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3 章 原吉,朕又来了

作品:《大明好孕:皇后娘娘她日日求被废

    可朱瞻基却忽悠道:“可蛮夷若变得有礼,那世间便会再无战事,各位岂不是功在千秋?”


    把能征善战的蛮夷从马背上请下来,造永久和平,这还不青史留名?


    文人的梦想是什么?


    那可不就是青史留名吗?


    就这样,都老爷们疯狂心动,从百般推诿变成积极自荐。


    只不过这并没有吸引到我们谦哥,他看着那帮言官,很是不屑。


    有什么是比教导出一个优秀的皇帝,更有功劳的事情吗?


    朱瞻基:“……”


    两年前,你不是还真看不起给我儿子启蒙么?


    这就打脸了?


    没了言官啰嗦,朱棣的日子简直不要太好过。


    于是,他记吃不记打,又屁颠屁颠去了诏狱见夏原吉。


    “原吉啊,我这次又打了个大胜仗,而且兵不血刃,一个兵都没牺牲,你说,阿鲁台这回再不敢掠边了吧?”


    这次,看你还有什么话说。


    可惜,夏原吉脑子缺根弦。


    “皇上,那也先士干早有投诚之心,您就算是不亲征,派个小将军过去,他也会带着牛马驼羊投降的。”


    亲征可花银子了,不亲征,银子起码能省下一半。


    朱棣脸立马黑了下去:“你是不是觉得,朕不敢杀了你?”


    他都给了这货两次机会了。


    只要夏原吉能承认自己国策是对的,说两句顺耳的话来听听,君臣之间也就和解了。


    他就顺水推舟,让老夏回去住,把赏赐钱财还给他家。


    不好吗?


    非得说些他不爱听的。


    “皇上。”夏原吉拱手:“您一去,阿鲁台就跑,你一回来,他们又去掠关劫民了。”


    “亲征,属实劳民伤财,还请皇上择良将去讨敌吧。”


    说白了,他夏原吉讨厌的、反对的其实不是打仗。


    更不是朱棣定的国策,而是皇帝亲征。


    “你以为朕不想?”朱棣颇有些不耐烦地道。


    “瞧瞧朝堂上的将军们,老的老,年轻的太年轻,朕不带他们怎么行?”


    他又不是没派将军去打仗,可也没见几个厉害的。


    只有自己去亲征,才能压着阿鲁台打。


    夏原吉拱手道:“皇上,您也老了,您不年轻了,松松手,让晚辈们去吧……”


    “砰!”


    朱棣气极,抬手就把桌子给掀翻,然后头也不回,就离开了诏狱,留下满脸担忧的夏原吉。


    依他对皇上的了解,只要阿鲁台再次掠边,皇帝恐怕还会去草原……


    没有银子,皇帝会去。


    现在他自己有银子了,就更劝不住了。


    只盼着阿鲁台老实一些,莫要在老虎头上拔毛了。


    其实,老爷子知道夏原吉是为自己好。


    他也知道自己的身体渐渐不行,指不定哪一天就死在外头了。


    可他并不打算收手,他就是要把长城外的人都打怕。


    回到奉天殿,他就叫来大儿子和大孙子,还有刚从于谦课上下来的锦儿。


    爷三个跪成一排,坐在地上,听着皇帝说话。


    “古人说,要攘外必先安内,我同古人的意见不同。


    我偏偏觉得,剑要第一个指向关外的敌人,然后才是自己人。


    从前做燕王时,我还不懂得这个道理,可当我做了皇帝。


    有那么一瞬间,我就悟了。


    你说,我中原几千年,有夏商周,秦汉隋唐宋。


    姓赢的也好,姓刘的、李、赵也好,哪个朝代是一直传下去的?


    最长的周也就八百年。


    每次朝代更替,中原百姓,就会遭受近百年的苦难。


    而最惨烈的,无非就是五胡乱华了。


    他们在中原的土地上不停地打仗,抢夺女人和粮食,一言不合就举剑屠杀中原的百姓。”


    闻言,跪坐在地上的朱高炽和朱瞻基都忍不住红了眼眶。


    锦儿可能听不懂,眼睛里有些懵懂。


    朱棣摸了摸他的脑袋,心中的信念更加坚定。


    “所以,我觉得,中原,谁当皇帝都可以,只要他有这个本事。


    不管他是姓刘的、姓李的、还是姓赵的,但绝对不能,让外敌进入长城,坐上朱家这把龙椅。


    老大,我知道你仁厚,你见不得我天天带兵去打仗、劳民伤财。


    可我还是想请你再仔细想一想,等以后我死了,别急着把我定下的国策都废了。


    你回去读读史书,你就会明白,若是外敌进入了中原,会对你脚下的这片土地,做些什么。


    你再来同我说,说我该不该去打仗。


    我活不了几年了,朱家的天下在你们手上会成什么样,在你们后代手上会成什么样。


    我都看不到了,我对你们就只有一个想法和要求,那就是不能让外敌再次入主中原。”


    朱棣知道,老大看不惯自己的国策。


    就连最喜欢的大孙子,也是对他去亲征颇有意见。


    只要自己死了,老大这个抠搜的,肯定会立马停止战争。


    郑和也别想去远洋了,安南能不能守住,他也不知道。


    所以,他只能把话说开,再揉碎了说给三位继承人听。


    他没看见的是,小朱同学眼里边的愧疚都快溢出来了。


    上辈子,在他的手上,他确实把爷爷的国策给废了。


    现在想想,真想抽自己两个耳刮子。


    男人们谈正事,景舒却在屋子里,听崔居兴汇报孙氏的情况。


    “据师太说,她们每日就给孙嫔吃一顿饭罢了,且都吃不饱,有时候,还两日一顿呢。


    孙嫔如今,已经瘦的不成样子了,若不是师太说是孙嫔,奴婢差点就认不出来了。”


    景舒听完很满意,赏了崔居兴,鼓励他继续好好办差。


    蕊初待他下去后,才轻声对她道。


    “太孙妃,郭妃被太子爷罚了禁足,却连个理由都没说。”


    “昨日伺候的宫女太监,更是都咬紧了嘴巴,都说不清楚发生了何事呢。


    您说,太子爷那么仁厚,怎么会忽然生这么大的气?”


    昨日,郭庶妃就被关了禁闭,还是太子爷罚的。


    只不过不知道原因,东宫上下都在猜太子为什么生气。


    景舒也很好奇,她笑道:“我可猜不到,这事儿啊,可能就只有太子爷和郭妃自己知道吧?”


    别看胖胖天天和颜悦色的,但他身边的宫女太监都很忠心。


    只要他不让说,那谁也别想知道为什么。


    “不止郭妃,就连八、九、十殿下都被挪去其它殿中,不许几位殿下去见郭妃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