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抄

作品:《中状元后,写禁书黑历史被扒出来了

    足足练了半个时辰,八段锦算是教完了,当然要想做好还需手把手教,一看时间不早,李跃忙带着二女跑回了书院。


    今日早课讲《诗经》,李跃不免有些忐忑,早课过后不会命题作诗吧?自己要不要藏拙?


    说实话,如果不当文抄公,李跃自己写诗赋格律韵脚都未必准确,毕竟他来的那个年代,已经不兴吟诗作对了。


    可也不能太差啊?


    研学等于小院试,这么多双眼睛瞧着呢?


    “正月繁霜,我心忧伤。民之讹言,亦孔之将……”


    李跃不知林师为何选了正月来讲,大周不是国泰民安吗?难道只是表面繁荣?


    要说童生最不喜的,就是《诗经》,读起来拗口,而且还需摇头晃脑,没一会儿就困了,比摇篮曲还见效。


    待正月讲完,林咏薇看着下面昏昏欲睡的众学子,轻叹了一声。


    “少年不知愁滋味啊,尔等坐在这宽敞的学堂内,读着圣贤之书,还昏昏欲睡,恕不知有多少你们这般大的孩子,早就下田锄禾,甚至边塞从军了。


    下午的论辩,每人写一首从军词,不了解从军之事,可以去典书阁查阅,切莫以为天下都如青州这般祥和!”


    林咏薇说完,背起书箱就走了。


    林咏薇那句少年不知愁滋味一出口,可把李跃吓坏了,若稼轩先生的诗词在大周广为流传,自己可就少了个能抄的大家。


    还好后面那句为赋新词强说愁,林咏薇没说。


    李家藏书不少,不过李跃没见到几本大家的诗词。


    林咏薇一走,柳如烟赶紧跑到了李跃身边。


    “完了师兄,我本就不善诗词,林师还让作从军词?我连边塞军旅啥样都不清楚,如何写?”


    沈秀妍笑着走了过来:“林师不是让去典书阁查阅吗?还不赶紧走?”


    李跃也跟着去了典书阁,他倒不是为了查阅边塞资料,而是想看看,哪位大家的诗词在大周存世。


    太岳书院的典书阁足有三层,有数千部藏书,好在书架上有导引,多数童生都挤到了军旅时政那几个书架前,只有李跃开始查看诗文类藏书。


    这一看他算放心了,唐宋八大家都没有,唐诗三百首也没有,大周的文化传承虽然也属于国学体系,但似乎少了一部分。


    “老天助我的,起码装逼不会被打脸,我肚子里那点存货,科举泡妞都够用了,这要是再给我个系统就完美了。”


    李跃叨咕完心虚地朝窗外看,生怕自己太贪遭雷劈。


    “跃哥儿,你不去看军旅时政,却在这儿看诗文?你了解大周军制和边塞战况?”


    沈欣然悄无声息地走到他身后,把李跃吓一跳。


    “不急,等他们看完我再看,先看看当代大家的佳作,学习一下。”


    沈秀妍笑了笑,也随手拿起一本翻阅起来。


    “我说了你可能不信,当代大儒精于治学问策,诗词歌赋精者甚少,也或是不入那些大儒之眼,我倒觉得你写的诗词,比这书上的还妙。”


    李跃心说你这不废话吗?自己抄的可都是精品。


    “秀妍莫要胡说,小心让别人听见。”


    他谦虚两句,就招呼沈秀妍去看军策时政了。


    果然跟大明很像,别看南方歌舞升平,可北地已经烽烟四起,大周连驻守京畿的黑骑都调到北地去了。


    “跃哥儿,难怪太岳书院让儒生晨练,还专门开了医科,林师又让咱们写从军诗词,原来北地这么不太平啊。”


    沈秀妍一脸担忧。


    李跃叹了口气:“哪个朝代太平过,哪有什么岁月静好,那都是因为无数人在负重前行。”


    “师兄你好厉害,两句话就把问题解释通透了,这两句话我能用吗?”


    李跃扭头一看,齐悦含情脉脉地看着他,双手抓着衣襟,一副小迷妹的表情。


    “师妹说笑了,我就是随口一说,这样的话如何能写进诗词里?怪了,怎么没见如烟?”


    李跃找个借口,赶紧跑出了典书阁。


    开玩笑?


    当着沈秀妍面秀恩爱?


    那不是妥妥给自己拉仇恨吗?


    中午吃饭他都没敢坐女生那边,而是跟赵硕史凌云等室友一桌。


    直到现在他都没见吴德露面,吃饭时不由得问了一句。


    史凌云晒笑了一下说道:“吴大少登完记就让家人背下山了,说腿伤未愈,他花钱来研学就是走个过场,在这儿登个记而已,你不知道,州学也能花钱办委培生吗?”


    “委培生?上州学不是为了乡试吗?花钱混日子何用?”


    史凌云脸色有些尴尬。


    “跃哥儿,你是真心治学的,和我们不同,我考十年落第十年,头发都快白了,花钱捐个秀才就是要脸面,吴德也一样,说不准真能花钱捐个举人呢?只图虚名,不要啥官职。”


    李跃诧异地问道:“这也行?不是说乡试很严吗?”


    “只要你不图实职,挂个虚名,官都能捐。”


    李跃这回彻底懵了。


    下午一上课,林咏薇就让班长发纸张,太岳书院的考试纸可不是皮纸,是上好的竹纸。


    看着雪白的竹纸李跃畏手畏脚。


    虽然胸有万卷书,可他下笔却哆嗦,原因很简单,用键盘码字都习惯了,别说写繁体字,就是简体字他都能写错。


    无奈之下只能从竹笈里掏出个皮纸本子,先在上面练习。


    左思右想,他选了首王昌龄的从军行,繁体字少,字数也不多。


    “你为何在皮纸上写?半天时间了,你还没想出来?”


    林咏薇突然发问把李跃吓了一跳,皮纸都污了一大片。


    “已经想好了夫子,我是怕写不顺畅展了卷子。”


    林咏薇看着皮纸上的笔迹直皱眉。


    “李跃,你县学都上七年了,怎么字迹还如此潦草?趁着没院试,抓紧把字练好,字可是读书人的脸面,咦?你这首诗倒是恢宏大气!”


    林咏薇一把拿过了涂鸦般的皮纸本,大声念了起来。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出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蛮夷誓不还。


    好诗,好诗!


    这首从军行李跃改了几个字,玉门关改成了北地的出云关,楼兰改成了蛮夷,因为出云关外,大周军队正在跟北夷鏖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