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权臣

作品:《世子偏要折金枝

    李翊珩如遭雷击。


    他死死地盯着那个气度从容、眼神清明的兄长,脸上血色尽褪,手指颤抖地指着他,声音里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惊骇。


    “你……你,这么多年,你是在装傻?!”


    李承璟唇角勾起一抹冰冷的笑意。


    “我若不傻,你们怎么心安理得地去争抢,那个本不属于你们的位置?”


    李翊珩的脸上一阵青一阵白。


    “原来你和卫家一直都在算计我们?”


    听到他提起卫家,李承璟眼里闪过一丝恨意。


    “我们算计?我们不过是为了自保!你们将我母后逼死,污蔑我外祖勾结叛国,这一桩桩,一件件,本宫总要跟你们算清!”


    大皇子转过身,面向文武百官。


    “四皇子勾结京营,逼宫谋反,新帝生死不明,本宫暂代皇位,众卿可有异议?”


    卫揽舟手按剑柄,目光如鹰隼般锐利,缓缓扫过殿下众人。


    他身后的黑煞军将士们,甲胄森然,煞气冲天,手中的长戟闪烁着冰冷的寒光,好像随时都能将这殿上之人尽数斩于戟下。


    这哪里是询问,分明是最后通牒。


    一阵沉默。


    终于,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臣颤颤巍巍地走了出来,此人正是三朝元老,张淳,张太师。


    他躬身一拜,声音嘶哑。


    “按照祖制,大皇子理应继承大统!”


    张太师话音,如同巨石投湖,激起千层浪。


    文武百官齐刷刷地跪向了李承璟。


    “臣等,附议!”


    “臣等,参见新君!”


    李翊珩踉跄一步,扶住身侧冰冷的龙椅扶手,指尖因用力而泛白。


    “你们……你们这群乱臣贼子!”


    他的声音嘶哑,带着一丝绝望的颤抖。


    “朕才是天命所归!”


    然而,无人应答。


    “把他拿下。”卫揽舟眼皮一抬,随意说道。


    殿外的士兵闻声而入,甲胄碰撞发出冰冷的铿锵声,毫不留情地架住了李翊珩的胳膊。


    “放开朕!朕才是皇帝!”


    李翊珩疯狂挣扎,发髻散乱,龙袍歪斜,状若疯魔。


    他被一路从御座前拖向殿外。


    咒骂声越来越远,直至被厚重的殿门彻底隔绝。


    不过弹指一挥间,大梁国已经换了三个皇帝。


    半数的大臣一脸茫然地退出了金銮殿。


    殿内只剩下卫揽舟和新帝二人。


    李承璟走到龙椅前,他没有立刻坐下,只是伸手,指尖缓缓拂过那冰冷刺骨的鎏金扶手。


    “揽舟,如果外祖父他们还活着,我宁愿一辈子装傻。”


    卫揽舟静立在他身后数步之遥,眼神晦暗不明。


    李承璟登基之后,万事待兴。


    两人几乎被如山的政务淹没,每日忙得焦头烂额。


    御书房内,烛火通明。


    李承璟揉了揉发胀的眉心,将手中的奏折重重掷在案上,发出一声闷响。


    “既明,你看看这些。”


    他的声音里满是疲惫。


    “一个个都在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可国库空虚,民生凋敝,这些事无一人提及!”


    卫揽舟垂眸,神色平静地捡起奏折,一目十行。


    “陛下,这不奇怪。”


    李承璟冷笑一声,“是啊,不奇怪。当日若非你的黑煞军陈兵城外,若非张太师第一个站出来,他们现在跪的是谁,还未可知。”


    他起身,踱到窗边,看着窗外沉沉的夜色。


    “这群老狐狸,阳奉阴违,都在等着看朕的笑话,李明霄昏聩,李翊珩暴虐。”


    “如今各地灾祸频发,百姓流离失所,哀声载道,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卫揽舟将奏折放回案上,声音沉稳如山。


    “安抚民心为要,不如大赦天下,减免赋税,让百姓看到朝廷的诚意,先稳住根基。”


    李承璟叹了口气,转身走回案前。


    “这个朕何尝不知?可如今朕在朝中,耳目闭塞,亲信寥寥,推行任何新政都举步维艰。”


    他目光灼灼地看向卫揽舟,“当务之急,是给你一个名正言顺的职位,让你尽快入朝,帮朕稳住这朝堂。”


    卫揽舟拱手,并未推辞。


    “万死不辞。”


    李承璟眼中闪过一丝暖意,随即又变得锐利起来。


    “对了,当年镇国公府被污蔑一案,查得如何了?”


    卫揽舟的眸色瞬间沉了下去。


    “我从前兵部尚书陈显府中,寻到了一本密账。顺着账本的线索,查实他当年不仅贪墨军饷,更是与大洲国暗中勾结,伪造镇国公府通敌的罪证。”


    “卫家的这笔血账,朕要一笔一笔的和他们算清楚。”


    李承璟坐下,亲自展开一卷明黄的圣旨,提起朱笔。


    “你想要个什么职位?从文,还是从武?”


    卫揽舟沉思片刻:“陛下,如今朝中武将,多为黑煞军所折服,陛下振臂一呼,便可统帅。”


    “相较之下,文臣迂腐,盘根错节,更难归心。”


    “愿为陛下解忧,入文臣之列。”


    李承璟闻言,不再犹豫,饱蘸浓墨,笔走龙蛇。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镇国公府世子卫揽舟,文武兼备,忠勇无双,特封为当朝宰相,总领百官,辅佐朕躬。并恢复其镇国公爵位,钦此。”


    一笔落定,便是君臣同心,共定乾坤。


    此时,一辆朴素的马车,缓缓停在了永安侯府的侧门。


    赵栖凰掀开车帘,看着眼前熟悉又陌生的府邸。


    朱漆的大门掉落一扇,门口的石狮子上布满了裂纹,连书写着“永安侯府”四个大字的匾额都已经摇摇欲坠。


    破败不堪。


    她提着裙摆,一步步走进去,院内杂草丛生,廊柱倾颓。


    那景象,竟像极了当年,镇国公府被抄家后的模样。


    满目疮痍,一片死寂。


    “呦,这不是我们的锦绣郡主吗?”


    一道带着几分刻意讥讽的女声,划破了这院中的死寂。


    赵栖凰缓缓侧过身,循声望去。


    只见一个身着华贵紫色罗裙,珠光宝气的女子,正被一群丫鬟小厮簇拥着,众星捧月般走了过来。


    来人是张太师的孙女,张灵歌。


    赵栖凰的记忆里,这张灵歌从前见到她,总是左一句“郡主姐姐”,右一句“郡主姐姐”,一副亲昵恭敬的模样。


    可今日,她脸上那毫不掩饰的幸灾乐祸,比这院中的衰败景象还要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