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老白?

作品:《兽语觉醒:八零恶女靠动物情报赚翻了

    回到合作社办公室,进行座谈和资料审查。


    这才是真正的考验。


    林西西把自己精心准备的汇报,条理清晰,数据详实地讲了一遍。


    从生态理念,到具体实践,再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讲得口干舌燥。


    汇报完,是专家和领导提问。


    农科院的专家问的主要是技术细节,林西西和王叔他们都能对答如流。


    卫生局的处长更关注质量控制和溯源体系,林西西把厚厚的记录本和与药厂的合同,检测报告一一展示。


    问题都还算在预料之中。


    直到赵副局长缓缓开口,他脸上还是带着笑,但问题却像软刀子:


    “林社长讲得很好,合作社的成绩也有目共睹。不过,我有个疑问啊。”他顿了顿,扫视了一圈在场的人。


    “你们这种高度依赖人工、精耕细作的模式,听起来很美,但复制推广的难度是不是太大了?现在国家提倡的是农业现代化,规模化。你们这种小而精的路子,会不会……有点逆潮流而动啊?”


    这个问题很刁钻,直接质疑合作社模式的代表性和推广价值。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林西西身上。


    林西西感觉手心有点冒汗,但她深吸一口气,迎着赵副局长的目光,诚恳地说:“赵局长,您说得对,农业现代化是大方向。但我们觉得,现代化不是只有大机器大化肥一种样子。“


    ”我们这种生态循环,精细管理的模式,也是一种探索,是针对我们山地多,地块分散实际情况的现代化。”


    她拿起一份周边村子加入联盟后收入增加的统计表:“而且,我们不是固步自封。我们通过‘联盟’的方式,把技术和标准输出,已经带动了周边七八个村子一起干,形成了小规模的集群效应。这算不算是一种适合我们本地条件的适度规模化呢?“


    “我们觉得,只要能保护好环境能让农民增收,能产出安全优质的农产品,不同的路子,都应该有尝试的空间。”


    她不直接反驳,而是用事实和逻辑,把赵副局长扣过来的“逆潮流”帽子,巧妙地化解了。


    赵副局长脸上的笑容淡了点,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了敲,没再继续追问。


    资料审查环节,王叔和秀云把整理得井井有条的各类档案、账目搬出来,任凭考评团查阅。


    账目清晰,手续齐全,完全符合新下发的管理办法要求,连最细小的环节都挑不出毛病。


    整个考评过程,持续了大半天。送走考评团的车队,合作社所有人都长长松了口气,感觉像打了一场大仗,累得快散架了。


    “西西,你说……咱能评上吗?”王叔看着远去的车队,心里还是没底。


    林西西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摇了摇头:“不知道。咱能做的都做了,剩下的,就看……天意了吧。”


    她知道,有时候,事情成不成,不光看你自己做得怎么样,还得看握笔的人,心里怎么想。


    就在合作社上下忐忑不安地等待评选结果时,一个星期后,公社书记突然把林西西叫了过去,脸色有些古怪。


    “西西,考评结果……还没出来。”书记顿了顿,压低了声音。


    “但是,我刚收到地区一个老伙计悄悄递来的话,说……说赵副局长回去后,在评审会上,对你们合作社的评价……分歧很大。”


    林西西的心猛地提了起来。


    “他坚持认为,你们的模式不具备推广价值,投入产出比有问题,而且……”书记犹豫了一下,还是说了出来,“而且他质疑,你们之前和药厂的几次风波,说明内部管理可能还存在隐患,建议……暂缓评选。”


    暂缓评选?这几乎就等于否定了!


    林西西的心,瞬间沉到了谷底。她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难道所有的努力,就因为一个领导的偏见,就要付诸东流了吗?


    就在她满心不甘和沮丧的时候,公社的电话突然刺耳地响了起来。书记接起电话,听了几句,脸色猛地一变,捂住话筒,震惊地看向林西西:


    “西西……是地区农科院那位白老专家打来的,他指名要找你!说是有非常紧急的事情!”


    “白老专家?”林西西愣了一下,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那位在考评时问得特别仔细头发花白的农科院专家?他找自己干啥?还是“非常紧急”的事?


    她赶紧接过公社书记手里的电话,手心因为紧张都有些冒汗:“喂,白老专家,您好,我是林西西。”


    电话那头传来白老专家有些急切,但又带着点兴奋的声音:“小林同志啊!可算找到你了!长话短说,你们合作社送评的那份关于‘药田生态循环种养模式’的总结材料,我带回院里仔细研究了,写得非常好!特别是里面提到的用薄荷伴生防虫、鸡粪科学堆肥还田的具体数据和效果对比,非常有价值!”


    林西西有点懵,这突如其来的夸奖让她一时没反应过来:“啊……谢谢白老专家,我们就是按照实际做的写的……”


    “就是因为实际,才珍贵!”白老专家声音提高了些,“我们农科院最近正好在做一个关于‘生态农业本土化实践’的重点课题,你们这个案例,简直是典型中的典型!不仅效益好,关键是可复制性强,对土壤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这跟有些人说的不合主流,没推广价值完全不是一回事!”


    林西西的心猛地跳快了,她好像抓住了一丝希望的光。


    白老专家继续道:“我今天打电话,是想正式邀请你们合作社,作为我们这个课题的实地观测点和合作单位!我们会派研究生常驻,跟踪记录数据,也会在技术上进行更深入的指导。"


    "如果合作顺利,你们的模式,完全可以作为成功案例,写入课题报告,向更高级别的部门推荐!"


    实地观测点?合作单位?写入高级别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