家看王卫国的眼神更多了几分敬佩。


    这才是干大事的人,有理有据,不卑不亢,把那滚刀肉一样的赵德财治得服服帖帖。


    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


    赵德财回到村里,添油加醋地把事情一说,赵家村的人顿时炸了锅。


    他们可不管什么文书不文书,只知道连山大队这边能赚钱,他们却连门都摸不着。


    于是,一群人又哭又闹地找到了他们大队长孙连城的家里。


    “大队长,你可得给我们做主啊!我们村都快揭不开锅了!”


    “就是啊,去年减产,家家户户分的粮食都不够吃,就指望挖点野菜换个钱买点粗粮,王卫国他凭什么不收我们的?”


    “他这是看不起我们赵家村!是阶级歧视!”


    孙连城被吵得一个头两个大。


    他比赵德财脑子活络,知道王卫国那小子不好惹,但架不住村民们这么闹。


    他吧嗒吧嗒抽着旱烟,烟雾缭绕中,一张老脸皱成了苦瓜。


    他知道村民们说的也是实情,村里穷,储粮确实不够,青黄不接的时候最是难熬。


    被逼得没办法,孙连城只能硬着头皮,亲自跑了一趟连山大队,找到了王卫国。


    “卫国啊。”


    孙连城搓着手。


    “你看,人家就是想换点钱,好歹能买点棒子面糊口……你能不能……通融通融?”


    王卫国正在院里帮着过秤,闻言直起身,递给孙连城一根烟,自己也点上一根。


    “孙队长,不是我不通融。”


    王卫国吸了口烟,缓缓吐出。


    “现在是什么时候?是灾年。卖了这点野菜能换几个钱?换来的钱,现在又能到哪儿买到粮食?有价无市啊。”


    “他们把这些野菜留着,晒成干菜,好歹也能在没粮的时候当个口粮填肚子,不是吗?”


    这话说得孙连城一愣,竟觉得有几分道理。


    王卫国看着他,眼神平静却坚定。


    “再说了,我跟赵家村不对付,这是明面上的事。让我帮他们赚钱,哪怕是一分钱,我晚上都得失眠。我这人,觉少,睡不好第二天就没精神。”


    话说到这份上,孙连城知道是彻底没戏了。


    王卫国这话说得半点情面不留,但道理却也摆在那。


    去年减产,今年开春就瞧着天不对劲,怕是又要干旱,公社粮库都紧张,谁家有余粮卖?


    赵家村的日子,怕是真的难过了。


    孙连城叹了口气,把烟屁股在鞋底上碾灭,揣进兜里,转身回去了。


    回到赵家村,他把王卫国的话学了一遍,又把那些闹事的村民狠狠训了一顿。


    “闹,闹,就知道闹!把王卫国惹急眼了,人家明年不带任何村子玩了,你们心里就舒坦了?到时候别说赵家村,十里八乡都得戳咱们的脊梁骨!都给我滚回去,有那力气,多上山扒拉点树皮草根去!”


    赵家村的人被骂得蔫了,但心里的那股邪火,却越烧越旺。


    这边的风波刚平息,沈家的日子却又添了新气象。


    隔天,沈青阳就神神秘秘地用自行车驮回来两个大件,一个是崭新的“红灯牌”收音机,一个是漂亮的“三五牌”挂钟。


    往堂屋墙上一挂,滴答滴答的声音清脆悦耳,收音机一开,里面传出的唱腔和新闻,让整个家都鲜活了起来。


    这下,“三转一响”算是凑齐了。


    沈青山看着墙上的挂钟和桌上的收音机,再看看自家婆娘张莲那羡慕又克制的眼神,心里觉得有些对不住。


    他凑到张莲身边,小声说。


    “他娘,要不……咱也买一个?收音机不行,买个挂钟也行啊。”


    “买什么买!”


    张莲眼睛一瞪,把他拽到一边。


    “都老夫老妻了,讲究那些虚头巴脑的干啥?现在是什么年景?灾年!手里有点钱,留着买粮食才是真的!”


    “你没看卫国,他家条件比咱好多了,他买这些东西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