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圣旨到

作品:《侯门嫡女重生后,姐妹换亲杀疯了

    "闭气!快闭..."他的命令变成含混的咕哝,整个人从马背上栽了下来。


    他心里呐喊:“栽了,又栽在宋辞安手里了!”


    短短半刻钟,九十九万大军横七竖八倒伏在雪地上,鼾声如雷。


    闻星洛朝宋辞安莞尔一笑,“夫君,可以开城门验收成果了。”


    谢聪依然笑得温润如玉,他就知道,有她在,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赵世子兴奋不已,亲自骑马冲出城门,先绑首领大将。


    与此同时,大坝东侧的密林中,一万精兵正在紧张地埋设火药。


    南诏将领压低声音催促:"动作快些,必须在寅时前..."


    "轰隆!"


    震耳欲聋的水声打断了他的命令。


    众人惊恐回头,只见导流渠闸门洞开,十丈高的水墙排山倒海般压来。


    "不可能!"将领目眦欲裂,"明明派人盯着闸门..."他的嘶吼被洪水吞没。


    湍急的水流不仅冲毁了火药,更将士兵们卷得七零八落。


    火药泡了水,就全废了。


    全废了!


    林招娣站在坝顶控制室,冷静地扳动第二个机关。


    隐藏在河床的铁栅栏突然升起,将落水者尽数拦住。


    早已埋伏多时的岭南水军驾着小舟驶来,长钩一伸就将呛水的敌兵拖上船捆好。


    黎明时分,宋辞安策马巡视战场。


    百万敌军像待宰的牲口般被绳索串联,在地上排出十里长龙。


    他们的脚上都锁上了镣铐,宋辞安提前准备的数量还不太够。


    赵世子正在清点战利品,就见到谢聪扬起手中信笺:"刚截获的飞鸽传书,五国君主还在等捷报呢。"


    宋辞安轻笑,突然拔剑挑开一个鼓胀的麻袋,里面哗啦啦滚出上百个精铁打造的项圈,每个都连着三尺铁链。


    "这是?"赵世子挑眉。


    "给贵客们的''见面礼''。"宋辞安剑尖轻挑,项圈咔嗒一声锁在了洪森的脖子上,"押进京城!等你们主上来领人。"


    被凉水泼醒的洪森闻言剧烈挣扎:"你敢!我乃王族..."


    "正好。"百里景行慢条斯理地往他嘴里塞了团麻布,"王族的赎金更贵些。"


    谢聪背着手巡视一圈,提了一个疑问,“宋将军,这百万俘虏如何安置?官府没有多少存粮...”


    是呀,若留下这群俘虏,粮食是最大的问题。


    但若是全砍了,血流成河,埋尸都费劲。


    放走自然是不可能的。


    宋辞安眼眸微眯,“岭南山多地少,但气候极佳,这些人,就负责开荒吧,山地适合种植药材,至于种植什么,可以问问我三叔。粮食嘛……不用愁,我娘子准备好了。”


    谢聪与赵世子惊愕不已,留百万人开荒?


    真敢想!


    不过这个办法真好!


    至于闻星洛准备了粮食,他们暗自心惊,却并不多言。


    赵世子最初就从阴九娘和岭南王口中得知,此人身怀神秘的乾坤储物袋。


    解决了粮食问题,谢聪心中高兴不已,拿着岭南地图去找宋三叔,与他商议开荒哪些山头。


    宋三叔在地图上指指点点,将百万俘虏分成一百个小队,分布到岭南各地去开荒种地。


    闻星洛也没有小气,粮食管够,但记账了。


    开荒种地是归属官府管理的,等有了收成,是要还债的。


    五日后,瑞昌帝在紫宸殿把玩着五份盖着血指印的降书。


    卫公公小声禀报:"宋将军请示,他今年是否要准备春耕?"


    "传朕旨意..."皇帝突然剧烈咳嗽起来,帕子上绽开一朵血梅,"咳咳..."


    苍老的手指摩挲着降书上"岁贡百万斤铁"的条款,浑浊的眼中闪过精光。


    瑞昌帝的手指在龙案上缓缓敲击,面前的五份降书在烛火下泛着血色光泽。


    他忽然剧烈咳嗽起来,明黄帕子上洇开一朵暗红梅花。


    "陛下!"卫公公慌忙递上药盏。


    皇帝摆手推开,浑浊的眼底闪过一丝精光:"拟旨。"


    笔墨铺就,卫公公执笔的手微微颤抖。


    他知道,这将是改变大宴朝格局的一道圣旨。


    朱砂笔在黄绢上划出第一道痕迹,如刀锋出鞘。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龙啸大将军宋辞安,昔年蒙冤流徙,今治水安邦,降服五国,功在社稷..."


    瑞昌帝突然顿住,望着殿外飘雪,眼前浮现去年与宋辞安定下大计时的承诺。


    “宋辞安官复原职!即日解除流放,赐还祖宅,世袭罔替。闻氏星洛辅佐有功,封一品诰命夫人...其家族父母叔伯官复原职。”


    "不,这段去掉。改为其叔父官宋明昊复原职。"


    老太监心头一颤,连忙俯首称是。


    他明白,君心难测,宋辞安父母如何安排,是帝王最后的筹码。


    当玉玺重重盖下时,殿外风雪骤急。


    瑞昌帝望着诏书上那方殷红印鉴,随即批复了宋辞安的折子,只写下‘返京‘二字’。


    圣旨加急抵达岭南时,已经是上元节了。


    "圣旨到......"


    钦差尖细的嗓音刺破百花洞村的晨雾。


    宋家众人跪地听旨,宋辞安的膝盖重重磕在青石板上,竟不觉得疼。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黄绢上的字迹在晨光中跳动。


    听到‘解除流放、赐还祖宅’等字眼时,宋家人眼前突然一片模糊,他们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一整年了,去年也是上元节启程离京,这一年过得挺快,也很漫长,每个人都有了不一样的人生体验,尝遍了人情冷暖。


    又听到“其叔父宋明昊官复原职......”时,宋三叔突然剧烈颤抖起来,三婶攥着他的衣袖,眼泪夺眶而出。


    闻星洛心头疑虑,按前世的记忆,宋辞安是被封为定国公的。


    而如今,她被封为一品诰命夫人,宋辞安仅仅是官复原职。


    宋辞安一字不落地听完宣旨,并未提及他的父母,不由抬头看向宣旨官。


    “公公,请问我爹娘作何安排?”


    宣旨官露出标准的笑容,却轻轻摇头,“咱家不知,还请大将军接旨。”


    "臣,领旨谢恩。"


    宋辞安的声音出奇地平静。


    皇帝或许是在警示他,还有一个任务尚未完成,可岭南王已经倒下了,赵世子并无二心,这兵权该如何夺?他心中尚未有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