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准备宣传广告贴
作品:《资本家老太重生后,举报全家下乡》 微风轻吹,河面波光粼粼。
沈青燕走在谢引风身侧,目光看着河面。
“我听广播了。”谢引风突然开口。
沈青燕点点头,“嗯,杨主任帮的忙,本来不想打扰到大家的,但是被建议后,我觉得这样也好,毕竟我不能时常外出,但这农场那么多人,那么多村子,要是能帮忙看着点,没准真能找到我的孩子呢。”
谢引风理解的点点头,“嗯,你这样做是对的。”
这红星农场不只是知青点这个范围,上面部队,还有下游这些村庄,都属于红星农场的范围,上上下下那么宽敞,那么多人,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自然是没错的。
“对了,我还想去镇上县城贴点东西。”沈青燕说道。
“贴什么?”谢引风疑惑。
“就是把孩子的特征需要,写在一张纸上,然后贴在显眼的墙上。”
这是她中午吃饭后想的,就像几十年后的时代,街上派传单,贴广告一个道理。
现在对这些东西,并没有什么约束,她去派了贴了,没准还真有用。
她想过登报的,但是登报的话,宣传面积虽然广,但是却只是对城里买报纸的人家有用。
农村家庭的人,未必买得起报纸,更不会看报纸,找寻的效果会没那么明显。
谢引风听她这么说,倒是觉得有道理。
“我觉得这个可以,你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我可以帮你……”
“不用。”沈青燕朝他笑道:“这事情我能办好。”
这事情她还没想好怎么安排,所以谢引风说的帮忙,她拒绝了。
谢引风跟她不一样,要忙的事情很多。
两人聊了会,谢引风就要准备回去。
“三哥,等一下。”沈青燕叫住了他。
她快步上前,“你跟我去一下知青点,我给你拿壶水。”
“水?”
“嗯,就是之前给你喝的那个泉水啊,味道好,我知道你喜欢的,我给你留了瓶。”
谢引风本想说不用了,但沈青燕已经往回走,他只好也跟上。
来到知青点院门口,谢引风没进去。
知青点的女同志们,一个个都看着院门口站着的男人,高大笔直,那一身的浩然正气,都不敢多看一眼,但又忍不住一直想看。
“谁呀?”张倩倩在屋里,看不清楚外头,好奇问赵丽。
赵丽摇摇头,看沈青燕进来,才问道:“燕姐,外面的人,是谁呀?好像是部队的?”
沈青燕直接回了句,“我哥哥,当兵的,在上面的部队,我给他拿点水。”
赵丽“哦”了声,朝张倩倩看去。
倒是张倩倩问道:“不是亲生的哥哥吧?”
沈青燕拿着水壶的手一顿,回头看她,笑道:“怎么,想八卦什么?”
张倩倩努努嘴,“好奇呗。”
沈青燕没回答,快步往外走去。
但她的举动很明显,这不是亲哥。
至于是什么哥哥,他们也不知道,反正关系看着不错。
沈青燕将水壶递给谢引风,“这水你拿回去喝吧。”
谢引风接过,却有些迟疑,“你不用水壶了?”
沈青燕笑着看他,“放心,我有两个水壶,等你喝完了,我有空再去拿回来,你先拿去喝吧,这水好喝,一般人我还不给呢。”
谢引风点点头,“那行,那我有空给你送回来也行。”
“嗯,下次你可以拿个水壶放我这里,我给你打水。”
谢引风觉得这样其实是挺麻烦的,但沈青燕这么说,他还是点头答应,“好。”
——
等谢引风离去后,沈青燕再次回到宿舍,一个个都八卦的跑过来。
“那人是什么哥哥啊?”赵丽好奇。
张瑶在一旁睁大眼睛看着。
小姑娘正是青春旺盛的时候,脑子里旖旎东西不少,沈青燕知道,他们肯定想岔了。
她解释道:“小时候在一个大院长大的哥哥,后来他们家搬走了,我也搬回老宅去,见面就少了,也是凑巧都在一个农场,所以来往多一些。”
她说了点自己和谢引风的事情,也不是什么秘密的事,就是双方家庭有交集有来往,她和谢引风小时候也经常玩一块的。
赵丽点点头,“怪不得呢,我说你刚来农场也没多久,还认识那么多人。这倒是凑巧的很呢。”
沈青燕笑笑,“嗯,挺凑巧的。”
“那……你这哥哥,结婚了么?”赵丽冒着星星眼看着沈青燕。
军人是个让人敬佩的职业,他们这些青春年少的姑娘,最崇拜就是军人了。
沈青燕摇头,“还没呢。”
“真的凑巧么?”正这时,张倩倩突然嘀咕了句。
沈青燕没听清,问道:“你说什么?”
张倩倩怕自己说话得罪人,摇摇头,应道:“没事,没说什么。”
可赵丽却听到了,说了句,“倩倩说,这真的是凑巧么?”
她说完,眼睛看向张倩倩,张倩倩却一脸尴尬的看着众人。
生怕沈青燕误会她话里带刺,张倩倩赶忙解释,“我没别的意思,只是刚好都凑巧,觉得太巧合了。而且,而且……你说你这个哥哥也没结婚。”
沈青燕大概明白她的意思,意思就是谢引风没结婚,会不会是因为她?
这个可能,沈青燕从没想过。
所以她立马回了句,“就是凑巧的,我们以前来往不多,他在别处工作,一年都难以见一次。”
张倩倩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也看出沈青燕听懂了,点点头,“嗯,我就胡乱说说的,你别往心里去。”
小橙和赵丽没听懂,倒是张瑶和于凤没吱声,听懂了张倩倩的意思。
这事大家都没再说,毕竟都知道沈青燕现在的首要事情是找到孩子。
晚上从地里回来,沈青燕就决定好,第二天请假去弄一些“传单广告”,好贴在大街小巷去。
“我陪你去吧!”于凤朝沈青燕说道。
沈青燕却摇头,“不用,你忙你的。”
一天工分就是不少钱,于凤家条件不好,现在她要多攒钱,等以后知青回城的时候,她才有能力回去生存。
农村,接纳不了太久他们,也就七八年这样。
想到以后知青大批量的回城,很多知青年轻人没有工作又要生活,除去了一些考上大学或者有工作的,大部分人就成了游手好闲的人。
于是,在那经济快速发展的几年,出现了很多偷盗抢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