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7章 皇帝斥问储君

作品:《今天也在努力当人,嗷!

    血溅沙场马革裹尸,这是属于从戎之辈的荣耀。将士当然可以死,但不能死的这般憋屈窝囊!


    这让曾经当过主将的皇帝,无法容忍。


    一封又一封本该藏在阴暗角落里的信件,就这么被沉默的摊在了青天白日之下。


    满朝文武都屏住了呼吸,大气都不敢喘。有很多人都感觉到了那把名曰皇权的利刃,似乎隐隐的又悬在了大殿上空。


    “好大的胆子!”


    匣子里最后那封信,终于被皇帝愤怒的拍在了御案上,震得整个大殿似乎都抖了三抖。


    所有人更加谨慎小心,竖着耳朵静听来自君王的愤怒咆哮。


    “竟敢做出此等坏我江山社稷之事!便是天能容你们,朕也断不能容!”


    皇帝并没有点名道姓,只是那冰冷的目光看过来时却不似凡人,倒如天上仙神一般冷漠无情。把一些心怀鬼胎之辈,给吓得胆战心惊。


    “三司何在?”


    “臣等在!”


    早早有先见之明先跪为敬的刑部尚书与大理寺卿及御史中丞,同时恭声应君王。


    皇帝大手一挥,洒下旨意。


    “去,按信上名单拿人。不管真假都先将他们拿下,再一一审问。


    把告状之人也一同拿入狱中,其中的来龙去脉,你们必须给朕好好审问清楚。


    这次若是不能追根究底,尔等便提头来见!”


    “父皇息怒!”


    心性仁厚的太子一看皇帝是要准备动真格的了,他急得上前一步便要谏言。


    “父皇,不宜牵连太多…”


    “太子!”


    皇帝直接打断他的话。


    “退朝之后你留下。”


    “……是。”


    在皇帝手底下当了这么多年的太子,该怎么得体应对,储君心中还算有分寸。所以他并没有坚持说什么,只是皱着眉头退回了该站的位置。


    等确定无人出来阻拦之后,三司大员才一脸凝重的叩首领命。


    “臣等遵旨!”


    皇帝下了明旨要彻查,有的人喜有的人忧,而归云侯和宋从坡等人却是喜忧参半。


    他们喜的是皇帝愿意下令查清楚,那颗悬着的石头也算稍稍落了地。他们忧的是害怕三司查不清楚,或者说查到最后皇帝还愿不愿意让三司查清楚?


    毕竟后头确实牵连甚广。


    一切,皆是未知之数。


    可不管怎么说,今天这御状也算没白告。宋从坡被人压下去的时候,还又怕又兴奋的给自家孩子狂使眼色。


    别慌呀臭小子,万一老子这回不小心嘎在京城了。那咱们老宋家后面的戏,还得指着你接着往下唱呢!


    宋易行看懂了族长临走时忐忑眼神中的决绝,那是把家族托付给了自己的意思。心头突然一阵闷痛,他害怕会辜负族长这份沉重的信任。


    攥紧的右拳,悄悄的爬上了一只雪白雪白的小肉爪爪。


    “兄长别怕,有我在呢。


    我会好好保护你的,嗷?


    你别抖了。”


    虎老大真的好无奈呀。


    她这聪明的弱鸡兄长什么都好,就是胆子太小了。感觉每天都在怕两样东西,这也怕,那也怕。


    唉,真是个小可怜。


    “嗯。”


    宋易行从这只小小的手上努力汲取勇气,让自己尽快冷静下来,思考下一步应对之策。


    今天的早朝可真难熬啊,好不容易挺到了大总管高声唱诺退朝。那些明哲保身的胆小官员们,赶紧拎着自己头也不回的窜出了皇帝的目光关怀之处。


    勤政殿。


    只有皇帝和太子。


    父子二人皆满面肃穆之色,从来孝顺的太子竟然难得的跟皇帝顶上了。


    “父皇,儿臣不是说不查,只是觉得不该如此大动干戈的查。


    毕竟这只是那些告状者的一面之词,谁能断定是真是假?


    便是退一万步来说,孟兴舟他所告为真。可这毕竟也已经是将近三十年前的旧案了,怎么可能查得清楚?


    您如此兴师动众的拿人下狱,若是最后找不到确切证据,弄了个虎头蛇尾该如何是好啊?这对您的名声实在是有碍的。


    父皇,儿臣恳请您三思!”


    “朕的名声?”


    老皇帝神色未明的看着太子。


    “朕有什么名声?太子你是指朕脑袋上那杀人如麻,六亲不认的名声吗?”


    “儿臣不敢!”


    太子心神一紧,立刻行礼赔罪。


    “儿臣从不认为父皇有恶名。


    当初您是有魄力,乱世用重典。


    可如今天下还算太平,您又已经当了多年的明君仁君,不论在朝在野名声都极好。


    儿臣觉得,以理治国乃仁政也…”


    “闭嘴!”


    这就是皇帝和储君多年来最大的分歧所在,皇帝注视着储君,眸中深思复杂的令人心惊。


    不可否认太子是个还算孝顺的儿子,可太子实在不算是个优秀的好太子。


    “以仁示人,那是仁给别人看的。可以被记录在史书上,却绝对不可以真的拿来治国。


    古人说义不掌财,慈不掌兵。


    同理,一个能称得上明君的好皇帝,绝对不可能是一个仁慈又愚孝的人。这种性格上的致命缺陷,是能轻易被人抓住利用的把柄。


    太子,你懂吗?”


    “儿臣没有!”


    太子矢口否认,只是看见皇帝一脸了然的目光后,他略有些狼狈的低垂下眼睛。


    “儿臣,只是觉得母后活的不容易。我作为她的嫡长子,多孝顺一些也是应该的。”


    “呵,后宫之主一国之母,她活的不容易?那还要如何才能算活的容易呢?


    朕把皇帝的位置让给她老高家,以后你那活的不容易的母后,是不是就能活的很容易了?


    不过朕要提醒你一下啊周昶,若是真到了改朝换姓的那一日。


    你那个活的不容易的母后能否活的容易,朕不能断言。但是你这个前朝太子一定会死的很容易,却是朕能断定的事情。


    要不信的话,你试试?”


    “儿臣不敢,父皇息怒!”


    太子立马跪下磕头请罪,后背已经窜出了一层冷汗。


    “所以你看,朕的名声好吗?”


    皇帝的脸色更古怪了,甚至于嘴角边都挂出了一抹讥讽的冷笑。


    “朕出身即嫡长,却背着克死生母的名声长大。朕当了二十来年名正言顺的储君,最后却在父皇死后手刃了无数叔伯兄弟,才能踩着尸骨夺来皇位。


    朕年轻时候的名声,已经到了能止小儿夜啼的地步。你现在跟朕说,朕的名声极好?应该不惜一切维护住这个所谓的好名声,哪怕是让那些无辜将士含冤九泉。


    太子,你是这个意思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