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一场深远的军事革命!

作品:《鹰酱:说好保守派,怎么全是大规模杀伤武器

    ......


    “没问题!”


    看见陈实答应了下来,荣军长心里是长长的松了一口气。


    不知道为啥,他就是对陈实这么放心!


    会议继续进行。


    来参会的其他军工单位的人自然不会空手回去。


    周部长根据各个军工单位的长处,都或多或少的安排了一些任务。


    以往那些老旧的武器早就该淘汰了。


    和沙骆驼还有巴巴羊的军火贸易赚了不少钱。


    这些钱可是缓解了不小的资金压力。


    ......


    “荣军长,你看这种炮符不符合你们的要求?”


    会议结束后,陈实来到了一间小的房间里面。


    他见到荣军长之后,就将一张纸交到了他的手里面。


    这是他抓住空闲时间画下来的10式120毫米自行迫榴炮的简易图纸。


    “大兄弟,单从这图纸上看,没啥问题。”


    “就是要这种履带式的火炮。”


    “能再跟我说说设计的相关指标吗?”


    荣军长问道。


    “我预想当中的设计指标是最大行驶速度是九十千米每小时,当然,这是在公路上跑出的速度。”


    “口径呢是120毫米。”


    “防护性能呢,设计成正面可防30毫米穿甲燃烧弹。”


    “侧面可防14.5毫米的穿甲燃烧弹。”


    “配备烟幕弹、灭火抑爆和三防系统。”


    陈实整理了一下脑海里面的数据,介绍道。


    听到这些指标,荣军长那还能说什么。


    简直完美。


    非常符合合成营的营级火力。


    不过陈实好像还有一些很重要的数据没说。


    比如射程和射界范围。


    “好弟弟,是不是还有些数据没说?”


    荣军长问道。


    “没错。”


    “这知道你想问这炮的射程和射界范围。”


    “是这样的,老哥,你知道毛子的M1981炮吗?”


    陈实问道。


    10式120毫米自行迫榴炮,是兼顾了榴弹炮和迫击炮的特点。


    也就是既能像迫击炮一样轰炸反斜面的目标,也能像榴弹炮一样,采用低仰角发射榴弹,利用榴弹较大初速和直射弹道,对近距离的装甲目标和工事进行精确打击。


    这种迫榴炮其实没出现几年。


    最早是八十年代的时候,毛子提出来的。


    M1981炮就是毛子研制出来的一款迫榴炮。


    “M1981炮?”


    闻言,荣军长陷入了沉思当中。


    没多久,荣军长似乎是想到了什么,脸色变得兴奋了起来。


    “老弟,你是想搞毛子那种迫榴炮?”


    荣军长惊喜的问道。


    “没错。”


    “我确实是想设计成迫榴炮。”


    “这样就能简化火炮装备体系和减轻后勤保障压力了。”


    “好,我没问题。”


    “非常符合合成营的作战需求。”


    荣军长更加惊喜。


    迫榴炮,从字面上看,这炮就是一个多面手!


    “行,既然如此,那我就说一下射击的距离。”


    “这炮当榴弹炮用的话,射程最大在9.5公里。”


    “当迫击炮的时候,射程最大在十三公里。”


    陈实说道。


    “可以,可以。”


    “这个射击距离,足以满足营级单位的作战需求了。”


    荣军长连连点头。


    一百二十毫米的口径,既能直射当榴弹炮用,又能曲射当迫击炮用,还能飙车到九十公里每小时,还要啥自行车。


    和荣军长商量完迫榴炮的数据后,陈实本想着再探讨一下步兵战车的数据,但话还没说出口,他就被周部长的秘书叫走了。


    陈实跟着秘书一路来到了周部长办公的地方。


    “周部长,有什么事情吗?”


    陈实问道。


    “呵呵,跟我来,到了你就知道了。”


    周部长神秘兮兮的说道。


    “小陈啊,你对部队合成化有什么看法?”


    路上,闲来无事的周部长问道。


    “我认为这是一场深刻的军事革命。”


    陈实沉吟片刻,说道。


    “哦?军事革命?”


    周部长对于这个用这个词来形容部队的改革而感到惊讶。


    军改也在起步而已,至于怎么改,改到哪一步,统统都是在摸索当中。


    只是有一点能确定,不改不行!不改就是第二个伊骆驼国!


    “是的,这是一场军事革命。”


    “部队合成化改革,就是从大陆军到联合作战,打破了军种壁垒。”


    “就是把过去庞大但臃肿无比的巨人,改造成为无数个反应敏捷、功能全面、通过高速神经网络连接的精锐战士!”


    “传统战争强调数量优势和大规模的火力覆盖。”


    “而合成化模式强调信息优势和体系效能。”


    “胜负不再取决于坦克和士兵的数量,而取决于谁的信息流转更快、谁的决策周期更短、谁的体系融合度最高。这是一场认知维度的革命。”


    “合成化改革重新定义了军事优势的内含,使得一支规模更小但高度合成化、信息化的部队,可以击败规模庞大但结构传统的军队!”


    陈实缓缓说道。


    周部长眉头紧锁。


    他显然没意识到陈实对于陆军合成化改革的认识竟然这么深刻。


    这些言论,也让他对军队合成化有了新的认识。


    “小陈,看来你对部队合成化的认识很深刻啊。”


    “不瞒你说,其实合成化改革有很多人持有反对的意见。”


    “就连好些指挥员也都认为所谓合成化改革,就是简单的把不同的兵种混编在一起。”


    周部长说道。


    “改革嘛,就是很难。”


    “如果能打造出来一支完整的合成化部队出来,并且让合成化部队发挥出真正的战斗力,反对声肯定大幅减少。”


    对周部长的说法,陈实丝毫不感到意外。


    这个年代,我军的合成化改革的难点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


    如果不是海湾战争给世人上了一课,估计都不会有现在的军改。


    陆军还在抱着毛子的“大纵深、大穿插”那一套理论钻研。


    在机械化尚未完成、信息化刚刚启蒙的历史阶段,试图推行一场以信息化为导向的军事组织革命,这面临着“作战思想陈旧、武器装备落后、体制编制臃肿、人才队伍匮乏、经济支持不足”等多重矛盾的叠加!


    也正是因为有这些难点的存在,这个时候的合成化探索更多是处于理论研讨、小范围试点的缝缝补补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