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消化胜利,巩固根基

作品:《边关悍卒:八极镇天下

    易州守将试图凭借城防顽抗,但赵小七围城后,并不急于强攻。


    而是将俘虏的朝廷军高级军官拉到城下劝降,并用投石车将李国勇的帅旗和无数朝廷军的兵甲旗帜抛入城中,极大打击了守军士气。


    围城五日后,城内发生兵变,守将被杀,余部开城请降。


    短短半月之内,北军连克涿、易二州,兵锋直指黄河沿岸。


    这两州之地,人口稠密,土地肥沃,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得手之后,北疆的南部防线大大向南推进,获得了宝贵的战略主动权。


    张墨亲自进入易州城,出榜安民,重申北疆律法,减免赋税,迅速稳定了秩序。


    同时,下令加固两州城防,尤其是沿混河北岸的防御工事,打造战船,建立水寨,摆出了随时可能渡河南下的进攻姿态。


    消息传回圣京,朝野震动,人心惶惶。


    皇帝赵铎气得砸碎了心爱的玉如意,却又无可奈何。十五万大军灰飞烟灭,北部屏障尽失,北疆兵锋已遥指混河,再次威胁京畿。


    他除了疯狂下令各地抽调兵马、加强混河防线外,只能躲在深宫中无能狂怒。


    而北疆,在经历了艰难的两面作战后,不仅成功吞并西齐四州,更南下收复失地两州,声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


    张墨的威望,在北疆乃至整个天下,都已如日中天。


    如今北疆之地已经有了十六州之地,已有一国之势。


    下一步,是继续南下,渡混河,攻京畿,还是暂且休养生息,巩固新得之地?北疆内部,也开始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北疆大军凯旋,携吞西齐四州、败朝廷十五万、收涿易二州之赫赫武功,声威震烁天下。


    云州城内,万家空巷,百姓箪食壶浆,迎接王师归来,欢呼之声直上云霄。


    德亲王张墨的威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点,“梵天圣主”、“天命所归”的呼声不仅在草原,也在北疆本土乃至新附之地日益高涨。


    然而,盛名之下,潜流暗涌。巨大的胜利和地盘的极速扩张,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内部纷争的苗头。


    德亲王府,庆功后,核心层的会议气氛却并非全然乐观。


    墨江白首先提出了忧虑:“王爷,此次西征南讨,虽战果辉煌,然我军伤亡亦不小,钱粮消耗巨大。


    新得之河西四州及涿、易二州,地广人稀或历经战乱,百废待兴,亟需派遣得力官员,推行新政,安抚流民,恢复生产。


    此非一朝一夕之功,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若此时继续南下,恐力有未逮,根基不稳啊。”


    他代表了文官体系和务实派的想法,主张暂缓军事扩张,优先巩固内政。


    铁横则立刻反驳:“墨长史此言差矣,如今我军大胜,士气正旺。朝廷新败,丧师失地,人心惶惶,正是渡河南下,直捣黄龙,一举推翻赵铎的最好时机。


    岂能给他喘息之机?若等其缓过气来,重整旗鼓,岂不更难打?”


    他代表了军中激进派的想法,渴望一鼓作气,完成统一大业。


    赵小七经过独守南线的磨练,思考更为周全:“末将以为,墨长史与铁将军所言皆有道理。朝廷确已元气大伤,但我军连续作战,将士疲惫,新附之地未稳,亦是实情。


    冒然渡河,风险不小。或可暂缓大规模南下,但需加强对黄河沿岸的控制,不断派小股精锐过河袭扰,破坏其恢复,同时加紧练兵造船,待时机完全成熟,再行雷霆一击。”


    周大彪也从凉州传来书信,表示河西之地胡汉杂处,旧势力盘根错节,虽已平定,但维稳压力巨大,急需政策和资源倾斜,短期内无法提供太多支持。


    张墨静静地听着众人的争论,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他深知,双方都有道理。统一天下是他的目标,但绝不能操之过急,重蹈历史上那些因扩张过快而迅速崩溃的王朝覆辙。


    “诸位所言,皆有道理。”张墨最终开口,一锤定音:“现阶段,我北疆首要之务,乃是消化胜利,巩固根基。”


    “墨长史,由你总揽,制定《新政纲要》,迅速向新得六州派遣官员,推广北疆律法,清丈田亩,减免赋税,鼓励农耕商贸,兴修水利道路。所需钱粮人才,优先保障。”


    “铁横,南下之事,暂缓。但练兵不可懈怠。命你统筹各军,进行轮替休整和操练,尤其要熟悉水战,打造更多战船,演练渡河战术。对岸的袭扰,由你负责。”


    “末将明白。”铁横虽略有不甘,但也知这是稳妥之策。


    “赵小七,涿、易二州,地处最前沿,防务重中之重。命你为南线都督,总揽二州军政,加固黄河防线,要让朝廷军不敢北望。”


    “末将定不辱命。”


    “罗老虎、影牙。”


    “属下在。”


    “对内,严密监控新附之地,防止旧势力反扑或朝廷细作渗透。对外,加强对朝廷、南方各藩镇乃至江湖动向的侦查。


    我要知道赵铎每天都在干什么,南方那些节度使又在打什么算盘。”


    “是。”


    战略方向确定,北疆这台庞大的机器再次高效运转起来,只是重心从对外扩张暂时转向了对内整合与巩固。


    新政在北疆强大的行政力量推动下,迅速在新得的六州之地铺开。


    在河西凉、夏、绥、沙四州,政策侧重于“稳”。周大彪坐镇凉州,一方面继续清剿小股残匪和马贼,另一方面大力推行“梵天圣主”信仰,缓和胡汉矛盾。


    北疆派来的官员们带着大量的粮食、种子和农具,帮助牧民和农民恢复生产,建立公平的贸易市场,用粮食、布匹、茶叶交换当地的牛羊马匹和皮毛。


    虽然旧有贵族和部落首领的权力被削弱,但大多数人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抵抗情绪逐渐平息。


    在涿州、易州,政策则侧重于“抚”。


    这两州本是中原故土,北疆官员到来后,首先便是大规模的赈济灾民,减免数年赋税,并组织百姓修复战争创伤的家园,发放农具耕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