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向芳的感谢,好烟好酒

作品:《重生六六年:赶山致富,把妻女宠上天!

    “卫国哥,你没开玩笑吧?这玩意真这么值钱?”


    “骗你们干嘛。”


    王卫国拍了拍他们的肩膀。


    “别愣着了,赶紧摘,能摘多少摘多少。”


    两人一听,顿时来了精神,也顾不上问那么多了,立刻埋头苦干起来。


    这野枸杞个头小,摘起来费劲,但一想到那惊人的价格,两人浑身都充满了干劲。


    三人说笑着,忙活了半天,直到把岛上的野枸杞摘了个七七八八,才心满意足地收手。


    一称,足足有四五十斤。


    上了岸,王卫国做主,给沈军和沈富国一人分了三斤,让他们拿回家泡水喝。


    余下的,他挑出一些,分别给李青山、刘林、李振东和岳父沈壮各送了一小包,算是个人情。


    剩下的三十多斤,他用一个干净的麻袋装着,直接骑车送去了向芳那里。


    向芳一见这满满一袋红艳艳的野枸杞,眼睛都亮了,激动得直搓手。


    “哎呀,卫国,你可真是总能给我惊喜!我正愁这东西不好收呢!”


    她早就准备好了一个大布袋,看样子是早就等着王卫国上门了。


    “向姐,你看看这些成色怎么样。”


    “好,太好了!”


    向芳抓起一把仔细看了看,赞不绝口。


    “都是顶尖的货色!你放心,价格绝对让你满意!”


    她利索地把准备好的布袋递给王卫国。


    “东西你拿回去,都是些烟酒糖茶,不值什么钱。”


    王卫国也没客气,接过袋子就回了家。


    到家打开一看,里面除了几条好烟、两瓶好酒,还有一个厚实的信封。


    他打开信封,里面整整齐齐地码着一沓大团结,一数,足足五百块钱!


    王卫国心里一暖,知道向芳这是按最高价给的,还多给了不少。


    他立刻揣上钱,又拎着烟酒,出门去找沈军和沈富国。


    “来,这是卖枸杞的钱,咱们仨分了。”


    王卫国把钱往桌上一拍。


    沈军和沈富国看到那厚厚一沓钱,吓了一跳,连连摆手。


    “不行不行,卫国哥,这钱我们不能要!”


    沈军急道。


    “要不是你,我们连那玩意叫啥都不知道,更别说卖钱了。这都是你自己的本事,我们就是跟着出了点力气,哪能分钱啊。”


    “对,卫国哥,我们已经分了枸杞了,这钱说啥也不能要。”


    沈富国也态度坚决。


    王卫国拗不过他们,看他们那副坚决的样子,知道再劝也没用。


    他想了想,把钱收了回来,然后将布袋里的烟酒全拿了出来。


    “钱你们不要,这些总得收下吧?不然以后有好事我可不叫你们了。”


    这次,两人没再推辞。


    这年头,烟酒也是硬通货,更是难得的好东西。


    “嘿嘿,这个要!”


    两人美滋滋地一人分了一条烟一瓶酒,脸上的笑容比分到钱还开心。


    送走两人,王卫国回到家,沈青青正哄着王海睡觉,见他回来,小声问道:“都给他们了?”


    “嗯,钱不要,就要烟酒。”


    王卫国笑着把剩下的钱放进柜子的铁盒里锁好,心里盘算着这笔意外之财的用处。


    野枸杞带来的喜悦并没有持续太久,歇了不到十天,天上的太阳依旧毒辣得没有半点收敛的意思,连一丝云彩都吝于施舍。


    村头的大喇叭再次响了起来,村长沈红星的声音带着一股子沙哑的焦虑,通知各家各户,明天继续去连江拉水。


    沈家坳里蓄着的水,在全村人省吃俭用外加轮流灌溉的情况下,也已经下去了一大截。


    照这个蒸发速度和用量,撑到秋收怕是悬了。


    不过,相比于其他村子,沈家村的日子已经算是天上地下。


    有了上次的经验,这次拉水虽然依旧辛苦,但不用再像之前那样拼了命地赶工,起码人和牲口都能有个喘息的工夫。


    其他村子可就惨了。


    刘家村距离连江最远,光是来回就得大半天。


    村里仅有的几头牛累得口吐白沫,站在原地直打晃,怎么抽鞭子都不肯再挪动一步。


    沈红星和几个村干部商量了一下,本着“远亲不如近邻”的想法,暂时把村里的拖拉机借给了刘家村应急。


    刘家村的村长带着人来牵拖拉机的时候,眼圈都红了,一个劲地道谢。


    赵家村离得也不近,他们村牛少,拖拉机更是想都别想。


    没办法,只能靠人力,一担一担地从江边往回挑。


    远远看去,那条通往赵家村的土路上,全是晃晃悠悠的扁担和水桶,挑水的人一个个被晒得脱了层皮,累得双目无神,走路都像是梦游。


    沈家村这片算是附近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区域了,如今都熬成了这样,其他更干旱的地方是个什么光景,王卫国简直不敢想。


    他心里清楚,这场波及全国的大旱,现在才刚刚开始显露它的狰狞。


    随之而来的,是粮食的短缺和恐慌。


    粮站的政策一夜之间就变了,光有钱已经买不到一粒米,必须得出示粮票。


    钱,在这场天灾面前,仿佛瞬间就贬值成了废纸。


    黑市上粮票的价格开始疯长,一天一个价,没过几天,就从最初的两三毛一斤炒到了六毛,而且还是有价无市。


    城里人的日子最先过不下去,没有土地,没有存粮,一切都靠供应。


    供应一断,人心惶惶。活不下去,就只能往农村跑,指望着乡下亲戚能接济一口,或者干脆响应号召,上山下乡。


    于是,新一批的知青又来了。


    这天,公社大队长孙连城亲自开着吉普车,把人送到了沈家村村口。


    “红星啊,我知道你们村也不容易。”


    孙连城拍着沈红星的肩膀,一副语重心长的样子。


    “但现在是非常时期,咱们得有大局观。你们沈家村日子过得比别的村宽裕,这叫什么?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嘛!”


    “这十个知青,就交给你们了,一定要安顿好,思想工作要做到位!”


    一番高帽子戴下来,沈红星还能说什么?


    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沈家村原本就有十二个知青,住在村尾的知青点,现在又一下子塞进来十个。


    二十二个年轻人,光是每天的口粮就是个巨大的问题。


    村民们看着这十个背着铺盖卷、一脸迷茫的城里娃,也是议论纷纷,脸上都带着愁容。


    但人已经送来了,总不能赶出去。


    村里只好把闲置了许久的旧祠堂收拾出来,给新来的十个男知青当临时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