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曲线救国

作品:《重生八零:听取心声,铸我大国重器!

    天光乍亮。


    李向东推开门,清晨的凉风带着一股尘土的味道,扑面而来。


    他眯了眯眼,适应了一下刺目的晨光,整个人像是被重新淬炼过一遍。


    眼神里,再没有半分迷茫。


    直接去车间里嚷嚷S-800是陷阱?


    那是蠢货才干的事。


    刘金福和王胜利之流,会第一时间把他当成破坏生产的阶级敌人按死,连一朵水花都溅不起来。


    他现在最大的短板,就是身份。


    一个学徒工。


    人微言轻,说的话比放屁都响不了多少。


    所以,破局的第一步,不是去捅破那个天大的窟窿。


    而是要先给自己立一个“人设”。


    一个在这个年代,最让人信服的人设。


    有本事。


    有头脑。


    一个能挣到钱,能办成事的人!


    这个计划,分为两步走。


    第一步,也是最紧迫的一步,搞钱。


    钱,能让姐姐挺直腰杆,把那些流言蜚语狠狠地踩在脚下。


    钱,也是他建立新人设,获得话语权的第一块基石。


    第二步,才是S-800。


    他要用自己脑子里领先这个时代几十年的知识,伪装成一个无师自通的技术天才,从最专业的角度,提出合情合理的“技术疑点”。


    他不需要说服刘金福那种官迷。


    他只需要引导一个人。


    那个真正懂技术,真正心系工厂未来的老厂长,王德发。


    只要王德发起了疑心,这件事,就还有转机。


    计划清晰无比。


    可一个最现实的问题,摆在了面前。


    李向东停下脚步,手伸进口袋里,掏了掏。


    几张皱巴巴的毛票,几枚硬币,还有几张粮票。


    这就是他的全部家当。


    启动资金,从哪儿来?


    他抬起头,看向远处百货大楼的方向,那里是国营商店的天下。


    但他很快就摇了摇头。


    去那里,他这点钱连个响都听不见。


    他的目光,转向了通往市中心的公交车站。


    机会,不在那些光鲜亮丽的柜台里。


    而在那些被人忽略的角落。


    城里姑娘们最喜欢的蛤蜊油,雪花膏,这些不起眼的小东西,只要找对了门路,里面的利润空间大得吓人。


    信息差。


    渠道差。


    这就是他最大的本钱。


    可即便是倒卖这些小玩意儿,也需要本钱。


    他那几块钱,根本不够看。


    李向东的脚步,转向了工厂宿舍区。


    他需要一笔钱,一笔能让他撬动第一桶金的钱。


    ……


    “向东?这么早,吃早饭了没?我这刚买了热乎的肉包子!”


    赵铁柱正蹲在宿舍门口,一手拿着搪瓷缸子,一手抓着个油汪汪的大肉包,吃得满嘴是油。


    看见李向东过来,他憨厚地举了举手里的包子。


    李向东走到他面前,没有兜圈子。


    “铁柱哥,借我十块钱。”


    他的声音很平静,也很直接。


    赵铁柱啃包子的动作停住了。


    “出啥事了?”


    十块钱,在这个年代,不是一笔小数目。


    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三分之一的月工资了。


    “家里急用。”


    李向东吐出四个字,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


    他不能说实话。


    不是不信赵铁柱,而是这件事太过匪夷所思,解释不清,只会让他担心。


    赵铁柱把嘴里的包子咽下去,眉头皱了起来。


    他没怀疑李向东说谎,只是单纯地在担心。


    “你姐出事了?”


    “不是,一点私事。”


    赵铁柱沉默了。


    赵铁柱看着他,这个平日里有些沉默的兄弟,今天的眼神里有一种他说不出的东西。


    那不是焦急,而是一种沉稳的压迫感。


    他没再多问,这个年代的人,义气比天大。


    赵铁柱解开自己腰带上挂着的一个小布包,从里面小心翼翼地掏了半天,数出了一沓被汗水浸得有些发软的毛票,有一块的,有五毛的,甚至还有一堆角票。


    他把钱全都塞到李向东手里。


    “这儿有十一块四毛,你都拿去,不够哥再想办法。”


    李向东看着手里这沓皱巴巴,还带着体温的钱,沉默了片刻。


    “谢了,铁柱哥。”


    他没有说太多矫情的话,只是将这份情义记在了心里。


    “钱,我很快就还你。”


    “嗨!说那玩意儿干啥!快去办事吧!王胜利那边我帮你盯着!”


    赵铁柱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


    李向东点点头,转身就走,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揣着这笔总额十五块一毛二分钱的巨款,他没有回家,而是径直走向了厂门口的公交车站。


    他要去市里。


    去那个鱼龙混杂,却也遍地黄金的地方。


    鸽子市。


    八十年代初的黑市,一个游离于规则之外的灰色地带。


    公交车摇摇晃晃,车厢里挤满了人,空气中混杂着汗味和尘土味。


    李向东靠在窗边,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景象,从破旧的厂区,到低矮的民房,再到逐渐变得热闹的街道。


    他的心,也跟着这车轮,滚向一个全新的战场。


    半小时后,他在市中心下了车。


    没有去供销社,也没有去百货大楼,而是熟门熟路地拐进了一条不起眼的小巷。


    巷子越走越深,光线也越来越暗。


    当他从巷子的另一头钻出来时,眼前的景象豁然开朗。


    这里是一片拆迁了一半的废墟,断壁残垣之间,却挤满了攒动的人头。


    穿着朴素的乡下人,提着篮子,里面装着鸡蛋或者自家种的蔬菜。


    穿着时髦的城里青年,眼神四处游移,寻找着紧俏的商品。


    还有一些人,靠在墙角,压低了帽檐,身前摆着一块布,上面放着几件来路不明的旧货。


    空气中飘荡着压抑的,窃窃私语般的嗡嗡声。


    这里没有叫卖,只有眼神的交换和压低声音的讨价还价。


    这就是鸽子市。


    李向东深吸了一口气,这股混杂着尘土、廉价烟草和一丝危险气息的味道,让他有种久违的兴奋。


    他的计划很清晰。


    用最低的价格,从那些急着用钱,却不知道布票价值的乡下人手里,把布票都收上来。


    然后再用一个相对公道,却远高于收购价的价格,卖给那些急着扯布做新衣服,却没有门路的城里青年。


    这是一场信息不对等的降维打击。


    他攥紧了口袋里那十五块钱,那不仅仅是钱,更是他撬动未来的第一个杠杆。


    他开始在人群中穿行,脚步不快,眼神却像鹰一样锐利,扫过每一个潜在的卖家和买家。


    他那身半旧不新的蓝色工装,在这三教九流汇集的地方,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太年轻,太干净了。


    就像一只误入狼群的小白羊。


    很快,他就感觉到几道不善的视线,落在了自己身上。


    巷子口,两个穿着喇叭裤,头发抹得油光锃亮的青年,正靠在墙上抽烟。


    他们的目光,像黏在苍蝇纸上的苍蝇,死死地粘在了李向东的身上。


    其中一个领头的,朝着李向东的方向,不怀好意地扬了扬下巴。


    另外一人立刻会意,掐灭了手里的烟,一左一右,朝他包抄过来。


    李向东的第一桶金,还没闻到味儿。


    麻烦,却先找上了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