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盛世危言

作品:《侯门庶子

    贺重安反复问自己,越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越王的一切,以及贺重安刚刚与越王简单的交谈,在心中反复复盘。


    心中忽然有一段话涌上心头。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贺重安感觉,越王就是这样的人。


    贺重安觉得,以越王的身份地位。以而今的朝廷风气。越王可以活得滋润百倍。


    而今贺重安却感觉,越王活得非常累。


    而且看越王在宫学选拔这一件事情的举措,越王不管因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断,本心,其实还是想为国取才的。


    这样的人,他想看到什么?


    想看到的是真知灼见,忧国忧民之论。


    贺重安心中一动,捏笔写下五个字:“盛世危言论。”


    顷刻间千余已定。略作斟酌,重新抄写一遍,就起身来到越王身边,双手呈上。


    越王一愣,他没有想到贺重安写得这么快。简直是倚马可待。


    拿来一看,本想贺重安急着交差,写不出什么,但只是扫了一眼,就认真起来了。


    这一篇文章写得就是军队战斗力的问题。


    开篇先说大夏武功之盛,不在汉唐之下。再写时移事迁,而今朝廷军队外强中干。


    然后从朝廷兵源体制的种种变化,来论证军中战斗力大不如国初,威震天下的禁军,如果不做改革,将来必然有一场大败。


    云云。


    别的方面贺重安不了解,但这方面贺重安了解得太多了。有太多材料可以用了。


    从田制,经济,军队制度,人心变化等等。多方面论证。


    可谓鞭策入里。


    越王看得入神。


    千余字。一会儿就看完了。看完之后,就抬头看贺重安一眼。吃惊的眼神遮掩不住。


    随即觉得这文章很多地方,没有想明白。


    于是再看一遍。


    一会功夫,反复抬头看了贺重安数次。好一阵子才将这一篇文章放下。心中暗道:“没有想到,勋贵子弟中,还有如此大才。”


    贺重安所说的东西,他其实是知道的。


    越王是嘉成皇帝一手培养出来宗室大臣。对很多事情都是很了解的。


    甚至一些情况,比贺重安了解的还要清楚。


    但越王,还有这个时代很多人,都没有贺重安视角开阔。


    比如贺重安提出,田制崩坏,土地兼并,导致招兵制度崩溃,禁军兵源,从以小地主为主的良家子变成了,失地农民,或者市井无赖子为主。


    这导致军队对于作战心态变化,云云。


    这些东西,是很多后世历史学家论证出来的东西。隐隐蕴含着,经济基础影响上层建筑的理论体系。更有经济制度到军事战斗力,跨领域研究。


    是越王之前没有想过的。


    越王只觉茅塞顿开。他之前只觉得,禁军战斗力下滑。也觉得朝廷应该选拔人才。根本没有想到这方面的问题。


    心中反复思量。


    只能悠悠一叹。


    心中暗道:“果然是盛世危言。”


    如果仅仅是军中将领青黄不接,导致军队战斗力下滑,还好解决。


    虽然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但天下之大,人才之广。只要细心寻访,怎么能找不到啊?


    嘉成初年,南征之前。朝野上下都言缺乏水师将才。嘉成皇帝还不是简拔出郑万年这个天下名将?


    但如果按贺重安所言,是田制的问题。是天下人心变迁的问题。


    那这问题就太难解决了。


    越王作为宗室重臣,对江山社稷感情岂能不深厚?


    他本能去想如何解决?


    但想来想去,根本束手无策。就好像天下间很多事情一样。


    他将策论折了一下,塞进袖子里,和颜悦色问道:“重安,你可有字?”


    贺重安说道:“没有。”


    “我赠你一字如何?”


    贺重安还没有说话,郑邦承就已经又喜又惊。


    喜的是,贺重安得到了越王的看重。


    越王在朝廷中,就好像不说话的石柱。却支撑住了大夏社稷的根基。


    大部分时候,都默默无闻。但任何人也不能忽略这位王爷的影响力。


    取字,可不是一般行为。


    一般都是父亲,老师这些长辈才能取得。


    换句话说,只要取字,就代表两者之间,纵然不是至亲,也相差不多了。


    甚至可以说,今后谁都知道,贺重安是越王罩着的。


    这就是郑邦承高兴的地方。


    贺重安是他的人。


    贺重安的出彩,让他狠狠打了镇国公的脸。


    也是他惊的地方。


    贺重安是如此出彩,简直是锥在囊中,其末立见。被公主看重,被越王看重。青云之梯,几乎自动到了贺重安脚下。


    将来,自己还能继续拉拢贺重安吗?


    郑邦承不知道,心中暗道:“不行,必须与贺重安建立更亲密的关系。”


    贺重安心中也有几分欢喜,欢喜不是越王赐字,而是:“这题押对了。”


    更高兴是看清楚了越王的政治图谱,甚至窥视到大夏朝廷另外一方面,勋贵并不了解的权力格局。那就是文官内部的权力分野。


    现在贺重安可以断定,是朝中隐藏的改革派。


    越王前半生雷厉风行,是嘉成皇帝最得力的助手之一。地方有什么事情,皇帝就派越王去处置。无往而不利。


    嘉成皇帝而今倦政。


    越王难道也与皇帝一样,一下子改变了政见?


    不可能。


    因为越王是王爷。


    一般来说,在朝廷上见风使舵的人,一般都是没有跟脚的。最典型的就是太监。


    太监什么也没有。根本无所谓什么政见。从来是风往那边吹,他往那边倒。


    但越王这样身份,不会这样。


    越王作为宗室,与大夏王朝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他怎么能将看着江山隐患重重,心中一点感觉都没有?


    贺重安才肯写出《盛世危言论》。


    一下子射中了越王心中最深处的心思。


    “臣愧不敢当。还请王爷下赐。”


    越王沉吟起来,他起意赐字。本意是为了保护抬举后起之秀。还没有想好取什么字。不由沉吟:“取什么字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