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一封战报,诛心之剑

作品:《大明:我靠摸尸杀人,缔造东方日不落

    大同城外。


    燕王朱棣的帅帐,犹如一头蛰伏于冰天雪地的巨兽。


    帐内气氛凝重如铁。


    朱棣身披重甲,端坐在主位之上,那张与朱高煦有七分相似的脸庞,布满了岁月的风霜与身心的疲惫。


    他的面前,一众谋臣武将同样面色严峻。


    南下之路,并不顺遂。燕军虽屡有胜绩,但面对兵力数倍于己的南军主力,每一步都举步维艰。


    尤其是盛庸、铁铉等人,皆是久经沙场的名将,韧性十足,如同牛皮糖一般,死死黏住燕军主力。


    致使燕军无法迅速取得决定性的突破,战局陷入了胶着状态。


    而朱棣经营多年的北平老巢,此刻正被李景隆数十万大军围困,犹如风中残烛,岌岌可危。


    这无疑是他心中最大的隐患。


    一旦北平失守,他所率领的这支孤军,便如无根的浮萍,军心必将瓦解。


    “报!”一声高亢的传报,打破了帐内的寂静。


    一名风尘仆仆的信使冲入帐中,单膝跪地,高高举起手中的火漆信筒。


    “启禀王爷,北平八百里加急军报!”朱棣的眼皮猛地一跳,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八百里加急,非大胜即大败!


    在众人的注视下,朱棣缓缓接过信筒,拆开火漆,展开那封看似轻薄却仿佛有千钧之重的战报。


    他的目光在信纸上飞速扫过。


    起初,他的神情凝重。


    当看到朱岩献策奇袭白沟河时,他的眉头微微一挑。


    当看到阵斩瞿能、焚毁粮草二十万石时,他那古井无波的眼神中终于透露出一丝惊异。


    而当看到自己的次子朱高煦,在取得玉马川大捷,即将全歼敌军两万的情况下。


    因恐中埋伏而主动放弃追击时,朱棣那张严肃的脸彻底僵住了。


    他抬起头,又低头查看战报,反复确认了好几遍。


    最后,他的脸上竟浮现出一抹极为古怪的神色,那神色中,有欣慰,也有难以置信,更多的是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


    “哈哈……”他先是低声笑了起来,笑声逐渐变大,最终化作响彻整个帅帐的酣畅狂笑!


    “哈哈哈,好,好一个沉稳持重,好一个知进退、识大体!”


    帐内的将领和谋士们面面相觑,皆不明所以。


    一场未能全歼敌人的胜利,为何值得王爷如此欣喜?


    唯有站在朱棣身侧、一直沉默不语的黑衣僧人道衍,眼中闪过一团骇人的精光。


    他明白了,王爷欣喜的并非这场胜利,而是高阳王殿下的转变。


    一头只知撕咬的猛虎固然可怕,但也容易被猎人诱杀;而一头懂得隐忍、伪装,能在关键时刻收回爪牙的猛虎,才是真正无懈可击的百兽之王。


    “我儿高煦,长大了!”朱棣将战报重重地拍在桌案上,虎目之中闪耀着前所未有的光彩。


    “传令下去,将此捷报通传全军!”


    “告诉将士们,北平无忧,李景隆不过是冢中枯骨,我大燕必胜!”


    “遵命!”压抑已久的帅帐瞬间被狂喜所点燃。


    北平大捷的消息,如同一剂强效的强心针,让原本有些低迷的燕军士气瞬间达到顶点。


    朱棣看着欢呼的众将,目光再次落在那份战报上。


    他的手指轻轻摩挲着一个名字——朱岩。


    又是这个朱岩,从献策守城,到智取大名府,再到如今奇袭白沟河,这个年轻人的名字出现的频率极高,高到让朱棣无法忽视。


    尤其是他,竟能让朱棣那个桀骜不驯的儿子,脱胎换骨,这绝非普通谋士所能做到。


    “此人,究竟是何方神圣?”朱棣的眼中闪过一丝深邃的探究。


    南京皇城内,金碧辉煌的奉天殿中,气氛却比西伯利亚的寒风还要冰冷。


    年轻的建文帝朱允炆脸色铁青地坐在龙椅上,他的脚下散落着一地被摔碎的奏章。


    殿下的文武百官鸦雀无声,连呼吸都小心翼翼。


    一份从北平传来的战报摆在朱允炆面前,这份战报是从李景隆的大营,泣血呈上的。


    瞿能兵败身死,白沟河失守,粮草被焚,数十万大军被区区一支燕军偏师骚扰得日夜不宁、损兵折将。


    最后,主帅李景隆更是被一场,莫名其妙的“胜利”狠狠羞辱。


    燕军主动撤退,这比打了一场大败仗,更让建文帝感到耻辱。


    这意味着在对方眼中,他的数十万大军已成为可以随意拿捏的玩物,想打就打,想走就走。


    “废物,一群废物!”朱允炆猛地站起身,指着殿下的兵部尚书破口大骂。


    “这就是你们给朕举荐的大明战神?数十万大军围攻一座孤城,数月未下,反被敌人斩将夺旗、烧了粮草!”


    “国朝的颜面,都被他李景隆一人,丢尽了!”


    兵部尚书吓得魂飞魄散,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磕头如捣蒜:“陛下息怒,陛下息怒啊!”


    “息怒?”朱允炆气得浑身发抖。


    “你让朕如何息怒!”


    他的目光扫过满朝文武,那些曾经力挺李景隆的勋贵武将,此刻皆如缩头乌龟,恨不得将脑袋埋进裤裆。


    而以黄子澄、齐泰为首的文官集团,则趁机落井下石。


    “陛下,李景隆拥兵自重,畏敌如虎,实乃国贼,臣恳请陛下立刻将其押解回京,明正典刑,以儆效尤!”


    “臣附议,若不严惩李景隆,何以慰藉战死将士之英灵,何以整肃我大明之军法!”


    听着耳边嘈杂的争吵,朱允炆头疼欲裂。


    他深知,李景隆或许有罪,但临阵换帅乃兵家大忌;可若不换,任由这个废物在前线丢人现眼,他这个皇帝的颜面又将置于何处?


    就在他左右为难之际,一名侍奉在旁的老太监幽幽开口:“陛下,老奴倒有一计。”


    “曹国公毕竟是太祖高皇帝亲封的勋贵,骤然罢黜,恐引起军中动荡,不如再给他一次机会。”


    “只是,为督促其尽心效力,可派遣一员干练可靠之人前往军中,名为监军,实则节制。”


    老太监的声音阴柔且充满暗示。


    朱允炆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监军!对啊!他可以派一个自己人去架空李景隆。


    “好,就依你所言!”朱允炆当即决断。


    “传朕旨意!着御马监监丞郑仁即刻启程,携带朕之尚方宝剑,前往北平前线出任监军一职!”


    “凡军中事务,李景隆须与郑监军商议之后,方可施行!若有违逆,可先斩后奏!”


    这道旨意如同一柄锋利的诛心之剑,虽未夺走李景隆的帅位,却剥夺了他所有的权力与尊严,也彻底粉碎了南军大营内部,本就脆弱的平衡。


    远在北平城内的朱岩,若知晓这道旨意,定会抚掌大笑。


    他送出的那份战报,终于结出了他最期望的、那颗名为内乱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