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喜宴的规模空前大

作品:《四合院之全新人生,谁也别来惹我

    宴席前一天,何雨柱把所有人都召集到一起,开了个简短的会议。


    “明天是李主任岳父的八十大寿,来的都是贵客,咱们不能出半点差错。”他的目光扫过每个人的脸,“王杰,冷盘一定要在开席前半小时摆好,不能早也不能晚;马华,热菜的火候要掐准,尤其是鲥鱼,多一秒就老了;耀武,你盯紧上菜的节奏,别让客人等;子明,你跟着我,把我做的每道菜都记下来。”


    徒弟们纷纷点头,何子明也郑重地“嗯”了一声。


    李怀德岳父的八十大寿喜宴,在四九城掀起了一阵不小的风浪。


    二十桌的规模,在那个物资尚不充裕的年代,堪称空前盛大。


    消息一传开,街坊邻里议论纷纷,有人咂舌感叹李家的排场,更多人则是冲着"何雨柱亲自掌勺"这句话,暗暗盘算着如何托关系弄张请帖。


    毕竟,能让这位名厨带着全套班子出马的宴席,可不是寻常人能尝到的。


    天还没亮透,李怀德岳父的小院就亮起了灯。


    凌晨四点,何雨柱就带着人到了后厨。


    灶台的火已经生起来了,锅里烧着水,蒸笼里冒着热气。


    何雨柱系上围裙,亲自上手做第一道主菜——佛跳墙。


    这道菜工序复杂,需要将鲍鱼、海参、鱼唇、蹄筋等十几种食材层层码放在陶罐中,加入高汤慢火煨制。


    何雨柱的手法娴熟,每一步都精准到位,徒弟们围在旁边,目不转睛地看着。


    何雨柱系上那条用了十年的藏青色围裙,手指抚过微微发亮的铜锅边沿,转头对正在磨刀的何子明道:"今儿个可不比厂里食堂,李处长把祖传的黄花梨八仙桌都搬出来了,咱们得对得起这份信任。"


    儿子手上动作没停,只轻轻"嗯"了一声,但绷紧的肩线泄露了紧张。


    大徒弟王杰扛着两筐冬笋进门,呵出的白气糊了满脸:"师父,按您吩咐的,专挑的雁栖湖冬笋尖儿,剥开能照见人影!"


    后厨里渐渐热闹起来。二徒弟马华蹲在墙角择菜,指尖翻飞间,芹菜叶子堆成座翠绿的小山。


    三徒弟余耀武正给雕花模具消毒,木槌敲在青萝卜上的脆响,像段欢快的开场锣鼓。


    何雨柱站在灶台前闭了闭眼,十几年前跟着蜀香楼老师傅学艺的光景忽然闪过——那时老师傅说:"宴席如戏台,头道热菜就是亮相的碰头彩。"


    上午十点,客人陆续到场。


    李怀德穿着一身崭新的中山装,站在门口迎接宾客。


    他的岳父坐在主位上,满头银发,精神矍铄。


    何雨柱从厨房的小窗往外瞥了一眼,看到李怀德正笑容满面地和客人寒暄,心里稍稍松了口气。


    他知道,今天的主角不仅是那位寿星,更是李怀德自己——这场宴席,是李怀德展示自己实力和人脉的舞台。


    吉时将至,前院传来喧闹声。


    李怀德穿着崭新的藏蓝中山装,正搀着白发如银的岳父接受贺喜。


    忽然有小孩惊叫:"快看!"


    只见八个扎红绸的壮汉抬着道巨型拼盘进来,龙须菜扎成的松鹤在冬瓜雕的云海里振翅欲飞,鹤喙衔着的枸杞竟还冒着热气。


    宾客们轰然叫好,却见何雨柱带着徒弟们从回廊转出,每人托着个锃亮的铜锅,锅底炭火将他们的脸庞映得通红。


    "芙蓉鸡片——"随着王杰的唱名声,雪白瓷盘里嫩黄鸡片如花瓣舒展,底下藏着用鸡汤煨透的银耳,颤巍巍像兜着露珠。


    马华捧上的葱烧海参还发着"滋滋"声响,浓油赤酱间,青玉般的葱段排成北斗七星。


    最绝的是何子明负责的九转大肠,琥珀色的肠段叠成宝塔,顶端缀着用樱桃雕的寿桃,老爷子夹起时,整桌人都听见了酥皮碎裂的"咔嚓"声。


    宴席进行到一半时,李怀德特意来到后厨,拍了拍何雨柱的肩膀。“老何,今天的菜很不错,客人们都很满意。”


    他的脸上带着难得的笑容。何雨柱擦了擦额头的汗,谦虚地说:“李厂长过奖了,这都是应该的。”


    李怀德点点头,又看了一眼忙碌的徒弟们,意味深长地说:“你带的人也不错,好好干,以后还有更多机会。”


    酒过三巡,后厨突然传出惊呼。


    原来备着的四喜丸子差了两桌的量,定是哪个帮厨记错了人头。


    余耀武急得直搓围裙:"现剁肉馅来不及了啊!"


    何雨柱却抄起剩下的五花肉,"噔噔噔"剁起来,刀影快得拉出银光。


    转眼间,案板上多了堆粉白相间的肉茸,他抓把马蹄碎拌进去,反手将肉团拍进冰水浸过的模具。


    当金黄油亮的丸子浇着芡汁上桌时,谁都没发现这道救场的菜,反倒让李怀德连要了三回。


    宴席尾声,何雨柱正在调醒酒汤,忽觉衣角被拽。


    扭头见个穿红棉袄的小丫头仰着脸:"何叔,我奶奶说您做的松鼠桂鱼会摇尾巴,真的吗?"他蹲下身,从兜里摸出个萝卜雕的小兔子:"告诉你奶奶,下回单独给她演这出戏。"


    话音未落,李怀德端着酒杯进来,身后跟着几位穿呢子大衣的干部模样人物。


    "老何啊,轻工局的同志都想见见你。"李怀德脸颊泛着酒晕,却把声音压得极低:"听说你以后想要办酒楼?政策就要松动了..."


    何雨柱擦手的动作顿了顿,毛巾掠过围裙上那块洗得发白的补丁——那是当年在食堂被热油烫穿时,妻子用枕套布缝的。


    他忽然想起早晨抬冬笋进院,看见墙角野菊花开得正旺,金黄的花瓣上还凝着霜花。


    这是寓意着好兆头啊!


    宴会结束后。


    "何师傅,老爷子说想见见您。"李怀德的秘书来厨房传话。


    何雨柱整理了下衣冠,跟着去了正厅。


    只见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坐在主位上,周围围满了前来祝寿的宾客。


    "老爷子,这位就是负责今天寿宴的何雨柱师傅,现在是咱们厂后勤部的副科长。"李怀德介绍道。


    老人和蔼地笑了笑:"今天的菜做得很好,尤其是那道''寿比南山'',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母亲做的味道。"


    何雨柱谦虚地说:"您过奖了,能为您祝寿是我的荣幸。"老人点点头:"怀德常提起你,说你是个踏实能干的人。好好干,前途无量啊。"


    这番话说得何雨柱心头一热,他知道,这是对他最大的肯定。


    寿宴结束后,李怀德特意留下何雨柱,递给他一个厚厚的红包:"柱子,今天辛苦你了。老爷子很高兴,我也很有面子。"


    何雨柱推辞不过,只好收下。


    回家的路上,他摸着鼓鼓的红包,想起这几年的经历,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