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那个男人,是三哥?
作品:《资本家老太重生后,举报全家下乡》 过了几天,果然如谢引风说的那样,队里传来封山的消息。
“怎么会突然封山?”沈青燕疑惑。
于凤想到江原跟自己说的情况,说道:“里头好像是发现东西,所以需要围起来。”
沈青燕想到有些地方有矿产,或者做什么秘密研究,会将四周围都封起来,既然是部队的事,那就跟这些有关了。
她点点头,“那也好。”
树枝有谢引风,也不用自己去搬回来了。
天冷了,山里的秋柿子慢慢红了。
这天,沈青燕刚回去准备做饭,谢引风已经在她院前。
除了他之外,还有一大堆晒干的树枝。
看那堆放的树枝,已经远超之前沈青燕砍的量。
“你这是……后面又给我砍了不少树?”沈青燕惊讶问道。
谢引风“嗯”了声,又补充了句,“山里要弄东西,有一片正好树林正好要祛除,就给你砍来了。”
“这么多?那你搬了一天了呀!”
沈青燕看那么多柴禾,哪怕谢引风力气大,可这么多木柴也是不好搬动啊!
不过沈青燕倒是想岔了。
谢引风笑道:“我没那么快!”
“那你……”
“有车,搬上车,然后运过来的,不辛苦的。”
原来,那边的山还专门开了一条路,正好车子可以停在下方,谢引风将木柴都搬到车上去,然后送到沈青燕院门口,前后主要是装和卸的工夫。
当然,哪怕是这样,也是不容易的。
沈青燕感激道:“三哥,那真是太谢谢你了,这么多木柴,我能烧到明年呢。”
谢引风:“跟我不用客气。”
她指了指屋檐下,“对了,那里给你摘了点野柿子,有些已经熟透了,可以吃,但别饿肚子吃,对胃不好。”
沈青燕顺着他指着的方向,篮子里隐约能看到红彤彤的柿子。
“这么多?”沈青燕意外。
“野柿子树都要砍掉,还有很多木柴,运回队里了,留下的这些柿子,熟的你就直接吃,不熟的,放几天也差不多了。”
“好,那真是太感谢你了。”
想到谢引风搬来那么多柴禾,而且大部分都是谢引风帮忙砍伐的,自己算是欠了他一个大人情了。
她问道:“你有空吗?今天中午在这里吃饭?我请你吃饭?”
谢引风却摆手,“不了,队里还有事,跟你说一声,我就回去。”
“很急吗?”
谢引风犹豫片刻,回了句,“嗯,有点急,我就先走了!”
见谢引风坚持,沈青燕也不好再挽留。
她把人送到知青点坡下,两个孩子正手拉着手回来。
看见谢引风,孩子们乖乖喊一句,“谢叔叔好!”
倒是杨主任正好过来,笑着说道:“什么叔叔啊,不该叫伯伯吗?”
沈青燕被这么一提醒,才想起来,孩子们从始至终,一直叫谢引风叔叔,并没有因为他们两人年纪的高低而改口叫伯伯。
谢引风也是一愣。
伯伯?好老的感觉,还是叔叔好听。
沈青燕只好笑着解释:“没事,孩子们叫习惯了,叫叔叔还好听点!”
杨主任想想,觉得也是,“那也对,叔叔好听。”
谢引风和杨主任简单打招呼,也没再逗留,先行离开。
杨主任看着他离去的背影,直到沈青燕叫了才回神。
“主任来这里,是有事吧?”
杨主任笑道:“也没什么大事,就是不是有个干活名额,但是要出去外头,一天有一块钱,我打算去问问谁家去呢?”
杨主任看她两个孩子,“你这情况,我想你也不会去,所以就问问知青点的人。”
沈青燕点头,“嗯,我这情况的确不适合去太原,特别是不回家的情况。”
“嗯,所以没准备算上你。”
杨主任说着,目光落在妮妮脸上,还朝沈青燕说了句,“这妮妮长得像你,但怎么看着,和谢首长也有几分像呢?”
沈青燕听到这,笑容微微有些收。
杨主任也知道自己似乎说错话,连忙说道:“你们两个长得像,这妮妮像谢首长也不奇怪的。”
杨主任的话说者无心,但沈青燕并不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言论。
不管是谁,看见妮妮和她,都会说妮妮跟她长的一模一样。
但是,要是这个人见过三哥的话,也会说妮妮像三哥。
如果一个人说就算了,毕竟同一个地方出来的人,面相相似是很正常的事情。
可那么多人说,说的多了,沈青燕也开始怀疑了。
难道,当年的事情,和三哥也有关系?那个男人,是三哥?
这个念头一出,沈青燕连忙打消。
这怎么可能?
三哥当年的确回来参加婚礼了,但是听说很早就退场了,应该不可能是他。
可如果不是,妮妮她……
沈青燕看向妮妮,脑子越这么想,看妮妮的感觉,越觉得像谢引风。
难道真像杨主任说的那样,她和三哥长得像?
可是,他们两个不像啊,五官都不一样,只是整体看是一个地方出来的人而已。
“怎么了?”杨主任见她不说话,疑惑问道。
沈青燕摇头笑笑,“没事。”
嘴上这么说,可沈青燕还是问了那句,“主任,你觉得我家妮妮,真的和谢首长像吗?”
杨主任听她这么说,也有些意外。
思考片刻,她点头说道:“你要说孩子像谁多一些,那肯定是你的,但是别人要是瞧过谢首长,再瞧这孩子,也觉得两人像,不过你们都长的好看,孩子像的也是好看的人而已,你也别放在心上。”
杨主任不知道沈青燕婚姻里的细节情况,自然不敢乱说话,这万一有人造谣沈青燕和谢引风有一腿,生的妮妮,那可就不好了。
她连忙找了个借口,先忙去。
沈青燕心里想着这个事情,想着当年的种种。
虽然这事情看似过了七八年,可对于沈青燕来说,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了。
记忆早就模糊了,只记得结婚时候宾客很多,沈家亲人多,来的人也不多,周家人倒是不多,但能请的都从乡下请来了,还包了个酒店给他们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