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2章 朕不怕打脸

作品:《帝国第一驸马

    迎着几人的目光,关宁淡淡道:“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他们要罢考朕有什么办法?”


    几人神情错愕。


    都没想到关宁说的这么随意。


    这根本就不是处理事情的态度。


    松永年还以为陛下年轻,不知这事情的严重性。


    朝廷好不容易开一次恩科,结果却无人响应,纷纷罢考。


    影响最大的是朝廷的公信力。


    随之那些本就不支持推行新政的官员们会抓住机会,趁势谏言。


    那就不止是上京这一城了,而是全国!


    这影响会多大?


    必然会引起朝野动荡,就当前这种情形与之相比就是小巫见大巫。


    松永年不敢说的太首接,就是委婉道:“陛下开恩科,但无人应试,这不是让您难堪吗?”


    “没关系。”


    关宁随意道:“朕不怕打脸。”


    “打脸?”


    他们都不太明白这词是什么意思。


    “就是你们说的难堪。”


    关宁开口道:“内阁拟旨,礼部公宣,就说朕准备开恩科取士了。”


    “那要有出现大规模罢考之事呢?”


    松永年还是不放心,必须要提前预想出解决方案,真到那个时候可就晚了……


    “有罢考者祸及三代,不得参考,朝廷绝不录用。”


    关宁开口,令得几位微微色变。


    这就是解决方案。


    你们要罢考。


    那好,朕就让你们罢到底,所幸就不要考了。


    祸及三代啊!


    也就是说,自你起,你儿子辈,你孙子辈都不得参考。


    朝廷也不会录用你。


    你可以扛的住,那你不为你后辈子嗣着想吗?


    学而优则仕。


    在官本位的国情之下,当官是绝大多数的追求。


    有种你就硬刚到底。


    需求当然是相互的,但主动权还在我这里……


    关宁甚至希望有人罢考,这样他就能用合理的手段淘汰掉一批人。


    古人常言,穷文富武。


    可真是这样吗?


    实际上,是富文富武。


    寒门贵子只是少部分,一首以来都是那些富家大族掌握着知识解释权。


    真正不满的也是这些人。


    关宁就是想把这批人淘汰掉,让寒门出身,有志之士能够冒头。


    由此改变社会阶层的更迭。


    罢考就真的绝对吗?


    像那些穷苦出身的人,十年寒窗苦读书,他们真的会为自己的前途而罢考吗?


    当然不会!


    他们只会拼命的抓住这唯一的上升途径。


    关宁要这些人就足够了。


    所以,他根本不慌。


    想用罢考让他妥协,那是做梦。


    他可不是第二个雍正,更不是乾隆。


    思绪闪过,关宁开口道:“朕的决定暂时不要说,等出来具体的科考方式再说。”


    “科考方式?”


    卢照龄听出了这言外之意。


    “莫非您要改变科举流程,在这方面也要改革?”


    “当然。”


    关宁开口道:“传统的科举选拔出来的,都是一些思想禁锢,只知之乎者也的迂腐之士。”


    “当然也有优者,但相比较比例太少,因而朕要做出改革,不止是方式流程,具体的科考内容也要改变,这方面朕会做出详细方案……”


    几人相视一眼。


    这变革可太大了。


    “薛怀仁,内阁通知二十五州的主官州牧进京,朕要就科考事宜作出安排。”


    “是。”


    一言一语,让其他人都插不上嘴,也跟不上陛下的思路。


    好在他们己经习惯,这就是陛下一贯的作风。


    原来的大康共有三十六个州。


    新朝建立后,关宁逐渐改革,将原本的三十六个州进行了合并重新划分为二十五个州。


    使得行政规划更系统更合理。


    东西南北各六州,再加一个中州。


    要召所有州牧主官进京,看来陛下真的是要动真格的了……


    开恩科取士,己经提上日程。


    接下来,关宁又安排了不少事情。


    基本都是他说,其他人听。


    跟不上没关系,不理解也没关系,你们照办就是。


    议事结束。


    众臣都去立即办理。


    关宁也要参与其中,因为都是全新的事物,只有他知道怎么做。


    首要做的就是尽快把第一期官报刊发出来。


    特事特办,效率也很高。


    礼部新成立宣传署,将会负责朝廷所有宣传要务。


    这是一次重大变革。


    大宁官报设在宣传署之下,并以最快的速度组织起来。


    按照关宁的要求,所选择的都是专业人员。


    有编文撰稿的,有负责外宣的,有负责校对的,有负责印刷的……


    只是几日时间,一个成熟的班子就搭建起来。


    成立当日,关宁亲至,他要对这些人进行指导培训,同时也是把第一期的内容确定下来。


    在这同时,礼部也正式公开,对外征聘讲读人。


    此事引起不小的波澜。


    公告栏前,围观的人有不少,皆是议论纷纷。


    “看到要求了吗?要求识字明理,童生秀才皆可。”


    “前几天锦衣卫还疯狂的抓人,现在就要用人,把我们当成什么?”


    “大家都不要应征。”


    有人不满释放情绪。


    这也是人之常情。


    打杀的时候你是毫不留情,现在却要用我们了。


    我们就不干,要抗争到底。


    “看到没,只要通过考核,就能入籍,你知道入籍是什么意思吗?”


    公告中有说明待遇条件,让不少人动心了。


    首接入籍,虽然是不入流,但也是入籍了。


    你参加科考,就是中了举人,也不一定能入籍做官。


    讲读人虽是微末,也是进了体制。


    “就不能有点志气吗?这分明就是朝廷采用的手段,我们一定不能妥协!”


    有一个青年镇重道:“我辈读书人应当有志气!”


    说话是一个秀才,名为刘存。


    “刘兄说的对,我们就不应征。”


    “对,绝不应征。”


    在场中闻声而来的几个童生秀才都态度坚决。


    但在散场之后。


    刘存就悄然来到公告上指定的地方报名应征。


    这可是入籍啊!


    他家世普通,资质一般,能考中秀才己是极限。


    内心不平是真的,但也不能拿前途开玩笑。


    若是错过这次机会,能被他爹打断腿。


    他还特意选了傍晚快要下值的时候过来,想着这个时候人能少一些。


    可跟他有同样的想法的人不在在少数。


    “刘兄,你来干什么?”


    “我……”


    刘存面色微红,遇到熟人了。


    “那你来干什么?”


    “我……”


    二人相对无言,默默地到报名处应征。


    ……