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作品:《我在大明开超市

    他的目光下意识地扫过自己铺子左右的两家邻居——一家是卖些粗布麻衣的铺子,生意冷清;另一家则是卖些廉价首饰的银楼,门可罗雀。


    不能离得太远,他心里盘算着。


    这前店后院,生活与生意融为一体的格局,他极为满意。


    若是有个什么风吹草动,他从后院一步就能跨到前堂,这种掌控感至关重要。


    更何况,小一小二这两个半大小子,身子骨抽条得厉害,再过一两年,总不能还挤在一间屋里。


    于成也需要一间清净的书房来处理日益繁杂的事务。


    仓储、待客、居住……每一处都已是捉襟见肘,再不扩张,这大明超市的潜力,就要被这小小的铺面给生生憋死!


    李元其正盘算着如何跟邻居开口,一阵环佩叮当的清脆声响伴随着少女的娇笑,打断了他的思绪。


    “李大掌柜,你这是从哪儿寻来的俊俏书生?瞧瞧这架势,半条南市街的女儿心,都要被他勾了去!”


    只见朱英娆携着妹妹朱英瑶,俏生生地立在门口。


    她手里的团扇合上,美目流转,带着三分戏谑七分调侃,望向店内。


    此刻的店里,正是一派莺声燕语。


    于成被三四位衣着华贵的夫人小姐围在中央,他那张温润如玉的脸庞早就被这些大胆的女子调戏的通红,手里拿着一块新出的徐字香皂,嘴唇翕动,正结结巴巴地介绍着功用,那副窘迫又认真的模样,更是惹得众女掩嘴轻笑,香风阵阵。


    李元其双手抱胸,倚在柜台边,嘴角的笑意不减:“宁国公主说笑了,这位是新来的管事于成。我这铺子迎来送往,总得有个知书达理的人撑场面。至于招不招蜂引蝶嘛……”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那些明显因为于成而多停留了半个时辰的贵妇,话锋一转,声音里透着商人的精明:“不过能让生意好上三分,也算是他的本事。”


    朱英娆笑出了声来,她自然听得出李元其话里的务实。


    这人,永远都是这般有趣,半分亏也不肯吃。


    几日后,城郊。


    李元其一袭青衫,立于田埂之上,皇商的身份文书被他压在袖中,并未轻易示人。


    他面前,是村子的老村长,以及身后十几个眼神里充满了警惕与怀疑的庄稼汉。


    “诸位乡亲,李某的意思很简单。”李元其的声音沉稳而清晰,“我愿以高于市价一成的价格,长期收购各位地里种出的所有应季蔬菜。只要菜品新鲜,有多少,我要多少。”


    话音落地,人群中却是一片死寂,落针可闻。


    半晌,一个黑瘦的汉子才瓮声瓮气地开了口:“这位掌柜,俺们读书少,你别骗俺们。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事?莫不是想先给点甜头,把俺们的地都诓了去?”


    “是啊!以前也有城里的商人这么说,结果收了菜,银子拖着不给,最后人影都找不着了!”


    听着此起彼伏的争论声音,李元其也清楚,对于这些人来说,文书是靠不住的。


    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汉子,怕的不是官,而是那些打着官府旗号的胥吏和奸商。


    信任,是这个时代最昂贵的奢侈品。


    他没有再多费口舌,而是直接转向了老村长,目光灼灼:“村长,小子明白大家的顾虑。这样,我不与家家户户立契,我只与你,与整个村子立契!”


    他从怀中取出一份早已拟好的契约,条款清晰,权责分明。


    “每三日,我会将所需清单交予你。由你来统筹,村里按单备货,统一送到我铺中。货到,当场点清,银货两讫,绝不拖欠!”他的声音斩钉截铁,“我以我大明超市的招牌,以我李元其的人头作保!”


    老村长浑浊的眼睛变得明朗,这种方式,将风险与利益都集中在了村子这个集体上,由他这个村长做中人,确实比各家各户单打独斗要稳妥得多。


    他沉吟半晌,终于重重地点了点头。


    在村长看来,这个毛头小子是有点本事的。


    当天,李元其便带回了满满两大车的青菜。


    那些刚从地里摘下的黄瓜和小青菜,还沾着清晨的露水,颜色极其鲜艳清脆。


    晚饭时分,后院的小桌上,一盘清炒时蔬绿得耀眼。


    朱英娆夹了一筷子,入口只觉一股清甜爽脆,远非寻常菜市买来的可比。


    她好奇心起:“李元其,你这菜如此新鲜,何不自己在城郊寻块地,自己种?岂不是更省事?”


    “公主殿下,这你就有所不知了。”李元其咽下嘴里的米饭,解释起来,“其一,我没有那么大的地方,其二,种地是门大学问,我一个商贾,哪有那本事和精力去伺候庄稼?专业的事,就该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他话锋一转,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规划:“不过,地方不够大这个问题,倒是很快就能解决了。我正打算,将左右两家铺子盘下来,打通了,重新规划一番。”


    “哇!那不是要变得好大?”一旁正偷偷喂悟空吃花生米的朱英瑶闻言,惊讶地睁大了眼睛。对她而言,生意上的事太过复杂,远不如眼前的泼猴来得有趣。


    饭后,夜色渐浓。


    后院的灯火下,于成正襟危坐,小一小二分坐两侧,一人一方小几,正埋头苦练新学的字。


    于成的声音温润而平和,将文章里的句子,揉碎了,用最浅白的话语讲解出来,引经据典,却又生动有趣。


    “故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并非是说君子不爱财,而是君子取之有道,行事以义为先。你们日后经商,亦当如此,心存一杆秤,方能行得稳,走得远。”


    原本在一旁百无聊赖的朱英瑶,不知不觉间竟也凑了过去,听得入了迷。


    待于成讲完一段,她才忍不住拍手赞叹:“于先生,你讲得可真好!比国子监那些老夫子讲得明白多了!他们讲的东西,又干又涩,听得人直打瞌睡。要是他们都像你这么讲,我……我或许也能多读几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