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庆功宴

作品:《侯门庶子

    “皇兄,我岂是为一个小辈而来,不过,以我之见,贺重安估计是勋贵子弟中最出彩的一个。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好,你说成大器,我岂能不栽培?”皇帝笑着安抚。越王是朝廷支柱,皇帝一刻也离不开,一旦离开越王,他要处理的公务,就要多上十倍。


    既忠心,又能干的人才,从来是少之又少的。不可或缺。


    所以拒绝了越王更激进的想法,就答应越王其他要求,这个彩头就落到贺重安头上了。


    皇帝好容易将越王安抚下去。将越王送走之后。


    皇帝叹息一声,对赵福说道:“天下之难,莫过为君,当明君难,当昏君也难。谁能理解朕的苦心?”


    赵福垂手而立,就好像石雕。不敢接一句话。


    嘉成皇帝几十年皇帝当下来,朝廷大多数事情,都瞒不过他。但他不是没有做过事情的皇帝。以为虎躯之震,天下臣服,金口玉言,天下无不咸从。


    真要做事情,协调各方面利益,治大国如烹小鲜。


    反复折腾。


    那不是辛苦一年两年,估计下半辈子都干不完。要累死在皇位上。


    他实在是怕了,惧了,烦了。


    打了这么多年仗,做了这么多年事情,临老了,还不能享受享受?


    他其实有心当昏君。


    问题是大部分昏君是不会觉得自己昏的。


    正因为嘉成能看清楚这一切。皇帝内心深处,很多地方其实也不舒服。越王一些话,其实也说中了他内心中微妙的地方。


    对天下很多乱象,他其实也在忍。


    他也忍不住问自己,真什么也不做?就这样吗?


    皇帝又拿起贺重安写的盛世危言。


    一连看数遍。才让赵福放在床头的书架上了。这里面有很多皇帝喜欢的文章与奏疏。


    “赵福。”


    “奴婢在。”


    “你安排一下,给贺重安一个恩典,就赐服吧。其他你看着办。”


    不知不觉间,皇帝对贺重安的感觉好了不少。


    皇帝讨厌的是杨修,这种小聪明之辈。真正有才华的人,皇帝并不讨厌。


    “是。”


    “他不是武宁侯的私生子吗?顺便去查查他前面十几年遇见什么人,什么事情。”


    这也是皇帝的例行公事。


    后世大公司高管还要做背调的。皇帝既然答应越王要培养他。就不会失言。


    自然要摸清楚贺重安的底细。


    *******


    武宁侯贺府。


    大开门户。张灯结彩,贺子奇带着贺家子弟,站在门口等候。


    来一个人,立即有一个贺家子弟迎上去,将人引到院子里落座。


    更有女宾,乘坐轿子从角门直接到后院门口。由贺夫人带着贺婉与府中丫鬟嬷嬷接待不提。


    贺重安夺得宫学选拔第一。这一件事情,贺府本来仅仅自己关起门上庆祝一二。却不想,风声传出去。被无数人添油加醋。


    说贺重安得了越王青睐不提。更是武艺京中第一。


    贺重安在顺天府中说,他杀了裴之孝。此刻也被翻出来了。


    战绩可查。


    一件事情是假的,两件事情岂能是假的?


    经此一战,贺重安名镇京城。


    郑邦承更是派人传话,他要贺重安大办,他不仅仅到场,还要带郑家其他人到场-----虽然说京城是开国勋贵的主场,但南征勋贵却也不是一个也没有的。


    郑邦承将贺重安的庆功宴,变成了南征勋贵的庆功宴。


    贺重安岂能拒绝?


    于是,贺家上下大加操办起来。


    花得银子海里去了。如果不是有煤场产业,这一场宴会下来,贺家都未必能撑起来。


    贺重安也在门房歇着,等待迎客。


    忽然有人喊道:“南海郡王府到。”


    贺重安立即出来,正好是郑邦承下轿了。


    贺重安立即出来迎接。


    郑邦承并不是一个人来的。而是带来几个官员,有文官有武将,郑邦承一一介绍。贺重安心领神会,这些都是南征勋贵,最少是在南征中立功升迁,与郑家有交情的官员。


    贺重安上前打招呼,寒暄不提。


    有一个人给贺重安带来深刻的印象。


    他一身合体长袍大袖,头戴员外帽,但遮挡住他棕色的头发,与浅棕色的眸子。一看就西方人。


    郑邦承说道:“这位是安东尼。安先生。是父亲的幕僚。刚刚来京。”


    贺重安立即行礼,心中却嘀咕,这位是不是少了一个字。叫安东尼奥才对吧。果然南海郡王府是最洋气的。


    贺重安问道:“安先生,所来何事?”


    郑邦承说道:“与你家有些关系,西夷给我家递话。想赎回你父亲俘虏的贵族。这还需要你家点头。”


    贺重安说道:“这事情不是朝廷做主?”


    “自然是朝廷做主,但一般朝廷也会询问前线将领的意见。”郑邦承说道:“总不能寒前线将领的心。”


    与西方人这种贵族被俘虏,派人赎回家常便饭不同。中国可没有这样的传统。虽然不是第一次遇见这样的事情。但要综合各方面的意见,没有前线将领点头,就不好放人。恐怕伤前线将士之心。


    “请贺三爷放心。”安东尼用一口流利的北京话,说道:“西洋鬼子在这种事情上大方得很。贺家想要什么,尽管开口,保管贺家满意。”


    “这倒是小事。”贺重安说道:“我让母亲去信一封问问父亲,想来不会有什么问题。只是郑叔为什么为西夷奔走?”


    郑邦承低声说道:“那边透漏,想与朝廷议和。”


    “议和?”贺重安说道。


    “对,你也知道当年南征一直到现在,一直没有消停,双方船只在海上见了,直接拉出大炮对轰。十几年来,私下海上交火没有停过,烦不胜烦。如果能定下一纸和约,让海上清净一些。也是好的。”郑邦承说道。


    贺重安心中明了了。


    郑家在海上有重大利益。


    双方如果一直打仗,郑家或许不会想议和。当年嘉成皇帝饮马恒河的设想,南海郡王也是赞同的。


    只是而今打不下去,这种持续的战争状态毫无意义。


    还不如议和。双方好好做生意赚钱。


    郑邦承知道瞒不过贺重安,低声说道:“一旦议和了。西海局面就平稳多了,你爹也能回京,对你家也是大好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