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暗流涌动,多方关注起

作品:《寒门状元:我的大脑通古今

    赵文萱主仆二人的身影刚消失在巷口,


    苏惟瑾立刻抱着那摞书和那份沉甸甸的“意外之礼”,


    闪身躲进更深的墙角阴影里。


    超频大脑飞速运转,


    听觉提升到极致,


    确认四周再无旁人,


    只有远处主街隐隐传来的叫卖声和风吹过巷子的呜咽。


    他迅速解开蓝布包裹。


    果然,除了那两本归还原主的《诗经集注》和《十三经注疏》,


    里面还妥帖地放着一本厚厚的手抄册子。


    纸质细腻,边缘微卷,显是经常翻看。


    封面上是清秀工整的簪花小楷:《读史拾疑札记-文萱》。


    苏惟瑾的心跳不由得加快了几分。


    这哪里是什么“浅见和疑问”,


    这分明是赵文萱(甚至可能包含其父赵教谕)读书治学的心血结晶!


    里面不仅分门别类记录了经史子集中的疑难之处,


    更有许多旁征博引的考据和独具只眼的个人见解。


    对于目前缺乏系统指导、


    全靠自己“知识降维”和零散记忆摸索的苏惟瑾而言,


    这本札记无异于沙漠甘泉,雪中炭火!


    其价值,远超金银。


    “这份人情,可欠大了……”


    苏惟瑾喃喃自语,嘴角却抑制不住地微微上扬。


    他不敢在外多留,


    将札记小心藏入怀中最贴身之处,


    又把那两本书用蓝布重新包好,


    这才做出一副刚办完差事的模样,


    快步从后门溜回张府。


    他自以为行动隐秘,却不知,


    这短暂的后巷一会,


    已然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


    在沭阳县本就不算太大的文人圈子里,


    漾开了一圈又一圈的涟漪。


    最先泛起波澜的,自然是县学教谕,赵明远赵大人府上。


    书房内,油灯初上。


    赵明远听着女儿略显激动却又尽量克制的叙述,


    花白的眉毛微微蹙起,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桌面。


    “父亲,女儿绝非妄言。”


    赵文萱俏脸因急切而微红。


    “那苏小九虽言辞谦卑,


    总是推说‘听少爷所言’,


    但其对《诗经》、《尚书》的理解,


    尤其是关于历法古碑的推测,


    绝非寻常书童能道!


    甚至……甚至远超许多县学廪生!”


    赵明远沉吟不语。


    诗会那首《咏菊》带来的震撼还未平复,


    女儿今日带回来的消息更是惊人。


    他白日里其实已暗中派人去打探过那书童的底细。


    回报很快:苏小九,今年十六,乃西街军户苏家旁支子弟,父母早亡,跟着爷爷过活。


    爷爷去后,家徒四壁,


    据说是为了给爷爷办后事和治病欠下债务,


    被本家叔伯做主,自愿卖身到张府为奴。


    “自愿卖身?”


    赵明远当时就冷笑一声。


    他宦海沉浮多年,虽只是个教谕,


    对这地方豪族与破落户之间的腌臜勾当岂能不知?


    所谓“自愿”,怕是“被自愿”吧?


    那苏有才、苏有德兄弟是出了名的钻营势利,


    做出这等卖侄求财之事,毫不稀奇。


    如今再结合女儿带回来的信息,


    一个惊人的猜测在他心中逐渐清晰成形。


    他看向女儿,缓缓道:


    “萱儿,依你之见,那张诚县试在即,


    以其平日表现,能否高中?”


    赵文萱冰雪聪明,


    立刻明白了父亲的意思,低声道:


    “女儿以为……若无人鼎力相助,恐是艰难。”


    “鼎力相助?”


    赵明远目光锐利起来。


    “如何助?莫非……”


    父女二人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猜想。


    ——那张诚的县试文章,恐怕十有八九,要出自这苏小九之手!


    一个可能身负惊世之才的少年,


    竟被如此埋没,甚至要被迫为他人作嫁衣裳!


    赵明远心中顿时涌起一股复杂难言的情绪,


    有惜才,有愤怒,更有一种发现“璞玉”的隐秘兴奋。


    “此事……我已知晓。”


    赵明远压下心绪,恢复了一贯的沉稳。


    “你且不要再与他人提及。


    那本札记……送了便送了吧,


    或许能对他有所裨益。


    至于后续……容为父再思量思量。”


    他需要更仔细地观察,更慎重地判断。


    若此子真如女儿所言那般不凡,


    那在这科举即将开考的关键时刻,


    其命运或许……值得他这位一县学官插手一二。


    赵文萱见父亲听进了自己的话,


    心中稍安,乖巧应下,退出了书房。


    她知道,父亲既然上了心,


    那苏小九的处境,或许会迎来转机。


    与此同时,城东孙府。


    孙志远正烦躁地摔打着手中的狼毫笔。


    上好宣纸上,墨迹污浊一片,


    显然刚才练字时心浮气躁,难以静心。


    诗会上被张诚(或者说,被张诚身后那个影子)狠狠压过一头的憋屈感,


    非但没有随时间消散,反而愈发清晰。


    尤其是今日坊间开始隐隐流传“张家书童实乃隐士高人弟子”、


    “诗才惊世,奈何身为奴仆”之类的闲话,


    更是像一根根钢针,扎得他浑身不舒服。


    凭什么?


    他孙志远寒窗苦读十载,


    名师教导,家学渊源,


    竟不如一个伺候人的贱役书童?


    定是走了狗屎运,


    不知从哪个故纸堆里翻出些残句断章,


    拼凑而成,侥幸唬人罢了!


    “哼,奴籍之人,


    连科举门槛都摸不到,


    再有才又能如何?”


    孙志远酸溜溜地自我安慰,


    但心底那股嫉恨的火苗却越烧越旺。


    他绝不能容忍一个低贱书童的名声压过自己这沭阳才子。


    若是县试之时,


    那张诚再靠着这书童侥幸高中,


    甚至名次比他孙志远还高……


    一想到这种可能,孙志远就几乎要呕出血来。


    “得想个法子……”


    他眼神阴鸷下来,手指用力,


    竟将那支上好的狼毫笔生生掰断。


    “绝不能让这等贱奴,坏了科举的清净!”


    几乎在同一时间,沭阳县西街,苏家老宅。


    七叔公苏正廉端坐在堂屋唯一的太师椅上,面色沉肃如铁。


    他面前,垂手站着两个中年男子,


    正是苏惟瑾的本家叔伯,苏有才与苏有德。


    两人此刻皆是面色忐忑,眼神闪烁,额角甚至渗出细密的汗珠。


    “七……七叔,您老突然叫我们过来,是……是有啥吩咐?”


    苏有才挤出一丝比哭还难看的笑容,小心翼翼地问道。


    苏正廉冷哼一声,


    浑浊的老眼射出锐利的光,


    像刀子一样刮过两人:


    “我听说,小九那孩子,


    前几日在张家的什么诗会上,出了大风头?”


    苏有才心里咯噔一下,


    暗骂是哪个多嘴的长舌妇把话传到了这老古板耳朵里,连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