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美美的日子

作品:《重生六六年:赶山致富,把妻女宠上天!

    三个孩子都眼巴巴地瞅着桌上剩下的虾和午餐肉,对碗里的鱼肉视而不见。


    王卫国放下筷子,也不生气,直接搬着凳子坐到了三个孩子中间。


    “把鱼吃完,才能吃其他的。”他的语气温和但坚定。


    清蒸的做法,确实能最大程度地保存鱼的营养,但这个年代的调料实在有限,只有葱,连姜都找不到,根本压不住海鱼的腥味。


    在东北这块地方,气候寒冷,姜和蒜这种南方的作物极难生长,自然也就没人种。


    能做出这个味道,已经是陈翠霞和沈青青手艺好了。


    可孩子们不管这些,他们只认味道。


    王卫国亲自监督,三个小家伙没办法,只能苦着脸,一口鱼肉一口饭地往下咽,那龇牙咧嘴的小表情,把一桌子大人都给逗乐了。


    沈青青怀里抱着的小海闻着香味,也不安分了,在妈妈怀里“咿咿呀呀”地叫着,小手一个劲地往桌上够,也想尝尝。


    刘芳芳看着这热闹又温馨的一幕,心里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幸福感。


    她夹了一块蟹膏放进嘴里,那鲜美的滋味在味蕾上化开,甜到了心里。


    她想,自己嫁给沈青阳,绝对是这辈子做过最正确的决定。


    她爸爸是机械厂的厂长,在别人眼里,她家已经是顶好的条件了。


    可说句实在话,就算是她家,也做不到像今天这样,海鲜、肉罐头敞开了吃。


    这种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这哪里是普通的农村人家,这生活条件,比城里许多干部家庭还好。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这个叫王卫国的姐夫。


    一顿饭,吃得宾主尽欢。


    饭后,男人们在堂屋里喝茶聊天,女人们则麻利地收拾了碗筷。


    陈翠霞从柜子里翻出了几块崭新的布料,有碎花的,有纯色的。


    “卫国说得对,那军被太扎眼了,得套个被套。”


    沈青阳买回来的那台崭新的蝴蝶牌缝纫机被搬了出来,几个女人围着缝纫机,你量我裁,她缝边角,说说笑笑,屋子里充满了“咔嗒咔嗒”的缝纫声和温馨的低语。


    王卫国跟长辈们聊了一会儿,便起身出了门,找到了沈军和沈富国家。


    这两人自从跟着王卫国打猎、捕鱼,手头宽裕了不少,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对王卫国是打心底里服气和感激。


    王卫国也没废话,直接说明了来意。


    两人一听有票证,眼睛都亮了。


    这年头,钱有时候还没票好使。他们手里攒了不少钱,正愁没地方花。


    “卫国哥,你有多少,我们都要!”


    沈军拍着胸脯说。


    最后,两人一合计,一人拿出了一百五十块钱,从王卫国手里换走了一大叠各式各样的票证,有布票、粮票、工业券,甚至还有稀罕的自行车票和缝纫机票。


    事情办妥,王卫国约好两人明天一早的安排,才回了家。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王卫国就和沈军、沈富国一人背着一个大背篓,悄悄出了村子,直奔后山。


    老毛子那边上次交易的时候提了一嘴,说想吃点新鲜水果,让他们离开前多弄点。


    这个季节,山里能吃的东西不多了,也就剩下那些熟透了的山梨,酸甜可口。


    他们这边土地贫瘠,气候也不适宜,没人费力气种果树,想吃水果,全靠大山馈赠。


    三人脚步轻快,踩着清晨的露水,很快就消失在了山林深处。


    “卫国哥,你说那帮老毛子,咋就那么爱吃咱们这酸不拉唧的野梨子?”


    沈富国一边走一边好奇地问。


    “谁知道呢,”


    沈军扛着根木棍,咧嘴笑道。


    “管他呢,他们要,咱们就给弄,能换回好东西就行!”


    “就是这个理。”


    王卫国走在最前面,声音沉稳。


    “快走吧,早去早回,争取中午前下山。”


    山里的野梨树长得东一棵西一棵,不成规模,但胜在无人采摘。


    这个时候,虽然老是旱,但家家粮食还勉强够填饱肚子。


    这山里的野酸梨采了也卖不出去,也就没多少人摘。


    三人寻了一处山坳,几棵老梨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果子,密密麻麻,压得枝头都弯下了腰。


    这些梨子个头不大,表皮也粗糙,但熟透了之后,那股子酸甜味儿隔着老远都能闻到。


    “嘿!这可找着宝地了!”


    沈军眼睛一亮,把肩上的木棍往地上一插,麻利地解下背篓。


    王卫国也不多言,找了棵最壮实的树,双臂一抱,蹭蹭几下就上了树。


    他稳稳地坐在树杈上,摘下一个在衣服上擦了擦,咬了一口,酸甜的汁水瞬间在嘴里爆开,驱散了清晨的寒意。


    “还有点酸,看样子熟的差不多了,动手吧。”


    沈军和沈富国一个上树,一个在下面接,配合默契。


    黄澄澄的野梨如下雨一般落进铺开的麻袋里,很快就堆成了一座小山。


    三人都是干惯了活的,手脚麻利,不过两个多小时,三个大背篓就装得冒了尖,粗略一估,少说也有四百来斤。


    “够了,再多就背不下去了。”


    王卫国从树上跳下来,拍了拍手上的土。


    下山的路比上山更费劲,沉甸甸的背篓压在背上,每一步都得踩稳了。


    饶是三人体力过人,回到村口时也累得气喘吁吁,额头上全是汗。


    他们没进村,绕了个圈子把梨子先藏在了王卫国后院的柴房里,用干草盖好,这才松了口气,各自回家扒拉了几口饭。


    下午,王卫国揣着钱和票,带着两人直奔镇上的供销社。


    供销社里还是老样子,人不多,售货员懒洋洋地靠在柜台上。


    王卫国直接递上烟票和酒票,指了指柜台上的大前门和二锅头。


    “同志,这些我们都要了。”


    售货员抬了抬眼皮,看到那一叠票证,态度立马热情了不少。


    这年头,能一口气拿出这么多烟酒票的,可不是一般人。


    一番清点,两人买的烟酒几乎搬空了供销社的小半个柜台。


    沈军和沈富国一人抱着一个大纸箱,脸上乐开了花,这辈子还没这么阔绰过。


    晚上回到家,王卫国刚吃完饭,大舅哥沈青山和媳妇张莲就拎着两个鼓鼓囊囊的网兜过来了。


    “卫国,你看看这些够不够。”


    张莲把网兜放在桌上,里面全是烟和酒。


    王卫国有些惊讶:“嫂子,你们哪来这么多?”


    沈青阳跟在后面,笑着解释道。


    “我跟哥之前不是怕年景不好,跟同事换了不少粮票屯着嘛。”


    “这不,听说你要用,我俩就把一部分粮票拿出来,跟厂里那些好烟酒的老师傅换了票,全给你提回来了。”


    王卫国心里一暖,这就是家人,不用多说,总会在你需要的时候默默支持。


    他点点头,郑重道。


    “谢了,哥,嫂子,青阳。”


    “一家人说这些就见外了。”


    沈青山摆摆手,憨厚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